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平
[關鍵詞]歷史教學,“歷史現(xiàn)場”,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01—0009—04
“馬克思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
這是某校兩位90后高三文科班女生在中秋節(jié)期間登門與我討論的問題。我意識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知識性問題,而是與價值觀、人生觀密切相關,不是僅憑掌握教材相關內容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依靠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的觀察能力與體悟能力的提升才能較好地解決。事實上,對這類問題,馬克思與恩格斯早已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chǎn)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fā)展為基礎的……”基于上述認識,我的釋疑思路就是引導這兩位女生抵達“歷史現(xiàn)場”進行觀察與思考。
幫助學生抵達“歷史現(xiàn)場”,不但是適應新高考重視“新材料、新情景與新問題”之需要,更是幫助學生準確觀察與體悟歷史,形成正確歷史觀與人生觀之需要。不過,在目前的情形之下,對不少高中歷史教師而言,如何幫助學生抵達“歷史現(xiàn)場”可能是一個更現(xiàn)實、更緊迫的問題,因此,本文結合釋學生“馬克思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之疑的過程,嘗試對這一問題作一專門的討論,以求正于方家。
要引導學生抵達“歷史現(xiàn)場”,教師首先要能夠回到“歷史現(xiàn)場”,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前提。
具體到本案例,要釋“馬克思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之疑,教師至少必須搞清楚以下幾點:19世紀上半期的歐美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19世紀上半期產(chǎn)生了哪些重要的思想成果?當時的無產(chǎn)階級需要怎樣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成為“對整個世界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如今已成為決定歷史進程的最重大的力量之一”的學說?實際上,這些問題或許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那就是馬克思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與學生的疑惑相比,這一問題增加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歷史條件”。因為這是理解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引發(fā)人類歷史上一場偉大的解放運動的關鍵之一(另一個理解關鍵是馬克思主義本身)。因此,當面對因忘記(或不重視)“歷史條件”而對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疑惑的學生時,引導她們回歸“歷史現(xiàn)場”恐怕就是最優(yōu)選擇了。這樣做不但能解開學生心底的疑惑,更能幫助他們掌握觀察或解決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解決任何一個實際問題都必須從既定的條件出發(fā))。當然,既然要引導學生抵達“歷史現(xiàn)場”,教師必須首先回到“歷史現(xiàn)場”。
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夠回到“歷史現(xiàn)場”?其基本路徑是:盡可能掌握多方面材料,將材料置于特定的歷史場景中來解讀。關于這一問題,筆者已有《回到“歷史現(xiàn)場”的路徑》一文作過專門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要引導學生抵達“歷史現(xiàn)場”,教師要善于用好典型史料,還原“歷史現(xiàn)場”。
教師或許能相對順利地回到歷史現(xiàn)場,學生則不能?!榜R克思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之疑惑就是很好一例。對歷史教師而言,這可能不是個問題,因為絕大多數(shù)歷史教師一定是本能地把這一問題放到特定的歷史場景中,即放在19世紀上半期歐美資本主義社會的場景中加以思考的。高中學生卻常常做不到這一點,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尚沒有受到較為專業(yè)的訓練,更是由于他們的認知特點決定的。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起點就是教師要善于借助典型史料,為學生還原一個“歷史現(xiàn)場”。
面對兩位女生的疑惑,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yōu)槭裁磿氲竭@個問題?”學生非常坦率地回答: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比我們還好啊!
