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世華
印會河,男,江蘇省靖江市人。世醫(yī)家庭。曾任內(nèi)科《金匱要略》教研室主任兼附院內(nèi)科主任,《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教研室主任。為衛(wèi)生部首批中醫(yī)教授之一。中日友好醫(yī)院創(chuàng)辦伊始曾任副院長,專家室副主任兼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1994年7月被聘為國際肝病研究協(xié)作交流中心學術(shù)委員。
印會河教授診疾看病的特點是善于抓住主癥,并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抓主癥就是抓住病證之關(guān)鍵所在,識別本質(zhì),防止泥于表面,不分主次。
印老治療咳喘病,首先抓住“痰”這個主癥。痰是臟腑病理產(chǎn)物,但又影響臟腑功能。就狹義的呼吸道分泌之痰來講,多責之于肺,因脾氣散精,上輸于肺。如邪氣傷肺,肺氣膪郁不降,水道通調(diào)障礙,精氣必漬肺成飲,聚而成痰,貯于肺中,阻塞氣道。痰的色澤、稠濁的變化,反映了肺的寒熱虛實。所以印老常說:“痰多的就讓它少些,直至沒有,痰少難以咳出的,就讓它有一點兒,咳爽一點兒。”
慢性咳喘病人,大多吐白痰、黃痰、黃白相間痰,也有的吐肥皂樣的泡沫痰,印老稱之為“吐白沫”。主癥不同,治療亦異。
白痰
咳喘病不論新久,吐白痰最為常見。新感者多是風寒襲肺,咳嗽不止,氣急而喘。久有咳喘者,多因外感而觸發(fā)宿痰。其共同點皆為白痰,但同中有異。有咳痰色白、稀薄、量多而爽者。印老慣用散寒除飲的小青龍加石膏湯化裁??壬跽呒有尤省⒊刺K子:喘甚者加地龍、蟬衣、僵蠶;胸膈滿悶者加三子養(yǎng)親湯降氣化痰。必用石膏者,因有熱可清熱除煩,無熱可制麻黃、姜、桂、細辛之溫燥。如舌苔淡滑,下元虛憊者,可改用蘇子降氣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味。若痰黏量少、難咳、喉中痰鳴者,則多用麻杏石甘湯加葶藶子、桑白皮,臨床輒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25歲。患者自幼有氣管炎病史,感冒即發(fā)。1981年8月因重感冒咳嗽不止,又增氣喘,張口抬肩,日夜不得安眠,并伴有胸悶、心悸。西醫(yī)診為喘息性氣管炎,經(jīng)多種治療,時輕時重,反復無常。
1982年11月9日初診。癥如上述,惟痰色發(fā)白,質(zhì)地稀薄,量多而爽,舌苔白而水潤,脈滑而數(shù),擬小青龍加石膏湯治之。藥用:麻黃9g,桂枝10g,細辛6g,半夏10g,五味子10g,干姜6g,白芍12g,生石膏30g(先下),甘草10g。
11月16日二診。服藥7劑,咳喘輕,痰量減少。原方加炒蘇子10g,炒白芥子6g,以溫化痰濕。
12月1日再診,咳喘漸平,僅晨起有10余分鐘輕微的氣逆發(fā)喘。肺為嬌臟,易因過敏而反復,于原方加蟬衣、僵蠶化痰開腠,以祛絡(luò)中之風,更用地龍通經(jīng)活絡(luò),搜剔風邪,意欲消除其“過敏內(nèi)源”。上方加減,共服藥42劑,諸癥悉退,食欲倍增,睡眠安穩(wěn),身體康復,至今未復發(fā)。
黃痰
咳喘吐黃痰,屢見不鮮,甚則痰黃而稠,腥臭難聞,為邪熱郁肺,灼傷肺津。輕者用瀉白散加味,重者用千金葦莖湯加板藍根300g,魚腥草30g,效果很好。
