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平
一節(jié)語文課成功與否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評價呢?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認為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必須突出“三個性”,抓好“三個點”,具有“四個度”。教師把握這些評價要素,有助于聽課、評課和教學反思,提高教學研究水平。
一、語文課必須突出“三個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謂工具性就是指語文作為表情達意工具的特性?!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三個維度,其一就是“知識與能力”。所以。語文課應扎扎實實地進行“雙基”(基礎知識:字、詞、句、段、篇;基本技能:聽、說、讀、寫、書)訓練,引導學生切實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文基本技能。
1識字教學應重視字理識字。所謂字理就是漢字的構字原理。識字教學應重視分析漢字的構字原理,針對每個漢字的構字特點,采用“分解一組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析形索義,因義記形,可以提高識字效果。學生掌握了構字原理,在他們心中每個漢字就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幅畫或一個故事,就會少寫錯別字,并且舉一反三,形成自主識字能力。
2閱讀教學應注重“感悟一積累一運用”。閱讀教學應以讀為本,以讀代講。所謂感悟就是通過閱讀來感受領悟文本內涵。為此,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品讀。品詞的方法有換詞比較、換位比較、添詞比較和省詞比較等;品句往往通過變換句型來進行;品讀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品味文本內涵,以讀明理,以讀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所謂積累就是把有關語言材料熟讀成誦,牢記于心。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敝挥小岸嘧x胸藏萬匯”,才能“勤寫筆下生花”。
語文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謂運用就是用所學語文知識和語言材料,進行遣詞造句、構段謀篇和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教師抓住重點詞語、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導學生進行用詞、造句、構段、仿寫的訓練;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采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進行雙向互動的對話。閱讀寫景狀物的課文,讓學生擔任“導游員”、“解說員”,為“游客”“觀眾”們解說,回答“游客…‘觀眾”們的詢問。
語文課堂教學突出語文工具性,應構建“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回環(huán)上升的教學模式,從語言文字人手,品詞、品句、品讀,領悟文本的思想內容,再回頭體會語言文字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還要注意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有機融合其他學科的教學法,拓展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空間,引導學生和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資源等查閱資料,培養(yǎng)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體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設計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讓學生做到“五個參與”。(1)全員參與:全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一個都不能少”。(2)全程參與:全班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有序、高效。(3)主動參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fā)言積極,配合默契。(4)創(chuàng)造參與: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發(fā)言或練習中有創(chuàng)新因素。(5)差異參與:兼顧優(yōu)等生與后進生的能力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2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和釋疑解難,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合作學習,如指定小組合作學習、自由結組合作學習、按興趣結組合作學習等。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語義課堂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可以采用以下訓練方式:(1)補足式。課文有些語句省略或意猶未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補足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變式。引導學生進行句式變換、語言重組等訓練。(3)幻想式。針對課文的具體情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幻想,展開創(chuàng)新思維。
(三)突出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同時又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币虼?,語文教學突出工具性的過程中應有機滲透“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教育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鼻∷贫鸥γ洹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思想教育“應該因勢利導,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通過熏陶感染,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滲透人文教育:
1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兩者相輔相成。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具體的思想內容,應滲透人文教育。
2教師在講讀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在示范朗讀和講解文意中應充滿感情,像葉圣陶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滲透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
3在板書設計中滲透人文教育。板書設計應具有形象性和藝術性,反映課文的特點,突出教學的重點,使學生易于接受人文教育。
二、語文教學抓好“三個點”
(一)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點
語文姓“語”名“文”,語文課堂教學應返樸歸真,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點,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二)抓好品讀訓練點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讀書至少占本節(jié)課三分之一的時間。要提倡品詞、品句、品讀和個性化閱讀,讀出自己的體驗??刹捎米杂勺x、齊讀、小組讀、挑戰(zhàn)讀、對比讀、加動作讀、分角色讀等朗讀形式,引導學生抓住品讀訓練點,進行品讀訓練,感悟文本內涵。
(三)抓好口語交際訓練點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應抓好口語交際訓練點,創(chuàng)設有關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這也有助于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三、語文教學體現“四個度”
(一)溫度——基本性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語文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fā)出來的生命之河。這條生命之河應是“溫暖”的、“恒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這條“溫暖的河”需要教師用激情來開掘。有人這樣評價竇老師的課:“竇老師把激情灌注到整個課堂,使課堂像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時而蓄勢待發(fā),時而洶涌澎湃,時而舒緩有致,我們仿佛和她以及孩子們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開始了激情之旅?!比缃虒W《晏子使楚》一課,竇老師表揚學生朗讀字正腔圓,具有“精”“氣”“神”。她指導學生齊讀課題,朗讀中心句,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點燃學生的激情,不斷提升課堂的溫度。
(二)廣度——開放性
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博覽群書,擴展視野??梢試@所講的課文,給學生推薦有關文章和書籍。從一篇課文引發(fā)開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據課文主題相同和相近,進行教材重組。竇桂梅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重視文本的規(guī)定性”,又補充教材,拓展內容,實現“三個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她說:“語文是沒有圍場的?!苯虒W《晏子使楚》一課,她補充了歷史學家、外交家對晏子的評價,又補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兩篇文章,把學生領到“水草豐茂的牧場”,讓學生自主讀書、思考。
(三)深度——發(fā)展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時適度地點撥,逐步引導學生閱讀、體驗和交流,進入作者內心深處,深入地理解文本內涵,把握“工具性”,體會“人文性”,培養(yǎng)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親切感、領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語文課的高度就是引導學生攀登教學的更高目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提高對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增長人生智慧。對于《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師僅把它當成歷史故事來教,而竇桂梅老師在課文教學中滋養(yǎng)學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規(guī)圓矩方”入課,讓晏子的形象越來越清晰、豐滿,然后歸總到“人要有尊嚴地活”,延伸到“尊嚴來自由外到內的實力”,上升到“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尊嚴都建立在由外到內的實力上”這樣的高度。
(指導教師黃亢羨)
(責編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