葉其峰
遺存的古代文字,除書寫外,主要見于石刻等硬質材料,人們稱后者為銘刻。遺存的古篆,從篆書之鼻祖石鼓文,到浩如瀚海的古印文字,無不見于銘刻??梢哉f,銘刻是古代篆書的寶庫。
石鼓時代約在戰(zhàn)國早期,是我國古代最早石刻之,唐朝初年在陜西鳳翔縣發(fā)現(xiàn),共十石,今存故宮博物院。石鼓文刻于石鼓之上,故名。從書體角度說,石鼓文應屬大篆。據《說文解字》,周宣王時的太史籀著有《大篆》十五篇。如此說不誤,大篆之名出自周代,它是書名,也是當時標準字體的名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使用大篆的唯秦一國。而遺存的秦文,字最多而精美者非石鼓文莫屬,石鼓文堪稱大篆之代表。篆書是秦始皇時期由丞相李斯諸人以大篆為藍本省改而成的,所以稱石鼓文為篆書之祖并不為過。
石鼓文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人所共知。歷代金石家、書法家對石鼓文評價很高,唐代著名書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都曾推崇過石鼓文,韓愈在《石鼓歌》中更稱贊說,“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說石鼓文像鸞鳳在飛翔,仙女在起舞,又像枝柯交錯的珊瑚,美不勝收。唐書家張懷璀在《書斷》中也說石鼓文“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紐”。又說它“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恣旁逸,又婉潤焉”。近人更有評論體態(tài)端莊凝重,雍容和穆,筆勢雄強渾厚,樸茂自然??傊瑥墓诺浇?,人們都是選擇最美的語詞來評述石鼓文書法的,可見石鼓文藝術成就之高。歷代書家無不從石鼓文中吸取營養(yǎng),它對我國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石鼓出土后,盡管為世所重,但是一千年來的經歷卻是坎坷不平的,真可謂歷盡滄桑。初發(fā)現(xiàn)時,石鼓銘文還比較完整,但很長時間無人管理,任憑它在原地雨打日曬,風化腐蝕,以至石皮脫落。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陳倉石鼓文已訛”,正反映了當時石鼓的狀況。韓愈為博士時曾向當時主持太學的祭酒表示,希望提供幾匹駱駝,他本人愿意把石鼓運至太學,然未獲應允。后來鄭余慶把石鼓移至鳳翔孔廟,石鼓始得到保護,可是十石中只剩九個,其中一石(按“乍原”石)已經丟失了。五代戰(zhàn)亂,石鼓重又散失,直至宋朝,司馬池任鳳翔知事,才又把它們找回,置于府學。宋皇佑四年,“乍原”石為向傳師訪得,十石乃足。然此石已中凹,原來是曾被人用作石臼。至宋徽宗大觀年問,石鼓移至都城開封,置于辟廱(太學)。后移于保和殿。據說宋徽宗下詔用金將字口填滿,以示石鼓之珍貴,并藉此防人再行捶拓。靖康末年金人攻占開封,將石鼓北徙中都(今北京)。又據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及明楊慎《升庵外集》記石鼓曾藏于王宣撫宅,宅后為大興府學,被虞集發(fā)現(xiàn)于雜草叢中,后移至京都孔廟大成門內(皇慶癸丑,公元1313)。明清兩代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石鼓一直存放在北京的國子監(jiān)??谷諔?zhàn)爭爆發(fā),為了保護這組珍貴文物,由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主持,將石鼓南遷至四川,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運南京,1959年運回北京,藏于故宮博物院。如今這組珍貴文物得到很好的保護。目前石鼓只存250余字,比宋代歐陽修《集古錄》所記的465字少220多字,但它能保存至今,本身就是奇跡。我們今天還能欣賞石鼓雄奇瑰麗的文字,不能不感謝歷代那些熱心愛護祖國文化遺產的人們。
由于石鼓歷盡滄桑,銘文毀壞相當嚴重,一石甚至無字,有的雖存字尚多,但字也多已缺損,所以早期拓本就十分珍貴。石鼓的拓本在唐代就有了,韓愈的石鼓歌有這樣的句子“張生手持石鼓文”,“公從何處得紙本”。韋應物的石鼓歌也說“今人濡紙脫其文,既擊既掃白黑分”??梢娞拼氖奈耐仄ú簧?。但是唐代的石鼓文拓片件也沒有流傳下來,如今我們能看到拓本最早是北宋拓本。
著名的早期拓本有明安國舊藏的前茅、中權、后勁三本,為北宋所拓。中權本存字最多,達497字;前茅本(即先鋒本)存字480字,后勁本491字。(對石鼓文字數的統(tǒng)計各家略有出入)此三本存字比宋歐陽修所見的還多,其價值自不待言。此三種拓本后為日人三井收藏,郭沫若在抗戰(zhàn)時據此三本作《石鼓文研究》,并將其中先鋒本收進書中。中權本、后勁本則于近年分別由日二玄社影印刊行。與上述三本齊名的有明范氏(范欽)天一閣本。亦北宋拓,462字,惜此本已于咸豐十年毀于兵亂。如今我們只能從清阮元的摹刻本,及盛昱翻刻的阮元本中窺見其大概面目。明代拓本,據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記載有四種:江上達藏臨本整紙裝巨冊(原錢澧、成親王藏),故宮博物院藏陶齋端方本、吳云本(原蘇州俞氏藏),國家博物館藏邵章本。此外,徐坊舊藏的明初拓本也很著名,民國初為日人購去,日本博文堂有影印本。再就是清代拓本了。
由于人們喜愛石鼓文,而原拓又難于看到,于是形形色色的石鼓文法帖及其他相關制品也就流傳開來。宋著名的《甲秀堂法帖》、薛尚公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均收有石鼓文的縮刻本。明顧從義有端溪硯石縮刻本。清乾隆帝還以當時流行的鼓形仿制十石,將石鼓文刻于其上。此外清還有將石鼓文刻于墨、硯等文房用具的。當然此類文字與原拓石鼓文無法比擬。歷代文人中還有流行臨寫石鼓文的,其中不乏精品。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臨石鼓文多幅,乃作者據本人收藏的明拓石鼓文臨寫,其中七十二歲作的《臨石鼓文軸》,最為書界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