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歡
[關鍵詞]理性回歸,新材料,新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01—0024—05
一、昏昏欲睡的“詩歌、小說與戲劇”
秋日下午的陽光很溫暖,這節(jié)課是在音樂班上的第19課“詩歌、小說與戲劇”,音樂班是最乖巧、最外向的了,可是我分明聽到有學生在嘀咕:“歷史課又不是語文課,上這個干嗎啊?”我裝作沒有聽見,打開課件開始上課。整節(jié)課按照課標要求,按部就班地上著,后排的男生腦袋一搭一搭,似乎開始“釣魚”了。終于打下課鈴了,學生馬上輕松了,趴到了桌子上,可是我卻輕松不起來。
為什么這節(jié)歷史課會讓學生覺得如此乏味呢?這節(jié)課的難度并不大,對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但為什么他們并不“感冒”呢?我想原因有兩個:一是上課形式比較呆板,應該說這是一節(jié)最常規(guī)的課了,我問你答,穿插了一些人物的軼聞,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二是與這個單元的內容有關。歷史課很容易變成語文課、音樂課、美術課、電影課,唯獨沒了“歷史的味道”。
想到這些,我不覺有些懊惱,那么該如何改變呢?一是應該從形式上進行改變,多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和活動,讓學生融入課堂;二是挖掘這個單元的歷史內涵,明確主題,讓歷史課變得更像歷史課。
于是在歷史班的教學,我重新設計教學思路,首先要讓學生了解19世紀以來文學藝術產生的歷史背景。這一課從19世紀的拜倫、雪萊一直講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荒誕劇,時間跨度大,歷史背景相當復雜,但在現(xiàn)在的專題教學、模塊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對通史的了解程度非常有限,這就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歷史背景的理解程度,我能做的就是對歐洲近現(xiàn)代歷史進行了一個簡短的回顧,加深學生對通史的影響;其二是尋找一些新材料,設計有層次感的問題。
在重新整理教學思路后,我明顯感覺學生參與性加強,歷史課的味道濃了,但總感覺還缺少更深層次的主題,換句話說,通過這一課,能教給學生什么?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上第20課《音樂與美術》。
二、越玩越瘋的“音樂與美術”
有了第19課的教訓,“音樂與美術”這一課我特別重視課堂氣氛的調動和學生活動的設計,但是藝術能玩出什么花樣呢?某天偶然看新聞時瀏覽到這樣一條:畢加索的藝術品拍出天價。霎時間我靈光一閃:“音樂與美術”可以設計出一場拍賣會啊。
帶著這個思路,我開始發(fā)動兩個班(音樂班和歷史班)的學生,學生們也精神大振,應者云集。為了給他們充分的時間準備材料,我將學生分成四組:音樂一組(貝多芬、印象派音樂)、音樂二組(現(xiàn)代音樂)、美術組(印象派和現(xiàn)代派)以及拍賣組,各組按照分組通過網(wǎng)絡查找相關信息并自行制作課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我通過五幅不同版本的蒙娜麗莎(達·芬奇的正版、諷刺達爾文的進化論版、達達派的《LHOOQ》版、英國喜劇明星“憨豆”版以及中國網(wǎng)絡紅人“小胖”版)導入新課,如圖:
這五幅圖效果非常好,學生爆笑,這時我開始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版本反映了哪些時代特征”?學生回答后,我總結:“藝術創(chuàng)作是社會的反映,是建立在相應的經(jīng)濟、政治基礎之上的”,由此開始本課的學習。
在學生分組介紹音樂之后,來到“考考你的鑒賞力”環(huán)節(jié),我通過播放三首風格完全不同的歌曲:《命運》《牧神午后·前奏曲》和周杰倫的《菊花臺》引出第二個問題:“上述音樂屬于什么派別,作為青少年的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得出一些觀點:喜歡流行音樂沒錯,但如果能夠在喜歡流行音樂的同時,關注一些經(jīng)典音樂,則更加是一種享受。
