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山
春秋時期,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于是齊國人風行穿紫衣?;腹钣X困擾,向管仲請教。第二天早朝時,桓公對穿紫衣的大臣說:“寡人最討厭紫色,你們這些穿紫衣的人,不要靠近寡人?!贝嗽捯怀觯R國再也沒有人穿紫衣了。
這真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紫色的衣服并不存在好與壞、美與丑的問題?!吧厦妗钡南埠米笥抑跋旅妗钡娘L氣,甚至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念,權力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自古以來,權力的金杖只要輕輕一點,頓時就會化腐朽為神奇,或者化神奇為腐朽。齊桓公一句“不要靠近寡人”,大臣們就明白馬上要失去權力的依仗了,一切得以齊桓公的好惡為中心。齊桓公的本意是好的,可后果是嚴重的,估計當時齊國與紫色有關的作坊會倒閉,商人會破產。
孟子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本意是教導“上面”執(zhí)政要謹言慎行,可他沒想到“上有所好”還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因為“上面”十分清楚權力的魅力,洞悉權力對“下面”意味著什么。有時,“上面”往往劍走偏鋒,有意“好”之,并收到奇效。
東晉的丞相王導善于掌理國政。初渡江時,國庫空虛,府庫只存數千匹絲絹。于是,王導與朝中大臣商議,每人制作一套絲絹單衣穿上。一時之間,官員及讀書人競相仿效,于是絲價暴漲。王導接著下令管理府庫的官員清倉絲絹,高價套現,每匹售價竟高達一兩黃金。
王導好歹算是為國斂財,可是,東晉時的宰相謝安對先輩王導的效仿就涉嫌利益之謀了。一個同鄉(xiāng)辭官回鄉(xiāng),臨行前向謝安辭行。謝安問他回鄉(xiāng)的旅費可曾籌妥,同鄉(xiāng)回答:“手上沒有現金,只有五萬把蒲葵扇?!庇谑?,謝安隨手拿了其中一把出去溜達了一圈。沒過幾天,士人、百姓爭相購買,于是扇價高漲,謝安老鄉(xiāng)的旅費也就有著落了。
王導與謝安是此道中的高手,他們已經超脫了“好”與“惡”的境界,關鍵就是把握好了權力這個魔方??墒?,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產生的效果也大相徑庭。
清嘉慶皇帝初登大寶之時,國庫空虛,便率先節(jié)衣縮食,甚至提倡穿補丁衣服。滿朝文武中有誰穿了補丁官服,不管能力、口碑如何,總會得到嘉慶的賞識。很快,京城里便出現了專門做補丁官服的裁縫鋪,補了的衣服比新的售價還高。
打的是同樣一張牌,但嘉慶之“好”卻帶來了糟蹋浪費,可謂是暴殄天物。
編輯/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