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剛
回望當前的課堂,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教學的理念變了,教學內(nèi)容的領(lǐng)域?qū)捔耍R的結(jié)構(gòu)綜合了,學習的形式豐富了……這些變化,彌足珍貴。但是,我們也要冷靜地看到教學中同時存在著教學內(nèi)容“胖”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碎”了、能力訓練“浮”了、教學的形式“花”了、教學效果“虛化”了等問題。我們的心情在興奮之余又有些許沉重,語文教學到底如何是好?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行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理,語文課應是實實在在地為所有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服務,盡可能的把于目標不益的東西去掉。而如何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設計。
一、變“漫無邊際”為“有標度”
部分教師習慣于課前讓學生或個人或小組地自主收集相關(guān)資料,然后在課中進行各種展示??烧n文學完了,學生依然懵懂:難認的字不會認,難寫的字不會寫,意境優(yōu)美文字不會讀,精美詩句不會品,更不用說積累其間的語言運用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了。這都是由于該課教師教學目標不明確導致的。葉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園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一個真正關(guān)注人的發(fā)展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提供條件;會為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是認知的)提供主動積極的活動保證;會對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chǎn)生提出要求??梢?,教學設計要為動態(tài)生成而設計。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教學設計必須是有目標又有彈性。
《爺爺?shù)奶J笛》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中的課文,特級教師劉紅教學這課時,在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后,讓學生帶著“在強強的心目中,爺爺?shù)奶J笛是什么”這個問題進行閱讀,學生們自主讀書,邊讀邊悟邊讀邊劃,邊讀邊交流。教師不斷引導學生聆聽、拼識、品味蘆笛,緊緊抓住文中三次出現(xiàn)的蘆笛聲為明線,深入挖掘主人公強強情感的變化、對蘆笛聲的感受為暗線,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此的體會,讓學生置身于文本中、情感中。課堂上,劉老師用情教學、用心教學,學生在她的引導下身臨其境,文本與人本交融在一起。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劉老師在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但在必要時,她也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引領(lǐng)與點撥,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爺爺?shù)奶J笛,讓強強覺得有一個偉大的精神閃耀在自己的面前,這偉大的精神就是爺爺?shù)膱詮?、頑強?!疤犷I(lǐng)而頓,百毛皆順”,學生由這樣的一個問題去閱讀、思考、品味……教師沒有因?qū)W生的“節(jié)外生枝”而手忙腳亂,使精彩成為“預約”,彈性的設計使課堂充滿了靈性。
由此可見,好的教學設計是設立目標、圍繞目標進行開放的教學,而非牽著學生走或被學生牽著走。有標度有彈性的教學設計才能給課堂教學提供自由揮灑個性創(chuàng)造的空間。
二、變“輕描淡寫”為“有厚度”
要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有厚度,這要求教師要守住語文的本位。語文的本位就是扎扎實實感受語言、內(nèi)化語言、運用語言?!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闭Z言的學習應該在語言實踐中完成,語言實踐的過程就是語言內(nèi)化和外化的過程?;谶@樣的認識,我們的教學設計必須是順應本位的設計。那么我們應通過怎樣有效的設計,來引領(lǐng)學生進行豐富的、靈動的、有效的語言實踐呢?
1抓文本語言的“亮點”
所謂文本語言的亮點是指一篇課文中寫得精彩的地方。亮點往往是文中生動、形象的比喻,節(jié)奏明快、氣勢磅礴的排比,貼切傳神、栩栩如生的比擬,工整而有韻律的對仗,令人叫絕的神來之筆,精巧有序的布局謀篇等。這些優(yōu)美規(guī)范的語言是語言中的精品,它們往住也是課文情理意趣之所在。準備教學設計時,我們要抓住這些亮點語言,引導學生反復品讀乃至背誦。這樣,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內(nèi)涵,陶冶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而且對豐富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也是一條捷徑。同時,還能突出重點,節(jié)約有限的教學時間,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如《天鵝的故事》中,老天鵝“……像石頭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像石頭似的”這個詞是表現(xiàn)老天鵝帶頭破冰、舍生忘死精神的傳神之筆。抓住它細細品味。老天鵝的形象兀然聳立,而作者這一形象的寫法也在學生心靈震撼的瞬間得到定格。
2尋文本語言的“空白點”
現(xiàn)代接受理論認為,文學作品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具有審美功能的表現(xiàn)性語言,包含著許多“不確定”與“空白”。作為教者,我們應于文章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引領(lǐng)學生遵其路,識其真,駕想象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或喜,或悲,或歌,或舞,或愛,或恨,或惡,或仇……感受生命,傾吐性情,品得個中妙諦?!短厥獾脑岫Y》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課文,文本的文字看似很簡單,實則意味深遠。教師可讓學生在體味大瀑布的雄偉壯觀以及衰竭之時,讀課文,劃重點詞句,在以各重身份發(fā)表議論,是游客會說些什么,是這個國家的公民會說些什么等,從不同角度去感受文本,充分感受大瀑布的壯觀與奄奄一息。這樣,學生邊讀邊揣摩,邊讀邊感受,邊讀邊設身處地地去想。他們才會與文本同悲、同恨、同愛,才會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真諦,真正為他們的精神成長奠基。
三、變“隨意平淡”為“有深度”
張慶老師提出語文教學要“倡簡”,自有其歷史的意義。新課標的執(zhí)行,讓許多的課堂在無效的對話中呈現(xiàn)新質(zhì)的“少慢差廢”。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老師提出“倡簡”,其實是一種語文教學本質(zhì)的回歸。但在回歸之后,我們依然要堅持“人文”。我們的語文課堂,尤其是高年級的語文課堂需要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使其心靈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從而生成新的感受,新的思維,使師生在課堂中一起享受語文的無窮樂趣和無限魅力。
竇桂梅老師在進行《晏子使楚》授課時,她逐層深入,一步一步將晏子的形象刻畫于課堂上,繼而文章主題也隨著晏子形象的豐滿自然躍出,即“人要有尊嚴地活”,接著,她再延伸拓展,強調(diào)到了國家、民族和內(nèi)外實力的高度上。課堂最后,她以一曲雄厚渾圓的《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結(jié)束課堂教學,像一部大劇的徐徐落幕?!鞍档说豆鈩τ?,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竇老師用自己的深情的歌聲把學生、把課堂,也把聽課的老師帶人了時空的隧道,在繞粱的余音中體會到人類永恒的主題,那就是“尊重”。
如果僅僅從字眼上做文章,多少帶著點匠氣的話,那么對文本的拓展與擴充,則體現(xiàn)了課堂的另一個高度。竇桂梅老師上《秋天的懷念》,她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史鐵生的好好活,還感受自己的好好活。她把《秋天的懷念》放到史鐵生的一組作品中理解,《合歡樹》《有關(guān)廟的記憶》《病隙碎筆》相關(guān)文本段落的呈現(xiàn),豐富了學生的情感的深度體驗,這樣的拓展,不是孤零零的陽春白雪似的曲高和寡,而是對文本加工后的再創(chuàng)造再回歸。這樣的課堂,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既有大潑墨的寫意,也有工筆細描的精致,這種平衡,何嘗不是一種新的突破。
立足語文本位,使課堂富有彈性與深度,雖然少了許多的熱鬧與繁華,但語文這棵參天大樹的樹根扎深了,樹干長粗了,樹枝變得更堅挺了!從而使大樹在收獲成果的時候,有風花雪月的美麗,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意,有“云淡風輕話滄?!钡娘L雅,有“陽春白雪”的喜悅。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有效設計。
(責編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