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渡 北 島
唐(唐曉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無論就個人生活還是寫作而言,你都一直處于——讓我們使用一個比較謹慎的約定說法——“漂泊”的境遇中。由最初的非常態(tài)到后來的常態(tài),這種境遇對你的寫作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如果變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這種變化是否首先與你對母語的新的感受有關?布羅斯基曾經(jīng)有過一個比喻,說在這種境遇中母語會“同時成為一個人的劍、盾和宇宙艙”,對此你怎么看?
北島:我在海外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你在外面漂泊久了,是否和母語疏遠了?其實恰恰相反,我和母語的關系更近了,或更準確地說,是我和母語的關系改變了。對于一個在他鄉(xiāng)用漢語寫作的人來說,母語是惟一的現(xiàn)實。我曾在詩中寫道:“我在語言中漂流/死亡的樂器充滿了冰”。我想在布羅斯基的三個比喻外,再加上“傷口”。這種“漂泊”中有一種宿命。我相信宿命,而不太相信必然性;宿命像詩歌本身,是一種天與人的互動與契合,必然性會讓人想到所謂客觀的歷史。
唐:但宿命不也意味著一種必然性嗎?當然這是說一種被個人領悟到并認可的必然性,而不是來自外部的、被強加的必然性,更不是指令性的必然性。所謂“認命如宿”。這樣來談“宿命”,似乎和通常所謂的“信念”有點關系;而在眾多論者的筆下,你確實被描述為一個“有信念”的詩人。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擴大一點說,你怎么看待詩和詩人的‘館念”?它是必須的嗎?在我看來你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內(nèi)心充滿困惑、疑慮,并堅持在詩中對世界和自我,包括詩本身進行種種質(zhì)詢的詩人,你是否認為這是一個有信念者的基本表征?信念會給一個人帶來方向,至少它要求一個方向;如果是這樣,你怎么理解你作為一個詩人的方向?我注意到你有一首題為《借來方向》的詩,在這首詩中,所謂“方向”不僅被諷喻式地表述成是“借來”的,其本身也被從不同的角度反復消解。是否可以據(jù)此認為你持一種反意識形態(tài)化的“方向觀”?而這種眼光和態(tài)度也同樣適用于你對“信念”的看法?
北島:自青少年時代起,我就生活在迷失中:信仰的迷失,個人感情的迷失,語言的迷失,等等。我是通過寫作尋找方向,這可能正是我寫作的動力之一??晌也幌嘈乓淮涡缘慕鉀Q。在這個意義上,“方向”只能是借來的,它是臨時的和假定的,隨時可能調(diào)整或放棄;而意識形態(tài)則是一種明確不變的方向,讓我反感。你這也可以說這是一種信念,對不信的信念。
唐:你說到了“傷口”,這讓我想到了你在你剛剛征引過的那首詩中的一個設問。你問道:“誰在日子的裂縫上/歌唱……”這里“日子的裂縫”是否與你所說的“傷口”對應?這首詩開頭的一句是“夜正趨于完美”;后面你又說:“必有一種形式/才能作夢”;能否將所有這些——包括你征引的那兩句詩,包括末節(jié)“早晨的寒冷中/一只覺醒的鳥”的總結性意象,也包括標題《二月》——視為你所說的“宿命”,或者說覺悟到這種宿命的一個完整隱喻?換言之,詩對你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作夢”的形式,飛翔的形式;而你的詩之所以總給人以二月早晨寒冷(我更想說冷峻——當然不止是冷峻)的感覺,是因為它們來自“傷口”,來自“日子的裂烏龜”,來自——與其說是世界的,不如說是人性和語言內(nèi)部的——“正趨于完美的”夜?
北島:現(xiàn)代漢語既古老又年輕,是一種充滿變數(shù)和潛能的發(fā)展中的語言。但近半個世紀來由于種種原因,它滿是傷口。說到宿命,其實詩人和語言之間就有一種宿命關系:疼和傷口的關系,守夜人與夜的關系。如果說什么是這種宿命的整體隱喻的話,那不是覺悟,而是下沉,或沉淪。寫作的形式,顯然與這種沉淪相對應?!抖隆愤@首短詩說的是,在一個“正在趨于完美的夜”里沉淪的可能。再說到宿命與必然性,在我的看來,其實有兩種不同的色調(diào),宿命是暗淡而撲朔迷離的,必然性是明亮而立場堅定的。
唐:每個詩人都有自己寫作的“發(fā)生史”,并在一定階段上形成自己的“人體詩學”和“個人詩歌“譜系”。但你在這方面對絕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似乎還是個謎。能否請你簡要地談一談你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寫詩的?迄今大致經(jīng)歷了哪些階段?有哪些相應的詩學主張?與你有過較為密切的精神血緣關系的詩人都有誰?曾有論者認為你最初受到前蘇聯(lián)詩人葉甫圖申科的影響,是這樣嗎?