學生介紹完美術后,我向學生展示出畢加索的三幅作品:(如下圖)再次發(fā)問:“你覺得畢加索畫畫時候的心情是怎樣的?他想表達什么?”通過討論,得出第三個觀點:不同的藝術家,在有不同的經(jīng)歷后,他們的藝術作品會表達出不同的思想內涵。
接著就到了本課最精彩的環(huán)節(jié)——“我拍我拍我拍拍拍”。拍賣師由拍賣組的兩位學生擔任,通過課件展示拍賣品,為了增強拍賣會的氣氛,他們還手工制作拍賣錘一把。在介紹了游戲規(guī)則和神秘賣家后,拍賣會開始了。
在學生拍賣結束后,我拿出本班學生制作的手抄報進行拍賣,并提出第四個問題:“你為什么愿意花錢買下這些藝術品(包括普通同學的作品)”?得出一些看法:藝術品是有價格的,但藝術是無價的,為藝術付出的心血更是值得尊重的(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普通人)。
音樂班的新課就到此為止了,但在歷史班,我始終覺得還應該對主題進行拔高,于是我又加上了一則材料(如下圖),將貝多芬生活的歷史背景與他的個性特征結合在一起,組織學生討論并得出相應結論(但不強求學生接受)
貝多芬自稱是“強硬的民主主義者”。
1797年,拿破侖率領大軍直通維也納,他對拿破侖仰慕不已,把他當成建立偉大共和國的英雄,并為拿破侖譜寫了一首交響曲,題詞為“獻給拿破侖”??僧斔弥闷苼龇Q帝時,渤然大怒,稱拿破侖為暴君,他抓住樂譜的封面撕個粉碎。當這首交響樂出版時,他把標題改為“英雄交響樂一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假如拿破侖皇帝出錢請貝多芬譜曲,你覺得他會答應嗎?貝多芬為什么會有上述行為,受到什么思想的影響?你覺得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
藝術沒有國界,但藝術家是有國界的,他的作品
是有自己的主張、個性和立場的
反思:這堂課的優(yōu)點在于時代感強,將遙遠的藝術與今日青少年的思想特征相結合,問題設置靈活,使學生有興趣也有能力回答和討論,整個拍賣會現(xiàn)場氣氛火爆,學生參與程度非常高。但平心而論,學生究竟有沒有從這堂課里學到知識,我心里沒有把握,課后問學生,學生的回答很有意思:“老師,這節(jié)課好好玩啊,但是好像沒學到什么?!甭犝n老師也提出建議:加上一個知識小結,完善知識體系。
第四單元我上了兩節(jié)課,從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從平淡得想瞌睡的“常規(guī)課”到越玩越瘋的“拍賣課”,那么能否將二者的優(yōu)點集于一身呢?帶著這個想法,我開始了“電影與電視”的備課。
三、回歸理性的“電影與電視”
適逢我校國家級示范性高中復評,我成為推薦課人選之一,面對“電影與電視”這一課,還是那句老話,內容難度不大,但怎么樣才能上出歷史的味道呢?
打開課標,上面赫然寫著對這一課的要求:了解影視藝術產生與發(fā)展的歷程,認識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那么我應該在“影響”這個詞上大做文章??墒?,課本上對影響的解釋很有限,寥寥數(shù)語,高度概括。想著想著,“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幾個詞來回在我心頭閃過,對了,就從現(xiàn)代化的角度對電影和電視的影響重新詮釋吧。
主題是確定了,但是應該找些什么材料來體現(xiàn)呢?又用什么方式來進行教學呢?這一課應該是學
生最感興趣的了,與現(xiàn)實生活也是結合得最緊密的了,還是老規(guī)矩——發(fā)動學生自己動手。
既然已經(jīng)駕輕就熟,就無需多言,我將學生分成“電影的形成和成熟期”“電影的發(fā)展期”“電視的發(fā)明”以及“電視的功能”四組,并布置問題讓他們分頭開始查找資料。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無需多言,他們喜歡展示自己的成果。關鍵在于我該找些什么材料來升華這一課的主題?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該如何體現(xiàn)?