這是個意料之中的回答。“你們能舉一些具體的事實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嗎?”這是我的第二個問題。只有觀點,由論到論,缺乏史實支撐,是目前不少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少文科生所存在的問題。學生想了想:歐美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比我們全面、完善,文明程度比我們高,人權保障做得比我們好……
“你們講得基本上是事實。不過,你們講的是什么時候的資本主義社會啊?”我提出了第三個問題,“比如,你們知道歐美工人階級的普選權是在什么時候擁有的嗎?歐美各國如此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嗎?”兩位90后學生笑了,開始意識到問題之癥結。事實上,由于受到教材按模塊編排的局限,加上一些教師還缺乏有效的辦法克服教材的這一局限,在不少學生心中,歷史學科已沒有了本該有的深度,而只是一堆事件的羅列。只有事件沒有背景,只有果沒有因,是學生學習歷史時普遍碰到的一個問題?!?8世紀下半期至19世紀上半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取得了哪些驚人的進步,又面臨著哪些嚴重的社會問題?”我提出了本次討論中的核心問題,意在把學生的視線引向“歷史現(xiàn)場”。
平心而論,翻開學生手中的教科書就不難發(fā)現(xiàn),浙江省普通高中使用的人民版必修第一冊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中的“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部分和人教版選修4第五單元《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馬克思”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部分,對19世紀上半期歐美資本主義社會的狀況都只是概述,以論為主,幾乎沒有具體的史實,更缺乏典型的細節(jié),這當然不利于學生較準確地觀察到與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存在的血腥與罪惡的一面,因而也就難以理解馬克思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學說了。同樣是概述,如采用愛德華·麥克諾爾·伯恩斯的以下表述,學生的疑惑或許不至于產(chǎn)生:
“從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場經(jīng)濟的全盛時期。……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殘酷無情地應用于工人階級,對那些靠占有過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罷工和集體談判幾乎受到普遍譴責。工會的數(shù)目很少,而且反抗資本主義的力量很脆弱。任何類似福利國家的形式都不為人們所容忍……”
作為歷史教師,處理這部分教學內容時,應當適當?shù)匮a充一些典型史料,以彌補教材之缺憾。家中正好有一些書可以查閱,于是“英國棉紡織廠的工人構成”“英國布拉克波恩居民的情況”“德國紡織業(yè)區(qū)工人的貧困狀況”居斯塔夫·多雷所畫的(倫敦)《韋特華斯大街》、布朗版畫《破壞機器者》、英國漫畫:《曼徹斯特的英雄們》等包含統(tǒng)計數(shù)字、文字描述、繪畫作品的多種史料就呈現(xiàn)在了兩位女生面前。這些典型史料對當時歐洲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工人階級的絕對貧困、工人政治權利的有限性及其斗爭等方面有著極為準確和直觀形象的反映。有此鋪墊,再結合教材進行思考,沿著從感性到理性、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路徑,她們自然就易于理解當時的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為什么會趨向尖銳,馬克思主義何以誕生并擁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要引導學生抵達“歷史現(xiàn)場”,教師要努力激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幫助學生借助這種經(jīng)驗渡過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鴻溝。
必須清楚,雖說歷史是現(xiàn)實的留影,現(xiàn)實是
歷史的折射,但由于時代的鴻溝與滄桑的巨變。對歷史學者說來或許是“很近”的歷史與90后學生確實是有不小距離的,這導致了歷史理解的困難。正因為如此,歷史學家蕭功秦教授倡導“用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鑰匙去理解歷史之謎”,劉宗華也主張,歷史教學應當“由已知到未知,由近及遠……從現(xiàn)實生活或學生能感受到的事物講起”。顯然,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對歷史現(xiàn)象的觀察聯(lián)系起來,溝通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是引導學生渡過時間鴻溝,抵達“歷史現(xiàn)場”的必經(jīng)路徑,恐怕還是防止學生錯誤地理解歷史現(xiàn)象的有效路徑。
事實上,不管教師是否愿意,學生在理解歷史現(xiàn)象時,一定是在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本案例正是由于兩位90后女生運用了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并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與19世紀上半期的資本主義社會這兩個天差地別的歷史現(xiàn)象混為一談的產(chǎn)物。