北島:對我來說同樣是個謎,就像河流無法講述自己一樣。我試著講述自己寫作的開端,但發(fā)現(xiàn)每次都不一樣,于是我放棄了回溯源頭的努力。我想,寫作是生命的潛流,它浮出地表或枯竭,都是難以預料的。外在的環(huán)境沒有那么重要。我年輕時讀到一本黃皮書《娘子谷及其他》,曾一度喜歡過葉甫圖申科。他八十年代初來北京朗誦,我只聽了三首詩就退席了。他讓我惡心。那是由于當年閱讀的局限造成的偏差。這個世界詩人眾多,由于精神上的聯(lián)系而組成了不同的家族,與語言國籍無關。我喜歡的多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詩人,包括狄蘭·托馬斯、洛爾加、特拉克、策蘭、曼杰斯塔姆、帕斯捷爾納克、艾基、特郎斯特羅姆。后兩位還健在,幸運的是我還認識他們。二十世紀上半葉是世界詩歌的黃金時代,讓我如此眷戀,以至于我想專門為此寫本書。
唐:歐陽江河在一篇文章中曾表達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在他看來,“北島這個名字一方面與一個人的確切無疑的寫作有關,另一方面,又與歷史的真相想要闡明自身因而尋找一個象征物的要求有關”,由此他懷疑“北島本人也是‘北島這個名字的旁觀者。”你認為他的觀點有道理嗎?你樂于充當“北島”這個名字的旁觀者嗎?如果樂于,請談談你對他的看法。
北島:歷史與個人的關系的復雜性,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圍。我想起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的詩句:“我受雇于一個偉大的記憶?!痹谖铱磥?,“偉大的記憶”比“歷史的真相”可靠得多。我對“北島”倒是有時候有旁觀者的感覺。
唐:為存在和美作證被視為現(xiàn)代詩的偉大職責之一。它提示著更多被遮蔽、被抹去和被遺忘的可能性。你的詩一方面忠實地履行著這一職責,但另一方面,卻又一再對此表示懷疑。在《藍墻》一詩中,“作證”被表現(xiàn)為一種荒謬的要求(“道路追問天空/一只輪子/尋找另一只輪子作證”);而《無題》則干脆取消了類似的要求(“煤會遇見必然的礦燈/火不能為火作證”)。這究竟是表達了一種本體論意義上的看法,還是一種必要的語言策略?它是詩的一種自我懷疑方式嗎?
北島:“一只輪子/尋找另一只輪子作證”反應了我在本體論意義上的懷疑。這個世界難道還不夠荒謬嗎?美國大學的那些大多數(shù)學術論文,就是互相尋找作證的輪子。進一步而言,這世界得以運轉的整個邏輯體系在我看來都有問題?!端{墻》是反著說的,《無題》中的“火不能為火作證”是正著說的。
唐:你出國后的作品在保持了此前作品尖銳、機警、精致的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同時,也發(fā)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除了歐陽江河已經(jīng)指出的音調(diào)和意象更為內(nèi)斂、更具對話性質(zhì)等“‘中年風格的東
西”外,最明顯的是反諷和自嘲的成份大大增加了。這種變化的心理學依據(jù)容易理解,我更感興趣的是美學上的考慮,能不能請你談一談?