想到學生是最喜歡看電影的,尤其是美國大片,于是我找了美國知名導演斯皮爾伯格不同時期的兩部經(jīng)典大片:70年代的《大白鯊》和90年代的《侏羅紀公園》,并設計問題:“斯皮爾伯格的作品由實物到多媒體制作,說明什么現(xiàn)象?”
學生普遍可以答道:“科技進步”,我再提問:“從歷史的角度看電影,你看到了什么?”這個問題比較空,所以我再細化成:“電影發(fā)展史上,科技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之后對電影和科技的關系進行拓展。
在學生活動完成后,如何對影視和現(xiàn)代化的關系做一個綜述呢?現(xiàn)代化應該有哪些內涵?如何表現(xiàn)出來呢?還是要依靠材料作為媒介。當時恰逢香港無線電視臺慶四十周年,于是我又設計了這樣兩則材料:
材料一《阿甘正傳》描述什么?
材料二TVB臺慶40年,不同年代,熱門劇集主題的變化:60年代起步,70年代關于奮斗的電視劇層出不窮,80年代是武俠片的天下,90年代后,豪門恩怨、商戰(zhàn)片甚至外國劇集流行一時,多元化現(xiàn)象顯著。
[教師提問]阿甘的故事其實反映的是什么?香港經(jīng)濟的騰飛有一個過程,你能從香港40年來熱門電視劇集的變化看到什么?
[學生]阿甘的經(jīng)歷其實反映的是美國五六十年代以來的歷史,香港劇集的變化印證了香港從工業(yè)城市到國際金融中心的轉變,外來劇集的流行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全球化的加速。這兩則材料說明電影和電視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時代特征。
接下來又是兩則材料:
材料一2003年日本卡通片產值超過汽車工業(yè)產值。
材料二90年代以來美國大片在中國的利潤超過10億。
[教師]以上材料說明影視產業(yè)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中的地位如何?
[學生]影視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重要支柱,加速了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程。
舉例說明電影和電視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
[學生]可以獲取更多信息等(略)
[教師總結]綜上所述,影視是一種促進現(xiàn)代化的重要途徑,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推動社會的進步
在對知識體系進行小結后,我再次加深本課內涵(如下圖)
四、后記——疑惑與感悟并存
疑惑:課后三問。
一問課本是否可以隨意拋棄,接受式教學是否真的過時了?正如“詩歌”那節(jié)課,完全枯燥的講解固然不行,但一味脫離課本、海闊天空就叫符合新課程理念嗎?
二問“分組”就是“合作”“討論”即是“探究”嗎?在“音樂與美術”“電影與電視”兩課中,我都要求學生分組進行查找資料、提出問題,但很明顯有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但課時安排明顯不符合要求,二是每組學生中都會出現(xiàn)“能者多勞”和“懶漢輕松”的現(xiàn)象,無法完全達到每個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
三問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就是一切遷就學生嗎?在現(xiàn)實課堂里,尤其是某些公開課,打著自主學習的旗號,一味強調學生自主,教師身影淡化,以免被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但是,由于學生知識有限,缺乏教師指導,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及其不利的,正如那場“拍賣會”,玩是玩得開心,但如果教師不加引導,學習只能走入無效。
這不僅是我這幾節(jié)課后的疑問,也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存在于我腦海中的問題,但事實上,在上完三節(jié)風格不同的課后,我似乎又有了些許若隱若現(xiàn)的體會,
感悟一:“接受了,才是自己的”。
教師的價值觀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因此,我們首先要在觀念上創(chuàng)新。黃牧航教授提出:“中學歷史課程存在的理由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現(xiàn)實社會。而非進行專業(yè)教育”,要想對學生進行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教師的史學觀念必須更新,要從全球的角度和文明發(fā)展史的角度宏觀把握教學。教師知識體系制約著教學效果,并對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產生重要影響,教師必須加強基本功,不斷完善自身。
新課程讓教師有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正如“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教師處理教材、表達觀點都可能有所側重。例如我在“音樂與美術”一課中,引導學生得出某些觀點,但并不強求他們接受,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給予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才是課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新課程改革浪潮下,中學歷史課堂的定位也發(fā)生了變化,以往濃厚的專業(yè)教育色彩逐漸被人文素養(yǎng)教育和公民教育淡化,尤其強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價值觀不是死記硬背就可以獲得的,理解了,接受了,學生才能有自己的見解和獨立的、深層的思考能力。作為中學生,他們活潑好動,思維發(fā)散性強,同時也有很強的惰性,要“忽悠”他們,必須多采用一些形式多樣、貼近生活的材料,要創(chuàng)設一種平等的、討論式的課堂氛圍。