典型病例患者,男,21歲,于1983年2月7日初診。自述:咳喘吐黃痰,痰稠而腥,有時帶血已近2個月。每日下午發(fā)熱,體溫38℃左右,體倦,納呆,日漸消瘦,經(jīng)西醫(yī)檢查,診為支氣管擴張,要求服中藥治療。觀舌苔,中間黃厚,舌尖赤紅,六脈細數(shù),大便尚好。印老以清肺涼血行瘀為法,處以千金葦莖湯加味:生薏米30g,桃仁10g,冬瓜仁15g,葦莖、茅根各30g,魚腥草30g,絲瓜絡(luò)10g,丹參15g,北沙參30g,紫菀12g,冬花10g,生石膏30g(先下),杷葉10g。
上方加減共服藥41劑,諸癥消失,飲食大增,已恢復工作。
黃白相間痰
咳喘病,十有八九吐黃白相間痰。印老認為,外為風寒所誘,內(nèi)有痰熱互結(jié),肺氣壅滯不宣,使用定喘湯宣肺定喘得心應(yīng)手。
典型病例患者,女,37歲。于1982年10月11日初診。自訴,患咳喘病9年,西醫(y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平時咳喘肩聳,痰濁上涌,氣喘噓噓,胸悶痰鳴,晝夜不安,晨起痰多,痰色時黃時白或黃白相間。平時怕熱,熱則咳喘加劇。脈弦數(shù)有力,舌尖紅,舌苔黃膩。治以宣肺定喘,擬定喘湯加味:白果10g(打),麻黃6g,冬花10g,半夏6g,桑皮15g,炒蘇子10g,杏仁10g,黃芩12g,生薏米30g,冬瓜子30g(打),魚腥草30g,紫菀10g。7劑。
10月18日再診,咳喘稍好,痰黏不易咳出,咽仍干燥。原方加竹茹12g,生石膏30g(先下)。
11月29日復診。上方服用10天,咳喘日趨平和,僅早晨有10幾分鐘的咳喘,痰呈米黃色,有時是白黏痰。原方加白芥子6g,橘紅10g,制南星6g。
12月28日,咳喘已穩(wěn)定,僅早晨吐痰,量極少,飲食增加,睡眠正常,氣色轉(zhuǎn)好?;颊哌B續(xù)服藥70余劑,諸癥悉愈,已正常上班。半年后,曾感冒發(fā)熱1次,亦未誘發(fā)咳喘,至今仍安然無恙。
白沫
發(fā)病緩慢,氣逆咳喘,咳引脅下作痛,吐大量泡沫樣白沫,無塊痰黏痰,口干咽燥。印老講:“白沫不能與泡沫痰混為一談,泡沫痰,總是有痰的。白沫是小白沫子。”此屬肺燥陰傷,治以清燥潤肺,使肺金得以滋潤,肺氣之郁得以肅降,諸癥自能隨之而愈。
典型病例患者,女,53歲。1982年9月6日初診?;颊呖人詺獯?年,吐大量白沫,從不吐痰,每天晨起要咳吐半碗白沫,咳后氣喘噓噓,脅下引痛。其余時間也咳吐白沫,較早晨少些。平時口干咽燥,氣喘行走困難。西醫(yī)診斷為肺氣腫。舌紅,苔薄黃,六脈細數(shù)。近年余加重。印老診為陰津不足之肺燥,擬清燥救肺湯加減治之:桑皮10g,杏仁10g,沙參15g,寸冬12g,石斛15g,生石膏30g(先下),阿膠10g(膠珠亦可),黑芝麻10g,黛蛤散15g(包),杷葉10g,蘆根30g,鐘乳石6g(先下)。
上方服用14劑,咳喘明顯減輕,白沫減少,白沫中出現(xiàn)黏痰扯絲,為津液初復之兆,有效續(xù)服。
10月8日,咳喘繼續(xù)好轉(zhuǎn),行走氣可接續(xù),白沫減少50%,黏痰較前增多,仍咽干口燥。原方加花粉30g,服半月,咳喘大減,僅早晨咳喘一陣。原方加蟬衣10g,地龍10g,又服半月,白沫已無,惟有少量黏痰。原方加僵蠶10g,全蟲6g。
先后治療2個多月,早晨咳喘已無,情況趨于正常,可以料理家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