北島:說到美學,應該是你們評論家的事。我一直在寫作中尋找方向,包括形式上的方向,尋找西班牙詩人馬查多所說的“憂郁的載體”。那是不斷調(diào)音和定音的過程。詩歌與年齡本來就相關,特別是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歲月年華一直是重要主題。
唐:你一直非常注重煉字煉句。你早期作品中的若干警句至今長駐人心不僅是你個人的一個勝利,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詩學的一個勝利。你近期的作品則似乎更注重煉“境”,并往往通過末句提行來增強其穿透力。同時你的詩還具有階段性地集中、反復、高度個人化地處理某幾個意象的特征。這些意象及其用法對解讀你的詩具有“關鍵詞”的性質(zhì),諸如早期的“石頭”、“天空”,此后的“孩子”、“花朵”等等。斯蒂芬·歐文認為你的詩“也許……概括了漢詩的傳統(tǒng)”。作為《唐詩的魅力》一書的作者,他這么說堪稱是對你的極高褒獎:然而在國內(nèi),你的名字卻是和“反傳統(tǒng)”聯(lián)系在一起的。顯然,在這種悖謬中包含了對“傳統(tǒng)”的復雜認知。請從個人的角度談談你的創(chuàng)作與中國傳統(tǒng)詩學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北島:這些年在海外對傳統(tǒng)的確有了新的領悟。傳統(tǒng)就象血緣的召喚一樣,是你在人生某一刻才會突然領悟到的。傳統(tǒng)博大精深與個人的勢單力薄,就像大風與孤帆一樣,只有懂得風向的帆才能遠行。而問題在于傳統(tǒng)就像風的形成那樣復雜,往往是可望不可及,可感不可知的。中國古典詩歌對意象與境界的重視,最終成為我們的財富(有時是通過曲折的方式,比如通過美國意象主義運動)。我在海外朗誦時,有時會覺得李白杜甫李煜就站在我后面。當我在聽杰爾那蒂·艾基(GennadyAygi)朗誦時,我似乎看到他背后站著帕斯捷爾那克和曼杰施塔姆,還有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盡管在風格上差異很大。這就是傳統(tǒng)。我們要是有能耐,就應加入并豐富這一傳統(tǒng),否則我們就是敗家子。
唐:在詩學上你無疑是一個傾向于“極簡主義”的詩人。極簡主義的至境是“大象無形”、“大音稀聲”:但也容易淪為趣味化,把詩寫得太像詩,或故弄玄虛。請問你是怎樣把握其中的界限和張力的?為了防止趣味化,或拓展更多的可能性,一些當代詩人不在乎寫出來的是不是詩,甚至故意把詩寫得不像詩,你也會有這樣的沖動嗎?
北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這也是你提到我的詩中自嘲與反諷的來源。趣味化往往是大腦的游戲,是詩歌的迷途或死胡同。我自己就有這類失敗的教訓。防止趣味化,就應該把詩寫得更樸實些,而不是把詩寫得不像詩。當然反詩的試驗是有好處的,那就是告訴我們詩歌的疆界。
唐:我注意到《白日夢》是你惟一的一個組詩,這在當代詩人中是罕見的。絕大多數(shù)有成就或試圖有所成就的詩人都對組詩或長詩投以了相當?shù)年P注,希望以此建立自己的“紀念碑”。你是不是對獨立的短詩情有獨鐘?假如的確如此,其根據(jù)是什么?在你未來的寫作計劃中,會有長詩的一席之地嗎?
北島:《白日夢》對我來說是個失敗的嘗試。這先擱置不提。說到長詩,幾乎沒有一首是我真正喜歡的。自《荷馬史詩》以來,詩歌的敘述功能逐漸剝離,當代詩人很難在長詩中保持足夠的張力。我確實只喜歡短詩,因為在我看來這才是現(xiàn)代抒情詩的“載體”,即在最小的空間展現(xiàn)詩歌的豐富性。現(xiàn)代抒情詩根本沒有過時,它的潛力有待人們發(fā)現(xiàn)。當今“抒情”幾乎已經(jīng)成了貶抑詞,那完全是誤解。
唐:近些年來國際漢學界不斷探討諸如“中國性”、“中文性”、“漢語性”這樣的問題,似乎這已經(jīng)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一道文化風景;海內(nèi)外不少詩人、作家都就此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但至少是我本人,迄今還沒有聽到你的聲音。你認為這對你的寫作而言是一個問題嗎?抑或只是個假問題?
北島:我在十幾年前寫過一篇文章,談到“翻譯文體”問題。我的主要觀點是,1949年以后一批重要的詩人與作家被迫停筆,改行搞翻譯,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游離于官方話語以外的獨特文體,即“翻譯文體”,六十年代末地下文學的誕生正是以這種文體為基礎的。我們早期的作品有其深刻的痕跡,這又是我們后來竭力擺脫的。在這一點上,我想這是個真問題,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抽象地談“漢語性”很難,那是評論家的事。
唐:八十年代初,你曾經(jīng)最早警告說當代詩歌正面臨著“形式的危機”,那是“不夠用”的危機。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人認為情況被反了過來:危機依然存在,但已經(jīng)變成了“形式過剩的危機”。在你的視野中是這樣嗎?你現(xiàn)在怎么看所謂“新詩”的形式問題?
