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玲
為了轉嫁國際貿易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風險損失,國際貿易運輸中的相關利益方就需要辦理貨物運輸保險,這種保險在國際海運中尤為重要。通過對國際海運貨物投保運輸險,將可能發(fā)生的損失變?yōu)楣潭ǖ馁M用,在貨物遭受承保范圍內的損失時,可以從有關保險公司及時得到經(jīng)濟上的補償,這不僅有利于進出口企業(yè)加強經(jīng)濟核算,而且也有利于進出口企業(yè)保持正常營業(yè),從而有效地促進國際貿易的發(fā)展。
國際海運保險的責任起訖適用“倉至倉”條款。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案例充分說明,因為對“倉至倉”條款內涵理解的不透徹,會導致國際貿易相關利益方產(chǎn)生誤解,以為既已投保了相應險別,就都會享受到保險項下的利益,結果卻事與愿違,損失無法彌補。
2007年9月20日,我國某糧油公司與瑞士某谷物有限公司簽定買賣合同,向后者出售黃豆12000公噸,約定價格為FOB青島每公噸280美元,由買方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保以自己為受益人的一切險。我糧油公司在從倉庫往青島港運輸貨物途中發(fā)生了交通事故,導致貨物大量毀損。我糧油公司依據(jù)保險“倉至倉”條款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提起索賠要求,保險公司稱其不是保險單受益人,不予理賠。我糧油公司又請求瑞士谷物有限公司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提起索賠要求。瑞士谷物有限公司在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提起索賠要求后,得到的答復是:瑞士谷物有限公司雖然是保險單受益人,但在從發(fā)貨人倉庫到青島港這段運輸時間和地理范圍內,他還沒有取得貨物所有權,還不享受保險項下的保險利益,因而也不能得到理賠。這樣的結果是否有悖于海運保險“倉至倉”的責任起訖呢?我們需要從“倉至倉”條款的一般概念說起。
一、 對“倉至倉條款”的一般理解
“倉至倉”(Warehouse to Warehouse, W/W)是海運貨物保險責任起訖(期限)的基本原則,它規(guī)定了保險人承擔責任的起訖時間和地點,從保險單載明的發(fā)貨人倉庫或儲存處所開始運輸時生效,在正常運輸中繼續(xù)有效,直到保險單載明的目的地收貨人最后的倉庫或儲存處所或被保險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運輸?shù)钠渌麅Υ嫣幩鶠橹?,貨物進入倉庫或儲存處所后保險責任即行終止。該原則又稱“倉至倉條款”。
對“倉至倉條款”的理解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 “倉至倉條款”規(guī)定的保險責任終止條件
“倉至倉條款”規(guī)定的保險責任在下列情況下終止,并以先發(fā)生者為準:
1、 貨物運達保險單所載明的目的港(地)收貨人的最后倉庫或儲存處所;
2、 貨物運達保險單所載明的目的港(地)或中途的任何其他倉庫或儲存處所,這些倉庫或儲存處所被保險人用作:正常運輸以外的儲存;貨物的分配、分派或分散轉運。
3、 從被保險貨物在最后的卸載港全部卸離海輪后起算滿60天。若在上述60天內需將被保險貨物轉運到非保險單所載明的目的地時,則于貨物開始轉運時終止。
(二)“倉至倉條款”的地點限制
“倉至倉條款”中的第一個“倉”一般是確定的,即保單上列明的發(fā)貨人的倉庫,可以是發(fā)貨人的工廠倉庫也可以是碼頭倉庫;第二個“倉”要視具體情況來確定,一般是指保單規(guī)定的目的港(地)收貨人的倉庫或儲存處所,但當貨物運抵保險單所載明的目的港(地)以后,進入其他倉庫或儲存處所存放時,雖然該存放地點不是保單規(guī)定的收貨人倉庫,但只要收貨人將其作為正常運輸以外的儲存地點,或把該地點作為貨物的分配、分派或分散轉運倉庫時,即視為貨物進入了收貨人倉庫。
(三)“倉至倉條款”的時間限制
“倉至倉條款”雖然是對保險人承擔責任的空間范圍的規(guī)定,但保險人對這個條款也規(guī)定了時間期限。由于“倉至倉條款”有時間上的限制,因此當貨物在目的港完全卸離海輪后,要求收貨人必須盡快將貨物運往收貨人倉庫,一旦超過了規(guī)定的60天期限,保險人不再對貨物承擔任何保險責任。
二、 “倉至倉條款”的適用條件
“倉至倉條款”明確了保險責任的空間范圍是從倉庫到倉庫,這往往會給人們一種錯覺:在貨物從倉庫到倉庫的運輸過程中,只要發(fā)生了承保范圍內的損失,保險公司都無一例外要給予賠付。其實不然,如果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出現(xiàn)了承保范圍內的損失,能夠向保險公司索賠的主體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保險公司與索賠人之間必須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 由保險公司簽發(fā)的保險單與被保險人填寫的投保單合在一起構成了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合同。只有合法的保險單的持有人才能向保險公司索賠。合法的持有人一般包括被保險人或受讓人。本文案例中的被保險人是瑞士谷物有限公司,只有他才有資格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保險人)提出索賠要求,而我糧油公司則不具備這樣的資格。
