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居秦
《易經》的陰陽哲理奠定了整個中國陰陽文化的基礎?!兑捉洝窂娬{萬事萬物的運動都是陰陽運動,包括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活動也是陰陽的運動。就是說人體的生命也是由于陰陽運動陰陽氣化所產生[1]。
陰陽在運動中保持動態(tài)平衡,同時陰陽雙方在不停地消長轉化著,這種消長轉化,就是陽長陰消,陰長陽消。這種處在陰陽消長轉化當中的平衡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陰陽平衡的核心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xié)調,既不過勝也不偏衰,呈現著一種協(xié)調的狀態(tài)。這種平衡,表現在大自然就是陰陽氣化的平衡,表現在人體,就是陽氣和陰精(精、血、津、液)的平衡。舉例來說,如臟腑間的平衡、寒熱平衡及氣血平衡。其總原則是陰陽協(xié)調,實質是陽氣與陰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體各種功能與物質的協(xié)調。 陰陽平衡的基本特點:氣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臟安康;表現出來就是:生命活力強、生理功能好;心理承受力強;容顏明亮發(fā)光,具體來說就是能吃、能睡、氣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飽滿;應急能力強,對不良情況適應能力好;耐受疲勞強,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2]。
用陰陽平衡的觀點來分析體質體型,中醫(yī)早在《內經》中就有關于體質體型的劃分,按五行特性、陰陽多寡、性格剛柔勇怯、形志苦樂、形體機能特征以及地理氣候影響等方面對體質體型所作的多種分類。后世醫(yī)家則著重從病理學的角度并結合臨床辨證來對體質體型分類,從而形成中醫(yī)病理體質觀念。如明代張景岳從人體稟賦陰陽臟腑的強弱、飲食好惡、用藥宜忌等,將體質體型分為陽臟人、陰臟人、平臟人3類。至清代陳修園、程藝田又予以充實,形成了臟象陰陽體質分類方法。此種方法至今仍被《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等教材所采用。清代章虛谷以人體陰陽的盛衰強弱,將體質分為陽旺陰虛、陰陽俱盛、陰盛陽虛、陰陽兩虛四種。葉天士、華岫云則根據形體特征、肌肉軟硬、面形和膚色等,將體質分為陰陽兩類。現代中醫(yī)領域無論理論還是臨床,也大都稟承明清以來的帶有顯著病理特點的分類。比較典型的有王琦氏的七分法,即正常質、陰虛質、陽虛質、濕熱質、氣虛質、痰濕質、瘀血質。這些分類方法基本體現了目前中醫(yī)領域對體質體型的認識水平和價值取向,即都是按照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的盛衰偏頗和氣化代謝的強弱,尤其是從陰陽平衡生理和陰陽失調病理的角度來對體質體型進行認識和表述。
目前一般主張將人的體態(tài)分為陰臟人,陽臟人和陰陽平和之人3種類型[3]。若陰盛陽衰,則體形偏于矮胖,頭圓頸粗,肩寬胸厚,體姿多后仰,此為陰臟人;若陰虧陽盛,則體形偏于瘦長,頭長頸細,肩窄胸平,體姿多前屈,此為陽臟人;若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則體型介于前兩者之間。陰臟人若陽氣過于不足,則津液代謝出現障礙,津液代謝化為濕邪,濕聚成痰,積于皮下,形成肥胖癥。陰臟人也即體質偏寒的人,平時多喜歡溫熱的食品,臉色較蒼白,一般不口渴,大便多稀薄,此類人群多消化系統(tǒng)功能比較差;陽臟人也即體質偏熱的人,多消谷灼液易形成消瘦癥,平時多喜歡寒涼的東西,臉色多紅潤,容易口干,大便多干燥,此類人群多容易煩躁;陰陽和平之人介于兩者之間,平時無寒熱喜惡之偏,是大多數人的體質類型。
