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在由“知識中心說”向“語感中心說”的轉變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種極端的現(xiàn)象:一種是完全肯定“語感中心說”而徹底否定了語文基礎知識;另一種是固守“知識中心說”,極力排除語感終極的教學目的。如何處理好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感的關系問題,是當下中學語文教學首先要端正的理念問題。
一、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感
(一)語文基礎知識
學校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認識有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
我國古代語文知識視野尤為廣闊,知、道、智、曉、行相互滲透,兼容并包。由于西方知識觀的影響,1904年以來,我國古代并不完整和明確的知識在現(xiàn)代語文教育中逐漸明確和定型。一開始在新式學堂中語文科被稱為“辭章”,后來經(jīng)過了“中國文學”“國文”“國語”的演變,解放后統(tǒng)稱為“語文”。名稱的變化實質上反映了不同語文教學知識觀的變化,盡管理論界對語文知識的認識表述各異,但總的一致的看法是,語文知識包括語言知識、言語知識、語文文化知識。于是在教學上形成了或重視知識,或重視語感,或重視情感的觀點。語言知識是指語言學知識,具體指語音知識、詞匯知識、語法知識;言語知識是指言語主體知識、言語環(huán)境知識、言語作品知識;語文文化知識指語文為載體的文化知識,包括文學、典籍、成語、音韻知識和書法知識等。
進入新世紀以來,理論界對語文知識的內涵有了新的認識,王榮生教授認為語文知識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是指語文課程與教學相關的諸多學科,是顯性知識;第二部分包括兩種成分,一是語文教育研究者所持有的屬于顯性知識的語文知識,二是個人的語文知識,主要指語文教師所吸納、所理解、所生產(chǎn)的語文知識,往往成為語文教育界行業(yè)性的語文知識;第三部分包括兩種成分,一是個人語文知識,特指語文教師關于聽說讀寫等的知識,二是隱含在具體的口頭或書面文體中的待于聽者或讀者加以體驗性感知、把握的語文知識;第四部分是指學校語文知識,也就是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教材傳達的語文知識,二是從語文教師的角度看教師在課堂或課外向學生傳授的語文教學內容,三是學生所擁有的來自不同背景的語文知識。他進而得出窄式和寬式語文知識的結論。寬式的語文知識是應該或已經(jīng)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關于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tài)度,它有語感和語識兩種狀態(tài);窄式語文知識是應該或已經(jīng)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關于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tài)度,在課程層面只包括與語感對應的語識,盡管從學習的結果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既可以是語識狀態(tài),也可以是語感狀態(tài)。王榮生教授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已經(jīng)從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有了質的飛躍。
在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實踐層面,對語文基礎知識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歸納成為規(guī)律進行教學的是魏書生,他的“語文知識樹”是對學生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總結。他認為初中階段的語文基礎知識包括語音、文字、詞匯、句子、語法、修辭、邏輯和標點八個方面。高中階段語文教學關注的是初中基礎上的“文”的擴張和深化,即文言文、文學常識、閱讀和寫作等的學習。語文知識的視野更為廣闊。
當代心理學家安德森從知識的心理性質出發(fā),把人類掌握知識的表征形式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語言信息)是關于事實“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知識,它的基本形式是命題,包括命題、表象、線性排列,圖式是其綜合表征形式。程序性知識(認知策略、智慧技能、運動技能)是關于怎樣做事的知識,其包括自動化的程序性知識和有意識的程序性知識,一般領域的程序性知識和特殊領域的程序性知識。
此外,心理學家M·加涅把學生的學習的結果分為五類:語言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運動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英國哲學家波蘭·尼把知識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兩種。
(二)語感
什么是語感呢?對于語感的認識有一個由淺入深逐步完善的過程。
最早提出語感的夏丏尊先生說:“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飯@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語感就是對文字的靈敏的感覺。
葉圣陶先生也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闭Z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
呂叔湘先生在《學習語法與培養(yǎng)語感》一文中認為:“人們常說‘語感,這是個總的名稱。里面包括語義感,就是對詞語的意義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語法感,就是對一種語法現(xiàn)象是正常還是特殊,幾種語法格式之間的相同相異等等的敏感;當然還包括語音感?!边@就進一步拓寬了語感的范圍。
