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是一種象形表意文字,在漢字中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古代文化的信息。民俗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文化慣制,必然反映在古文字的形體之中。很多古文字均可作為考溯、解釋一些上古社會習俗慣制事象的“活化石”。通過對古代漢字“昏”“婚”“娶”等的分析,我們可以窺視古代搶婚俗的特征。
關鍵詞:漢字 婚 民俗 搶婚
漢字是華夏祖先借自然萬物之形創(chuàng)造的象形表意文字。人們通過觀察漢字的形體結構,便可直接捕捉到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包括先民的生產勞作、思維方式、審美觀念、風俗習慣等。民俗語言學認為:“民俗作為一套具有規(guī)范性的、較為穩(wěn)定的社會文化慣制,作為一種客觀的存在,必然反映在古文字的形體之中,它的形成和演進,也必然起著對古文化系統(tǒng)內部各部分進行協(xié)調的作用,成為古文化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尤其是漢字字形字義的內在聯(lián)系,往往給人以許多歷史的啟迪和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事物的疏證,有很多古文字,均可作為考溯、解釋一些上古社會習俗慣制事象的‘活化石?!盵1](P13)婚姻作為原始人類自身社會化發(fā)展的最基本的形式,也必然在漢字中有所反映。通過對“昏”“婚”“娶”等字的分析,可以窺視我國古代婚姻習俗的一些特征。
一、“昏”解
“昏”,意為黃昏?!墩f文解字·日部》:“昏,日冥也?!币蟛酚米魈栂律?即黃昏,“旦至于昏不雨?!钡盎琛钡谋疽猱斨更S昏時男女野合婚媾。“昏”字在甲骨文中有三款,第一款“昏”從人(或從匕),從近似“日”的形狀,像女陰,為會意字?!叭铡背龢艘鉃樘柾?還有性接觸的意義。第二款“昏”,從氏從日,“氏”是父系血統(tǒng)的用字,標意為男性,“氏”下“日”也當會意為性交。第三款“昏”從爪從日,覆手為爪,有操作、實施、授受、約定之意,“爪”下“日”亦當會意為性交[2](P192-193)。這種會意,究其本源應與古時男女野合偷情多在黃昏時有關,如“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枰詾槠?明星煌煌?!?《詩經·陳風·東門之楊》);“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楚辭·離騷》)。后來,黃昏又成為娶親的好時期,加深了這種會意的內涵?!抖Y儀》記載:“士娶妻之理,以昏為期,因以為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陰來。”“陽往而陰來”意即日落西山,白晝結束黑夜來臨,陽氣消退而陰氣上升,是陰陽交合之時,對應人事,自然也就是適合男女結婚洞房花燭之事。可見,當時日落天黑娶親是一時之風尚。但是,“陽往而陰來”之說不是天黑娶親風尚的真正成因,這種風尚當源于先民的搶婚習俗。
二、“婚”與搶婚習俗
“婚”字本作“昏”,《說文通訓定聲》中記載:“昏,假借為婚”?!把鐮栃禄?不我屑以。”(《詩經·邶風·谷風》)可見,“昏”與“婚”是古今字。因古時男方娶親多在黃昏或黑夜進行,所以婚娶叫做“昏”。這個稱謂正說明古代有黃昏娶親的風俗?!墩f文·女部》:“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禮,即周禮,可見昏時娶婦是周禮的規(guī)定。《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謂也?昏時行禮,故曰婚?!边@也可以算是一個佐證。另據(jù)《禮記·士昏禮》鄭玄注:“主人爵,裳淄,從者皆玄端,乘墨車,從車兩乘,執(zhí)燭前馬?!边@句話除了說明“士婚”是在黃昏舉行(執(zhí)燭前往)之外,還有一個現(xiàn)象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那就是,這里的“爵”“淄裳”“玄端”及“墨車”,色皆黑,娶親為什么要穿黑色衣服,乘黑色車輛,在夜晚執(zhí)燭前往呢?這是搶婚的遺風。
搶婚是掠奪婚的俗稱,是族內婚發(fā)展到族外婚時出現(xiàn)的一種婚俗。它起初是古代氏族部落用戰(zhàn)爭手段俘獲婦女的一種野蠻的強制婚姻形式。在母權時代,人類實行的是男從女居的族外群婚制,女子一般生活在自己的娘家,以維持母系的完整。隨著生產方式的發(fā)展,男子逐漸成為主要勞動力,在物質生產的社會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父權建立起來以后,夫妻之間的經濟關系發(fā)生了變化,男方成為財產的主人。新的經濟關系和舊的婚姻傳統(tǒng)發(fā)生了沖突,男從女居的族外群婚制勢必也要向女從男居的新格局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掠奪是最主要的手段,興起了“掠美為婚”的習俗,即掠奪婚俗。