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分泌學會于近期就糖尿病前期相關問題召開共識會議,就一系列糖尿病前期問題展開討論,具體內容發(fā)表在Diabetes Care在線版,本刊特摘取部分內容介紹如下。
問題1非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什么?
糖尿病前期常發(fā)生于出現糖尿病之前,由于糖尿病伴隨多種并發(fā)癥,因此,糖尿病前期并不是簡單的“良性”狀態(tài),已有證據顯示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血管風險升高。Michael Stern認為,糖尿病前期患者雖無癥狀,但其意義在于可預測未來的不良事件風險。目前尚無證據顯示早期干預(發(fā)生糖尿病前)優(yōu)于晚期干預(發(fā)生糖尿病后),因此是否將糖尿病前期的概念應用于患者還值得商榷。
Stern強調,多重危險因素的綜合評估優(yōu)于單一血糖水平的判斷,比如應用Framingham風險評分對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優(yōu)于對是否為糖尿病前期概念的判斷。Stern應用San Antonio流行病學研究建立了糖尿病風險評估模型,模型包括年齡、性別、空腹血糖、收縮壓、BMI、HDL-C水平、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此模型對糖尿病風險的預測優(yōu)于空腹血糖受損(IFG)或糖耐量異常(IGT)。在不同危險分層的患者,什么血糖水平開始干預可以有臨床獲益,并且有良好的經濟學效益還需要相關臨床研究的結果。
Jacqueline Dekker認為,由于個體間差異,糖尿病前期的定義在不同個體可能存在很大差別,其干預策略也不同。就人群而言,糖尿病前期患者未來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為中等程度,但對存在多重危險因素的個體而言,心血管風險為高危,高?;颊邞_始降糖藥物干預。
問題2對糖尿病前期不進行干預會有何不良后果?
Jaakko Tuomilehto分析了糖尿病前期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DECODE研究顯示,隨年齡增加,2小時血糖水平持續(xù)上升,且2小時血糖較空腹血糖更好預測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風險。此外,即使糖尿病患者的絕對風險更高,但由于IGT患病率高,DECODE研究中IGT男性患者的死亡人數反而多于糖尿病患者,提示IGT患者能夠從治療干預中獲益。
此外,一項隨訪10年的研究顯示,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異常升高的患者,無論隨后是否發(fā)生糖尿病,其10年心血管事件風險均升高,且風險相似。與新診斷糖尿病相關的心血管事件和總死亡風險主要發(fā)生在糖尿病診斷5~10年或10~15年,提示與其他危險因素不同,糖尿病產生的心血管事件風險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Robert Ratner分析了預防糖尿病對微血管事件的作用。DPP研究中,未發(fā)生糖尿病患者的腎病發(fā)生率為7.9%,而糖尿病患者為12.6%;非增生性糖尿病腎病和視網膜微動脈瘤的發(fā)生率在兩組分別為1.0%vs 1.8%和6.9%VS 10.8%。同樣,無論是安慰劑、生活方式改善還是二甲雙胍治療,發(fā)生糖尿病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的惡化比例均顯著增加。
問題3糖尿病前期的治療目標和主要治療措施是什么?
Edwin Gale認為,血糖升高是心血管事件風險的標志之一,糖尿病前期不是一個真正的疾病,應該繼續(xù)使用IFG和IGT的定義。這樣能夠更準確地告知患者血糖升高了,并向患者解釋血糖水平的升高是危險因素,同時綜合評估并存的其他危險因素,而不是僅關注于血糖是否達到診斷糖尿病的水平。應該遵循多重危險因素綜合防治的原則,降低血壓、調整血脂、高?;颊叻冒⑺酒チ值取ale對血糖的干預持謹慎態(tài)度,他認為,在沒有證據證明治療可獲益的情況下,降糖治療需小心,并應在降糖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血糖水平,時刻牢記生活方式干預是治療的基礎。
Ralph DeFromzo主要闡述了糖尿病早期防治的方法,重點討論了噻唑烷二酮(TZD)類藥物的作用。從病理生理的角度來講,糖尿病前期患者已經發(fā)生了2型糖尿病,其β細胞功能已經顯著下降。因此,我們應該早期干預,最好在出現IGT前干預。二甲雙胍和TZD類藥物均作用于肝臟,而TZD類藥物對肌肉的作用更強,且胃腸道不良反應更少。研究顯示,TZD類藥物可使糖尿病前期發(fā)展為糖尿病的風險降低52%~81%。
David Marrero強調了生活方式改善的重要性,他指出有效改善生活方式的幾個要點:①自我監(jiān)測飲食和運動,提高依從性;②確立目標,如明確減輕體重的目標,以便更有效改善生活方式;③強化認識:④自我暗示,增強信心;⑤環(huán)境支持;⑥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