“什么是資本的原始積累?什么是絕對貧困與分配不均?什么是社會階層的分化甚至是分裂?這些現(xiàn)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嗎?”如果對中國現(xiàn)實有足夠的關心與敏感(這是一個歷史教師應當具備的品質,也是當代高中生應當逐步具備的品質),應當可以舉出不少實例的,如震驚全國的2007年“山西黑窯工事件”、河北三鹿奶粉事件;易被忽視的如環(huán)衛(wèi)工人和建筑工人的艱難處境、失崗工人和待業(yè)學子的孤苦無奈……無需借助網(wǎng)絡或報刊,有些事件已經(jīng)進入我們的記憶深處。從發(fā)生在“今天”的這些事件出發(fā),再去觀察“昨天”的同類事件,學生就易于理解了。事實上,上述事例確實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重要概念的內涵,從而對更深刻地理解19世紀上半期歐美各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累積與正在發(fā)酵的社會矛盾、工人階級的悲劇處境、先進思想家們提出的種種改造社會的方案提供一定的幫助。憑借這一基礎,生活在今天的高中生穿越歷史的時空,與生活于19世紀的思想巨人馬克思進行對話,進而理解他的偉大學說,或許才成為可能。
要引導學生抵達“歷史現(xiàn)場”,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變換視角進行觀察與體悟。
仔細推敲“馬克思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這一疑問,可以推斷兩位女生心中實際上還蘊藏著另一個問題:她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無產(chǎn)階級革命理論”。如果不是這樣,她們或許就不會產(chǎn)生“為什么要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這一疑問。
很顯然,或許是受人生體驗及其理解力的制約,更有可能是受現(xiàn)行學校教學內容的制約,她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是盲人摸象般的?;蛟S,一個中學生真的還不具備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條件,但至少不能因為我們的教學不當而導致他們誤讀馬克思主義。
必須承認,如果研讀人民版《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八,也確實會得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無產(chǎn)階級革命學說的結論,況且教材已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產(chǎn)生……開創(chuàng)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新時代?!边@一結論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馬克思主義果真只是闡明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學說嗎?它是否還有更為豐富的內涵?這當然是個嚴肅而宏大的問題,只能留待學者們作進一步的思考。但面對提出疑惑的學生,引導她們從不同的視角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觀察與思考顯然是歷史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視角的變化,可以將可能在無意中被忽略甚至是被遮蔽了的內容呈現(xiàn)在觀察者面前,從而引出不同的觀察結論。為此,我向這兩位女生布置了這么一個探究題:
美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麥克諾爾·伯恩斯認為:“卡爾·馬克思對19世紀和20世紀的影響可以和伏爾泰以及盧梭對18世紀的影響媲美……幾乎不管社會主義在哪里發(fā)展,都對實現(xiàn)社會保險和規(guī)定最低工資的法律,以及為了財產(chǎn)重新分配而征收所得稅和遺產(chǎn)稅等發(fā)生重大影響”。請回去查閱資料,再研讀人民版教材《歷史》(必修第二冊)的專題五至專題八,想一想,與近代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有了哪些重大變化?馬克思主義在這種變化中起了什么作用?并請找?guī)讉€例子證明這位歷史學家的觀點是有史實依據(jù)的。
這是我向兩位女生在本次討論中提出的第五個問題。我相信事實的力量,相信真理是基于事實的,相信她們在今后的人生中如能像今天般地研究馬克思主義,那么她們一定不會再次提出“馬克思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這樣的疑問,而是會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說觀察歷史與現(xiàn)實,燭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探尋或揭示教材不同模塊之間的內在邏輯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有價值的觀察與思考的方法,超越教材更可以為學生提供新的觀察與思考的視角。為引導兩位女生再次變換觀察的角度并拓展思路,我向她們提出了本次討論的最后一個、也是提升式的、有待于她們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斷思考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學說只是無產(chǎn)階級的精神武器嗎?當然,我同時也向她們提供了世紀之交的“千年人物評選”——馬克思被西方一些權威媒體評為“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思考》(節(jié)選)”、喬法·拉比卡的《卡爾·馬克思:那里有許多住處》和尼古拉·伊凡諾維奇·拉平的《人類發(fā)展的動力》等相關材料。
我相信,如果她們與我告別后能夠對我布置的最后兩個思考題繼續(xù)進行探究,那么,她們一定會同意我的如下觀點: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至今仍是西方發(fā)達國家中最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之一和“一種號稱世界通行的語言”,是因為他的學說不僅僅是革命的學說,而且是為了人的自由與解放、為了人的幸福的學說;他所提出的偉大設想,指明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方向,有著經(jīng)久的生命力、強大的解釋力和重大的影響力。馬克思主義學說,不僅是屬于無產(chǎn)階級的,更是屬于全人類的。
[責任編輯: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