男子未經女子本人及其親屬同意,將女子搶來作為妻子。這種行為自然會遭到女方及其家人的抵抗,所以一般在夜晚,即“昏時” 借著夜暮的掩護進行,因為這樣較易獲得成功?!叭D以昏時”的風俗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婚”字的最初含義也證明了掠奪婚的存在。最初“婚”字的含義專門指的是男方家族給兒子娶親,不指女兒嫁人。古人“論其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際,謂之婚姻?!比纭靶鲋笧橐?婦之父為婚,……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爾雅·釋親》);“婦之父曰婚,言婿親迎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禮也?!?《釋名·釋親屬》);“婚,婦家也?!?《說文解字》)“婚”字作為男子娶妻的專用名詞和男子搶婚的習俗不無關系。正是因為搶婚均系男子所為,所以后人以“婚”字專指男子婚配。
關于搶婚風俗的記錄,除“婚”字外,“娶”字或許更有說服力?!叭?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說文·女部》)“娶”和“取”是古今字,“娶”本作“取”。如“可以冠,取妻。”(《禮記 雜記》);“取妻何如?”(《詩經·伐柯》);“吳起取齊女為妻?!?《史記》)而“取”字是一個會意字,《說文·又部》:“取,捕取也。從又從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奔坠俏牡膶懛ㄏ袷帜枚涞臉幼?這是因為古代田獵獲獸或戰(zhàn)爭殺敵,一般割下左耳作為報功的憑證,即所謂“獲者取左耳”??梢姟叭 弊直疽猱敒椤拔淞Λ@得”,引申為掠奪、奪取、強取、采取的含義。由此觀之,“娶婦”最早應是武力的掠奪。另外,還有“妻”字,甲骨文“妻”字為女字旁加一只手,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上古有擄掠婦女以為配偶之俗,是為掠奪婚姻。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奪婚姻之反映。”
三、搶婚習俗在文獻和現(xiàn)實中的遺跡
在典籍文獻和現(xiàn)實生活的習俗中,我們也可以找到搶婚習俗的遺跡,現(xiàn)略舉幾例,作為佐證?!胺斯?婚媾”(《易經》)正是殷商時代搶婚遺俗的概括描繪?!抖Y記》中記載:“婚禮不賀”“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這也是與搶婚相關的古俗。
搶婚的遺風在少數(shù)民族的婚俗中很常見,如景頗族的婚俗中有“拉婚”“偷婚”“搶婚”,壯族有“夜婚”等習俗,這些都是古代掠奪婚的遺俗形式。北方騎馬民族的迎婚方式中,有新娘騎馬前逃,新郎策馬后追,追到后舉行婚禮的習俗,這是古代搶婚的一種摹擬表演。在現(xiàn)代婚俗中,搶婚多為一種形式,搶奪與被搶的雙方事先都有默契甚至正式的婚議,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增加迎親活動的喜劇性氣氛。如傈僳族搶婚事先約好時間地點,德宏傣族的搶婚也是男方搶親人結伴帶刀,帶銅錢,按照與女方約定好的地點去搶奪姑娘,姑娘要裝作呼救,然后女方的親友鄉(xiāng)鄰按預定的方式上前營救,男方搶親人向來人撒銅錢,誘使來追的人撿錢,男方裝作逃去。
搶婚習俗產生于女權向父權交替的過程中,其遺風影響深遠。由于搶婚多發(fā)生在黃昏或者夜晚,所以后人多以“昏”為嫁娶之期。于是,“昏”也就成為嫁娶的名稱,并被賦予更深層次的含意?!盎椤弊钟伞盎琛弊侄鴣?從這種演變關系中可以窺見搶婚的古俗。這也證明了漢字不僅傳承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它的形體及其變化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而且還是可以映射出中華古代文化諸多信息的“活化石”。
注 釋:
[1]曲彥斌.中國民俗語言學[M].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2]薛俊武.漢字揆初(第一集)[M].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5.
參考文獻:
[1]烏丙安.中國民俗學(新版)[M].沈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2]李梵.漢字簡史[M].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
[3]時學祥,趙伯平.語林趣話[M].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2002.
(李生柱 武漢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 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