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梅 蘇 婷
摘要:湖南衛(wèi)視制作的國慶60周年紀錄片《韶山》于9月推出。《韶山》以一名意大利油畫家特勞迪在韶山的游歷為線索,并以他的視角來講述一個個蘊含在韶山里的故事。
關鍵詞:《韶山》 毛主席 數(shù)據(jù) 真實
中圖分類號:G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0
《韶山》以毛主席為主線,反映不同時期韶山的變化以及個與韶山有關的主席的故事。
本文就該紀錄片的藝術特色進行評析。
一、簡單卻很精致而頗具美感的片頭
星星點點,浩瀚無窮的宇宙閃爍著越來越多的藍色光點,一條時間軸逐漸清晰: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于韶山;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雖然沒有說明每個時間點的具體事件,但是整個片子的脈絡也不言而喻。在這些時間點上有許多線條向四周發(fā)散,增加美感的同時,也延伸了觀眾的視覺與思維。時間軸淡出,無數(shù)細碎的光點匯集,凝聚成片名“韶山”。
二、龐大的詳細、明確的數(shù)據(jù)見證的主席和人們的感情
始建于1993年的毛澤東廣場,面積7500平方米,正如片中所說:隨著游客流量的逐年增加,這個面積已經(jīng)不能容納人們的情感。于是,2003年擴大到5萬平方米。新方案20次征求意見,12次大修改,在確定后的177天便使廣場的面積擴展了一倍。雕刻龍紐大印時動用了38位雕刻師,在77天內(nèi)完成了225天的工作量;2009年五一黃金周,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44%。一星期的游客總人數(shù)竟超過了韶山市的總人口數(shù)。
再者,一些數(shù)字包含了深刻的寓意,歷史意義重大。比如說,毛主席的銅像高10.1米,這是為了紀念十一開國大典這個歷史性的轉變。放大版的龍紐大印邊長達到1.226米,寓意著毛主席的生日。
三、舒緩的畫面運動及獨特的構圖表現(xiàn)出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在這部紀錄片中,大部分鏡頭的推拉搖移都是比較緩慢的,這樣的鏡頭運動恰好與人民對毛主席的情感相適應,借景抒情,容情于景,兩者配合得恰到好處。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在壽山尋找壽山石時,幾道光輕輕略過深褐色的巖石,光與影的交匯增加了畫面的美感。
蔣含宇及妻子彭淑清,曾就讀于韶山學校。兩個人說到當年給毛主席系紅領巾,話語落,一輪明月,這個構圖是相當漂亮的,月亮就似瞳孔一樣,和它周圍散發(fā)的光亮圈構成了一泉明眼,在黑夜里看得透徹。這個明亮的光團也正如當時的解說詞,代表了當年的蔣含宇和彭淑清激動的心情和急切的期盼。這在另一個層面上似乎也象征著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得解放,走向光明。
尋找適合的石頭雕刻大印時,流水沖擊著壽山石;黃布揭開的壽山石;通透的壽山石。三組鏡頭將壽山石表現(xiàn)得神秘而透亮。
在說到毛岸英當年步行的返鄉(xiāng)路途已經(jīng)修成了韶山南繞行線時,用數(shù)字技術將南北兩條環(huán)線立體地、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并用一個移動的光點牽引觀眾的視線,表明南繞行線的走向,清晰而又真實。
因為移位已經(jīng)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要想搜集到當時的影像資料是很困難的,也許根本就沒有保留這些資料,所以,在這個地方用數(shù)字技術將情景再現(xiàn),在不破壞場地和不動用資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場面。樹向旁邊退去,接著是階梯的改變,最后是毛主席銅像的位移,近乎真實的場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移位工程交代得很清楚。
四、用細節(jié)來體現(xiàn)人物的思想情感
在看龍紐大印時,特勞迪迅速地用另一副眼鏡換下平時戴的眼鏡,仔細端詳著這個采用珍貴石頭雕刻而成的大印,他緊張和驚訝的神情透露:這枚大印的珍貴與雕琢的不易。同時,在采購員用燈光照著尚未經(jīng)雕琢的大石時,眼部的特寫,還有嘴角的微笑:這塊石頭所能創(chuàng)造的價值,無法衡量。同時也為終于找到合適的石頭雕刻大印。
因為移位已經(jīng)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要想搜集到當時的影像資料是很困難的,也許根本就沒有保留這些資料,所以,在這個地方用數(shù)字技術將情景再現(xiàn),在不破壞場地和不動用資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場面。樹向旁邊退去,接著是階梯的改變,最后是毛主席銅像的位移,近乎真實的場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移位工程交代得很清楚。
蔣含宇夫婦回憶當年接見毛主席時的印象,說他非常樸素,當時天氣比較熱,毛主席白色的襯衣上汗?jié)n斑斑,皮帶掉漆了,皮鞋也是舊的,顯然是用了很久。后來提到湖南準備為毛主席修繕房屋,毛主席毅然拒絕了,并在信中強調(diào)不要修建房屋和公路,以免對人民造成不良影響。這絕不是一封普通的書信,說是書信,它更像是草稿,到處有修改的痕跡,可是它卻能挖掘出深刻的東西:毛主席想以最恰當?shù)恼Z句表達他堅持不要修建這些工程的決心,作風嚴謹、廉潔溢于言表。
五、故事和自然地理的巧合使本片增加不少趣味
在移位的過程中,有趣而又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在第二次起吊時,到半空,毛主席的銅像似乎被賦予了靈氣,自轉了360度,像是俯瞰韶山,環(huán)顧中國,看看這些年來人民生活的變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閃著光輝。
為了尋找最佳的石頭來雕刻龍紐大印,相關工作人員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在福建遭遇罕見的臺風后,一塊巨石奇跡般地出現(xiàn),這一切似乎是天意,天降奇石使苦于尋找的工作組看到了希望。雕刻完畢的龍紐大印呈現(xiàn)出天然的色澤:紅色紋路的紐頭應了中國“鴻運當頭”的古話;兩條頭部呈虎紋的黃、青色雕龍盤于大印之上;在大印的正面還有日月同輝的斑紋;不僅僅是參與雕刻的工作人員,觀賞者看到這樣大氣磅礴、滲透著中國魅力的大印,也會激動不已,為之驚嘆。
韶山,峰巒拔萃,瀑布飛泉;《韶山》,文史濃郁,視角獨到。從《韶山》里,我們重溫的不僅僅是那段深刻的歷史,見證的不僅僅是銅像下的宣誓,更多的是一種逐漸升華的自豪,身為湖南人,身為中國人,身為華夏子女,我們感動,我們銘記,我們奮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