當然,中學生由于思想處于未成熟期,必須加強引導,正如在拍賣會后,我要問學生:“你為什么要買畫”,由此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的心血和勞動成果,適時總結,否則小組討論也好,探究也罷,只會流于形式,“你講你的,我說我的”,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沒有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感悟二:“有意義的問題要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來”。
新情境、新材料的合理運用,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性,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理性回歸,故我們必須在教學形式上創(chuàng)新?!皩v史的理解比對歷史知識的記憶重要”,因此,近幾年的高考命題都有意識地運用新材料、新情境命題,這一思路,作為中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引起重視。
枯燥的講解,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學歷史教育不能與大學專業(yè)教育完全等同,應該更關注學生的接受方式,因此,嚴肅的主題用活潑、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方式表現(xiàn)出來,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加強。
正如這一單元,我大膽對教材進行取舍和整合,自行設計材料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不同版本的《蒙娜麗莎》,有的是名畫,有的源自網(wǎng)絡惡搞,但將其巧妙溶入開篇,不但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更通過問題的設置:“這些反映了哪些時代特征?”一下切入歷史情境,拔高主題,賦予這些看似“無厘頭”的圖片以新的內涵。新材料不難找,但創(chuàng)設了相關問題情境才能真正做到教學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主題鮮明。
在設置情境時要注意目的性、真實性、思維性、趣味性和開放性,以典型事例作為切入點,貼近生活,如“貝多芬是堅定的民主主義者”這一則材料,我盡量將問題設置得口語化:“假如拿破侖皇帝出錢請貝多芬譜曲,你認為他會答應嗎?為什么?你認為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以材料為載體,以設問為手段,通過設計有層次感的問題,使學生自主思考,這才是真實而有效的歷史課堂。
感悟三:“捕捉學生的閃光點”。
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自我感悟和體驗,我們在評價方式上也要創(chuàng)新。2007年廣東高考歷史試題具有明顯的開放性色彩,允許學生對歷史事件呈現(xiàn)多樣化的解釋,這對一線教學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承認不同角度看待歷史會得出不同結論,特別能彰顯新課程理念——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提出合乎邏輯、能自圓其說的看法,這也是有效教學和無效教學最本質的區(qū)別。在日常教學中,即使學生提出的看法幼稚甚至可笑,我們都應該在適度引導的原則下多鼓勵,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這也是多元化評價方式的表現(xiàn)之一。
雖然在教學中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疑問,但至少有一點我可以肯定,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才能更好地促進她們感悟歷史。在拍賣會上,歷史班一個女生這樣解說凡·高的《向日葵》:“凡·高生前郁郁不得志,他的畫作沒有人賞識,直到死后才出名。請大家仔細看這幅《向日葵》,雖然沒有玫瑰的芬芳艷麗,但它永遠朝著太陽,每次看到這幅畫,我都感覺到它充沛的生命力和對理想不懈的追求,雖然平凡,但一樣可以有自己的夢想,我想,這就是《向日葵》的魅力所在吧?!彼皇前嗌虾芷匠5囊幻?,上課很少主動發(fā)言,但這次,她說得很細膩,很讓人感動。這就是讓學生動起來的魅力所在——言為心聲。
我們提倡理性的回歸,不是簡單的中庸。不是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做一個單純的“拼盤”,更不是盲目地追求熱鬧課堂(那樣只能走入無效教學的死胡同)?!皩W史使人明智”,歷史是一門充滿智慧的人文學科,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xiàn),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歷史又是一門講究理性分析的學科,希望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能從全新的角度詮釋歷史教學,走一條生活化、多樣化又不失主題教學之路,多些理性,少些喧囂。
[實習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