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華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這樣描述他的閱讀心得:“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笨梢娞諟Y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李鎮(zhèn)西老師則強調:“讀書要讀出作者,讀出自己,讀出問題。”其中“讀出自己”強調的是,在走進作者作品的同時,能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得到獨特體驗。生活中讀書的常理是:“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自己的個性化的授課行為對學生產生影響作用,而學生也完全可以以自己獨特的會意來理解所學內容。因此,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有個性化特色。
一、教有個性,如沐春風。
從古代的孔子、閆若璩到近代的葉圣陶、朱自清,從魏書生、錢夢龍到余映潮、胡明道,這些教育家或循循善誘,或窮根問底,或自主訓練,或情感激勵,無一不是因材施教,盡其性情而發(fā)揮,給學生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也給一代又一代的教師樹立了楷模,他們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完全展示了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由此可見,教師只有根據(jù)文本內容,結合自身特長來授課,才能教有特色,讓學生如沐春風。
當然,一個語文教師要具有其獨特的個性化教學特色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這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專業(yè)素質和文化素質,需要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和反思自己教學行為中的長處和短處。你可能沒有很出色的某種特長,但你或多或少的與某種或幾種特長沾邊,我們可以綜合自己的長處,形成自己專有的授課特色,這就是語文教師的個性化教學特色。
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每次接觸一種新的文體我都能相機誘導,做到教者有意,落實無痕,學生能自然地理解和接受,反饋效果好。
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文體屬新聞,我就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了有關新聞的相關知識。我是這樣做的:
為了講授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在九年級上冊《敬業(yè)與樂業(yè)》中我抓住“我征引了儒門、佛門這兩段話,不外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yè),人人都要不斷的勞作?!边@句話進行了啟發(fā)誘導:梁啟超的這句話要表達“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yè),人人都要不斷的勞作?!睘榱俗C明這個看法,他用了儒門、佛門這兩段話,請大家看一下這兩段話有什么特點?學生從文中找到儒門的話是孔子的名言,而佛門的話是唐朝名僧百丈禪師不做事不吃飯的事例。由此教師加以誘導,在議論文中,為了證明作者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可以用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來證明。這里作者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就是論點,用來證明作者看法的名言和事例就是論據(jù),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就是論證。這種引導,能讓學生對文體知識清晰明了,印象深刻,也充分發(fā)揮了教材就是例子的作用 。
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用自己個性化的講解,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盡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交給學生一把把打開閱讀之門的鑰匙,學生就能登堂入室;在課堂上,學生就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二、學有個性,如魚得水
衡量語文課的標準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不是學生得到了什么?每一個學生都是他自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全面考慮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個性化的了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會意”。
如在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時,有的學生儼然一幅軍事家的姿態(tài),能站在長江區(qū)域圖前生動地講解作戰(zhàn)方案,竟能分析到中路軍率先突破安慶到蕪湖是為了把敵人的防線攔腰截斷,同時這也容易讓敵人形成夾擊之勢,為了不至于讓敵人形成左右夾擊之勢,所以東、西兩路大軍在敵軍可能支援安慶到蕪湖時。同時開始渡江,使其自顧不睱無力支援對方。這種個性化解讀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產生積極影響。有的學生則模擬電視播音員的方式,播報了這則新聞,在播報的過程中,突出了體現(xiàn)我軍的排山倒海之勢的語言。注重了對許多氣勢磅礴,感情色彩鮮明的語言的體會。正因為學生對文本有了個性化的理解,所以才能在所閱讀的作品中找到了獨特的自己。
在學習《最后一課》時,當學生把“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讀成“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時,當學生動情地說到:最后一堂法語課雖然結束了,但法國人民抗擊侵略者的行為才剛剛開始時,當學生說我們不要做后悔的小弗郞士時……學生對于作品得到了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的理解,這種個性化的理解,從思維方法上有獨特之處,有強烈的反思意識和創(chuàng)新行為。
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全方位體現(xiàn)個性化特色,教師的教要有個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能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知識儲備,或領悟或聯(lián)想或篩選或創(chuàng)新,要能得到屬于自己的會意,那么,就能在語文學習中做到舉一反三,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