王尚文先生在《語感論》中較為全面、深刻地指出:“語感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的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是個體的人與言語世界的直接聯(lián)系”?!八憩F(xiàn)為對作用于人的言語作品的內在反應能力,即聽和看(讀)的能力;也表現(xiàn)為因表達個人情意的需要或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而在感覺層面直接生成言語作品的能力,即說與寫的能力?!笨傊?語感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yǎng),它是個體在長期規(guī)范的言語實踐中逐步養(yǎng)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經(jīng)驗色彩的能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劉大為教授從語言的意識心理和無意識心理的對立,以及無意識心理在人的意識活動整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入手,認為語感就是我們對語言的無意識,從而在理論上界定和論證了什么是語感。
到底什么是語感,由于出發(fā)點不同,目前研究者們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語感的本質應該是:語感是一種能力;語感是在主體的言語活動中產(chǎn)生的;語感由語言知識和心智能力構成,心智能力是語感的核心。它的特點是:語感速度的敏捷性;語感內部結構的網(wǎng)絡性;語感的普遍性與個體間的差異性;語感的精確性和模糊性;語感過程的綜合性;語感形成的后天性。
二、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感的基礎
一般來說,語感可以通過兩條途徑獲得。一條是單純的言語實踐。學習者在大量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中,直接感受來自言語的影響。當這種影響作用達到某種程度,也就是言語本身的規(guī)則終于在言語主體身上積淀到相對完整和鞏固的程度時,它們會自動進行組合、調整,在言語主體內部形成言語直覺結構,語感便自發(fā)產(chǎn)生了。
另一條是自覺的言語實踐。在學校語文課上,教師既強調學生對言語作品的直接感受,又注意從具體的言語作品出發(fā),相機傳授語文知識。即是說,把語文知識作為一種言語規(guī)范和成熟完善的經(jīng)驗來指導言語實踐,同時也在言語實踐中不斷鞏固語文知識,直至成為一種語文素養(yǎng)。當語文知識不再是獨立于學生之外的概念、原理、規(guī)則、學說,而是內化為學生的一種心理行為模式、一種自動化的心理反應機制時,語感就產(chǎn)生了。
第一條途徑,語感不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所得,而是在無意識中的自然生成。它的基本方式是試誤,通過試誤不斷修正和強化語感,期間要進行大量的無效勞動,走許多彎路,所以效率極低。這種方式不是在意識控制之下專門指向語感的,可能最終有語感這個結果,也可能沒有。生成的語感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不正確的,或者是粗陋和殘缺的。第二條途徑,以語文知識為先導,其優(yōu)勢在于有明確的語感目的性和針對性。學生的言語活動始終處于教學目標的監(jiān)控之下,自覺接受來自各種語文知識的指導、規(guī)范和修正,語感生成的效率會大大提高,語感的質量和品位也會隨之提升。
可見,以語感為中心的語文教學不能夠也不應該排斥語文知識,所謂淡化語文知識只不過是不要把掌握語文知識當作終結性的教學目標。語文知識不能自動直接轉化為語感,但可以幫助語感的生成,提高語感的品位。因此,培養(yǎng)語感必須充分關注語文知識打下的基礎,以及提供的前提條件和手段條件。
三、語文基礎知識在語感形成過程中起定向作用
人的語言或言語知識一經(jīng)獲得便伴隨人的言語活動整個過程,并在人的言語活動中起著定向的調節(jié)作用。人的語言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它指向人的言語活動的目標,而言語活動目標的制定須以言語個體當時的活動條件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預測可能發(fā)生的各種變化,而制定言語目標的依據(jù)就是相關的語言知識,而僅僅制定言語活動的目標是不夠的,還須根據(jù)言語活動的目標來確定目標所需完成的行為動作,從而使言語對象發(fā)生預期的變化。言語對象的變化受一定言語活動的性質制約,而言語個體活動性質的確定、活動程序和活動程度及活動方式的制定,都需要相關的語言和言語知識。因此,語言和言語知識在語感中起著定向作用。
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感構成要素之一 ,沒有或者缺少言語知識,言語活動就無法定向,也就不可能有相應的言語活動,語感也就不存在了。
四、較高層次的語感有助于語文知識的學習
語文知識不能自動直接轉化為語感,但可以幫助語感的生成,提高語感的品位,相反,較高層次的語感有助于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感和語文知識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不斷進入更高的層次。
綜上所述,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感的基礎,并為語感形成定向,語感的增強也有助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在“語感中心說”取代“知識中心論”的今天,我們要清醒地看到,語文基礎知識對于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意義,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語感的培養(yǎng)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進的有機統(tǒng)一,在對待語感和語文知識的關系問題上,如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任何時候對語文的教學都是有害的。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王松泉.語文課程新理念導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劉大為.作為語言無意識的語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5]杜草甬.夏丏尊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周旭東 貴州都勻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5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