2、向保險公司行使索賠權利的人,必須對保險標的享有保險利益。所謂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利害關系。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的發(fā)生致使保險標的的不安全而受損,或因保險事故不發(fā)生而受益,這種利害關系即保險利益。保險利益是保險法律關系的基本要素。只有對保險標的擁有保險利益,才談得上經(jīng)濟補償。如果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沒有保險利益,即使標的受損,投保人也無利益上的損害,因此也就得不到補償。保險利益屬于誰,還與保險單抬頭(被保險人)有關,CIF和CFR條件下,若抬頭是賣方,則保險責任從發(fā)貨人倉庫開始,以后若風險轉移,則利益轉移,賣方可轉交保險單于買方;如果抬頭是買方,則貨物保險責任從貨物風險轉移時開始,即從貨物越過船舷開始。
在FOB條件下,從發(fā)貨人倉庫到出口港貨物越過船舷為止的這段時空范圍內,賣方(我糧油公司)是貨物的所有權人,對貨物擁有全權責任并承擔所有風險,但其和保險公司之間沒有合同關系,不是本次保險的保險利益享受者;而買方(瑞士谷物有限公司)向保險公司辦理了投保手續(xù)及繳納了保費,是保險項下的受益人,但這種保險利益只有在其獲得貨物所有權(貨物越過船舷)以后才正式享有。
3、被保險人或受讓人索賠時,該項損失必須是保險單承保的范圍。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能夠向保險公司索賠的主體必須對保險標的擁有保險利益,同時還應是保險單的被保險人或合法受讓人。單純地對貨物擁有所有權,而不是保險單的被保險人或合法受讓人,盡管保險公司承擔“倉至倉條款”的責任,也不能向保險公司索賠;若單純地是保險單的被保險人或合法持有人,而未同時取得貨物所有權,不是保險利益人,在“倉至倉條款”下,也不能向保險公司索賠。
三、 “倉至倉”條款在三種常用貿易方式下的具體適用
使用不同的貿易術語,貿易合同的性質也就不同,買賣雙方的風險、責任和費用的承擔也不一樣,由誰辦理保險、由誰支付保費、風險如何承擔都是和具體的貿易術語相關的,而辦理保險時,保險單上的被保險人的確定也直接關系著各方能否獲得相應的保險理賠。在國際貿易術語慣例《2000通則》中,共有13種貿易術語,下面我們主要就在三種常用貿易術語CIF、CFR、FOB條件下出口時,對“倉至倉”條款的具體適用進行分析。
1、以CIF條件出口。在以CIF條件出口時,由賣方負責安排運輸和投保保險并負責在裝運港裝船時貨物越過船舷以前的風險。貨物在未交貨前,保險利益仍屬于出口商。這就要求賣方在投保時,保險單上應以賣方為被保險人。如保險單上以進口商為被保險人,則在裝船前發(fā)生的風險損失,出口商就無法向保險公司索賠,因為其不是保險單的被保險人;而進口商雖為被保險人,但此時進口商尚未取得保險利益,也不能向保險公司索賠。同時,以賣方為被保險人也正好和保險公司承擔的“倉至倉”保險責任相吻合。按照“倉至倉”條款,當貨物離開出口商倉庫開始向出口碼頭運送時,保險公司即開始承擔責任。若以進口商為被保險人,則倉庫至碼頭運送途中以及在碼頭裝船以前發(fā)生的損失,進口商、出口商均不能向保險公司索賠。而以賣方為被保險人,當貨物裝船后,出口商可在保險單上背書,將保險單轉讓給進口商,同時也轉讓了索賠權。這樣處理,在裝船前的損失可由出口商提出理賠,裝船后的損失可由進口商提出理賠而獲得充分的權益保障。
2、以CFR條件出口。在以CFR條件出口時,由賣方負責安排運輸并負責在裝運港裝船時貨物越過船舷以前的風險,而由買方辦理投保手續(xù)。如果買方?jīng)]有辦理貨物在裝運港裝船前的保險,則貨物上船以前的風險和損失由賣方負責。當貨物離開出口商倉庫開始向出口碼頭運送時,雖然保險期限適用“倉至倉”條款,但這一過程保險公司并不承擔責任。因為此時保險利益仍屬于出口商,而出口商卻又不是保險單的被保險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想避開貨物離開出口商倉庫到出口碼頭間的風險和損失,最好由出口方向本地保險公司投保,以轉嫁風險。
3、以FOB條件出口。在以FOB條件出口時,賣方仍承擔貨物裝船以前的風險,而安排運輸和辦理保險均由買方負責。這時遇到和CFR條件出口同樣的問題:從貨物離開出口商倉庫向出口碼頭運送這一階段,雖然保險期限適用“倉至倉”條款,但保險公司并不承擔這一階段的保險責任。其原因是一樣的,避險的方法也一樣。
在本文案例中,我糧油公司在從倉庫到港口的運輸途中是貨物的所有權人,擁有保險利益,但不是保險單的受益人,因而不能從保險公司得到賠償;在這一時間和地段范圍,瑞士谷物有限公司是保險單的被保險人,但又不擁有貨物所有權,不具有保險利益,也不能向保險公司索賠。這樣,我們知道本文案例的結果和“倉至倉條款”并沒有沖突,問題的存在只是因為在從發(fā)貨人倉庫到青島港這段時空范圍內,被保險人和保險利益人二者的不統(tǒng)一。
本文案例中我糧油公司要想轉嫁從倉庫到港口運輸途中的風險,應自己向本地保險公司投保。
參考文獻:
[1]國際貨物運輸保險.黃敬陽.中國對外經(jīng)濟貿易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國際貿易實務.黎孝先,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三版.
[3]對外經(jīng)濟貿易1000?汪堯田.中國對外經(jīng)濟貿易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
[4]國際貿易實務疑難解答,曲建忠.石油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