北島:現(xiàn)在我依然認為我們面臨著“形式的危機”,背后當然潛藏著各種危機。我之所以這么說,因為形式是我們唯一能看到的東西。詩歌神秘莫測,只有從形式入手,才騙不了人。這些年正因為我們忙于空談,而缺少諸如細讀這類的形式主義的批評,才造成魚目混珠的現(xiàn)象。
唐:既是一個詩人、作家,又是一個事實上的公眾人物,這種“雙重身份”是否經(jīng)常令你為難?你是怎么協(xié)調(diào)二者之間從根本上說是彼此沖突的關系的?
北島:說來每個窗戶都有雙重身份:內(nèi)與外,打開或關上。沖突也可以是一種平衡。
唐:你曾在(《背景》一詩中寫道:“必須修改背景/你才能夠重返故鄉(xiāng)”。我理解這里的“背景”、“重返”和“故鄉(xiāng)”都有著多重涵義?,F(xiàn)在“故鄉(xiāng)”的“背景”確實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被‘修改”了,“重返”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加了,問題是,這種重返很可能不會是你原本所預期的“重返”。它完全可能成為一種錯位。假如是這樣,你會感到失望嗎?
北島:其實這是個悖論。所謂“修改背景”,指的是對已改變的背景的復原,這是不可能的,因而重返故鄉(xiāng)也是不可能的。這首詩正是基于這種悖論,即你想回家,但回家之路是沒有的。這甚至說不上是失望,而是在人生荒謬前的困惑與迷失。
唐:相對說來,你了解這些年國內(nèi)詩歌的發(fā)展情況可能要方便些。能談談你的有關看法嗎?
北島:這些年來我未置身其中,故有隔的感覺,距離也給了我作為局外人的特權。令人欣慰的是,某些重要詩人包括年輕一代的詩人仍在堅守崗位,他們的作品構成中國當代詩歌的支點。九十年代的詩歌,給我印象是相當復雜的。我常在想,發(fā)端于五四運動的中國新詩,在漫長的停滯后,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地下醞釀,到八十年代初爆發(fā)而成氣候,然后進入商業(yè)化的九十年代。作為一個傳統(tǒng),它的動力和缺憾在哪兒?其實說來,九十年代的問題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是從我們那兒開始的。我們從來沒有足夠的自省意識,沒有對傳統(tǒng)更深刻的認知。這是中國當代詩歌根兒上的問題。不刨根問底,我們就不可能有長進。記得八十年代中期,當“朦朧詩”在爭論中獲得公認后,我的寫作出現(xiàn)空白,這一狀態(tài)持續(xù)了好幾年,如果沒有后來的漂泊及孤懸狀態(tài),我個人的寫作只會倒退或停止。八十年代的“勝利大逃亡”,埋下危險的種子,給后繼者造成錯覺與幻象。再加上標準的混亂,詩歌評論的缺席,小圈子的固步自封以及對話語權的爭奪,進一步加深這一危機。我有時翻開詩歌刊物或到文學網(wǎng)站上瀏覽,真為那些一揮而就的詩作汗顏。我以為我們,對此有共識的詩人和評論家,有必要從詩歌的ABC開始,做些扎實的工作,為中國詩歌的復興盡點兒力。
唐:讓我們抓住你所說的(新詩)傳統(tǒng)的“動力和缺憾”問題。在我看來它極為重要。你能不能扼要地從正面談一談你的個人看法?
北島:馬查多認為,詩歌是憂郁的載體。也許這就是我所說的“動力與缺憾”的問題所在,即在中國新詩的傳統(tǒng)中,要么缺少真正的憂郁,要么缺少其載體。這樣說似乎有點兒聳人聽聞,但細想想是有道理的。你看看,如果一個詩人不是被悲哀打倒的人,他能寫些什么呢?而那些被悲哀打倒的人,往往又找不到形式的載體?;仡櫧话倌甑闹袊略姎v史,是值得我們好好反省的。我想這和我們民族總體上缺乏信仰注重功利及時行樂的傾向有關。
唐:這肯定是一個大題目,但這次恐怕來不及深入了。好在還有的是機會。非常感謝你接受我的訪談。就我個人而言,你與其說回答了,不如說提出了若干問題,而這些問題啟示著我們展開進一步的討論。我想這也會是許多讀者的看法。再次深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