從現代體型異常的病癥來講,一般分為肥胖癥和消瘦癥。按中醫(yī)傳統(tǒng)的體態(tài)分類肥胖癥多屬于陰臟人,而消瘦癥多屬于陽臟人,肥胖癥的成因較復雜,多數學者認為肥胖與遺傳、體質、代謝、年齡、飲食習慣、勞逸、情緒等因素有關。中醫(yī)對肥胖癥的分型大致有:痰濕蘊結型、濕熱阻滯型、胃強脾亢型、肝郁氣滯型、脾胃氣虛型、脾腎陽虛型、肝膽濕熱型、肝陽上亢型、氣血兩虛型、心脾兩虛型。
消瘦癥是指肌肉瘦削,體重輕于正常范圍,甚則骨瘦如柴。屬于中醫(yī)學中“風消”、“脫肉”、“脫形”、“大肉消脫”、“贏瘦”等范疇。消瘦癥主要原因為氣血陰陽不足、臟腑虛損,久病失養(yǎng)、先天不足、形神相失所致。如父母身體虛弱,腎精虧虛,胎中失養(yǎng),先天之精不足;或幼兒期喂養(yǎng)不當,成年期飲食不調,身體充養(yǎng)不足;或肝郁化火橫逆犯胃,或偏嗜辛辣,胃熱熾盛,消谷善饑;或煩勞過度,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膚失去水谷精微的濡養(yǎng);脾胃虛弱,無力腐熟運化;房勞過度,五志化火,精血日虧等均可導致身體日漸消瘦。中醫(yī)一般將消瘦癥分為:氣血兩虛型、脾胃虧虛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胃熱熾盛型等。通過中醫(yī)的辨證分型及臨床辨治,我們認為無論是體型過瘦的一類,還是體型過胖的一類其本質都屬于陰陽失去平衡,即陰陽失調,治療總則均應協(xié)調陰陽,以平為期。
肥胖癥的病理主要是痰濕、痰熱或兼氣虛。治療總則是虛者補之,實者瀉之[4]。補法常用溫化水飲或健脾益氣以除痰、化濕、導滯;瀉法有滌痰、祛瘀、消導、利水、通腑,以祛濕濁、痰熱、膏脂。消瘦癥的病理主要是氣虛、血虛、陽虛或陰虛。治療總則也是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補法常用補益氣血或滋陰養(yǎng)陽以達到氣血充盛、脾腎陽氣充足、肝腎陰液充盈、豐肌健體。
中醫(yī)治療肥胖癥或消瘦癥的方法很多,除可用中藥內服外用以外,還有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耳穴療法、體穴療法以及按摩和導引等[5]。如能根據患者的情況,靈活運用,定能取得佳效。我們針對無論是體型過瘦,還是體型過胖進行調治,在治療原則上無論是瀉還是補,在治療上所采用的中草藥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等等都屬于調理陰陽,最終使機體達到陰陽平衡,體態(tài)恢復到正常。從臨床實踐來看,無論是減肥還是增肥:①用正確理論作指導,即要調理陰陽,復歸于平;②綜合治療,方法得當,不求速效;③堅持毅力,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
總之,體態(tài)體型過于肥胖或過于消瘦,都是由于陰陽失去平衡而致的病理狀態(tài),通過中醫(yī)的辨證分型的各種證型表現都屬于陰陽失調,病態(tài)的肥胖或消瘦的中草藥內服外用、針灸推拿等調整和治療都屬于調理陰陽,直至機體陰陽平衡,體質體態(tài)恢復到正常范圍,。
[參考文獻]
[1]吳敦序.中醫(yī)基礎理論[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1):18-22.
[2]吳景東.美容中醫(yī)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4,(5):176-186.
[3]朱文鋒.中醫(yī)診斷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1):16-17.
[4]黃霏莉,佘 靖.中醫(yī)美容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6):298-301.
[5]甄德江.針灸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9):318-319.
[收稿日期]2008-10-07[修回日期]2008-11-27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