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明廣東從化人?,F(xiàn)供職于從化市江埔街道辦事處。寫作以散文為主,喜歡地方文化。這是第一次在文學期刊發(fā)表作品,算是新手上路。
趁墟
粵人“趁墟”,相當于北方人“趕集”。到集市上,賣東西換錢,買回需要的東西。當然也有純粹湊湊熱鬧或開開眼界的。趁墟與趕集大概還是有所不同:自古北方人口興旺,大可趕而集之;南方人跡稀少,只能共約趁其虛處。
廣州乃城市中心,城市人早已經(jīng)沒有趁墟的習慣了。郊區(qū)的許多鄉(xiāng)鎮(zhèn),仍保留著“趁墟”,一般五日一墟,比如逢四九、逢三八等。因為人少,經(jīng)濟不夠發(fā)達,數(shù)日一市,可方便鄉(xiāng)民集中交易,提高效率。也有個別地方趁特別的墟,如“夜市”、“天光墟”等。顧名思義,夜市就是夜晚趁墟,方便白天上班一族。天光墟,則是天亮前交易。一些果、蔬要趕在天亮前第一次交易,以爭取時間運往另一個市場再交易。
“墟”本是“虛”,即人稀少。為了使得場子熱鬧,滿足各方交易,人們約定某個時候一齊趕往這個“虛”,使“虛”成為集市?!稄V東新語》說“粵謂野市曰虛。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滿時少,虛時多,故曰虛也?!庇纱硕?,趁墟的歷史也有數(shù)百年以上了。
廣東人說的“旺”,主要是指人氣,人多就旺。趁墟要很多人去才行,不然這個墟就不旺。墟日一到,附近民眾會傾巢而出,周邊鄉(xiāng)民亦來捧場,以至人山人海,三十六行,百業(yè)交易,好不熱鬧!除了常規(guī)農(nóng)產(chǎn)品、日用品交易外,還有賣禽畜的、竹木的、機械的,甚至賣狗皮膏藥的、剃頭的、耍猴的……。
郊區(qū)鄉(xiāng)鎮(zhèn),數(shù)日一墟,顯然是人氣不夠。像省城那樣,夠人氣的就能“日日墟”,這是山區(qū)農(nóng)民羨慕廣州的“旺”?,F(xiàn)在提倡農(nóng)村人口城鎮(zhèn)化,讓更多的農(nóng)民洗腳上田,到城鎮(zhèn)務工。這種發(fā)展趨勢,使得農(nóng)業(yè)鎮(zhèn)的集市也能長年人氣旺盛,像大城市那樣“日日墟”。當某地發(fā)展成日日墟的時候,“趁墟”就可以成為歷史了。
茶點
廣東人非常愛上茶樓飲茶。早晨的一次謂之“飲早茶”;晚上的一次謂之“飲夜茶”。如果單純喝茶,在家里就可以解決了。之所以要上茶樓,一是相約,一是讓人服侍,一是要吃點心。飲茶之俗,久之會成習慣。
這里單說說點心。叫法起源于唐朝,唐朝孫領《幻異志板橋三娘子》云:“置新作燒餅于食床上,與諸客點心?!睙炇且环N點心。宋朝吳自牧《夢梁錄》記載:“有賣燒餅、蒸餅、糍糕、雪糕等點心者。”明朝陶宗儀《輟耕錄》說:“今以早飯前及飯后、午前、午后、哺前小食為點心。”茶客上茶肆,多少要有點心。
據(jù)有關(guān)燈傳故事記載:唐武宗年間,宣鑒禪師挑擔《青龍疏鈔》出蜀,途經(jīng)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便停下來叫“買點心”。婆子指其擔問:“這個是什么文字?”禪師說是《青龍疏鈔》。婆子問:“講何經(jīng)?”禪師答是《金剛經(jīng)》。婆子說:“我有一問,你若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督饎偨?jīng)》道:‘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禪師無語,吃不到點心,只得空腹而去。說明“點心”與心有關(guān)。俗話說,眾口難調(diào),想吃點合心意的東西不容易!如今的點心花樣百出,就是要做到總有些樣式合客人的心水,使之心想而得。至于“點心”的“點”,是指那點東西不多。東西雖然不多,但也分大小。如今應市的點心,由小到大分別謂之小點、中點、大點、特點、頂點。
古代的廣東是偏遠之地,中原文化很久方得以傳入“蠻”地。比如點心,雖然唐朝已有此稱,但直到清初,廣東仍未有此叫法。廣東人眼中的點心,叫茶素。屈大均《廣東新語》列出的茶素中,比較有名氣的有煎堆、米花、白餅(即炒米餅)和各式各樣的粽、糕?,F(xiàn)代茶肆里的點心樣式五花八門,有肉制品,米面制品,果蔬制品,幾乎是米飯這種主食之外的一切可食的東西皆可成點心。點心的樣式雖多,但吃到的數(shù)量畢竟有限。人們都想多試幾味,故點心的分量都是很少的。花樣多,分量少,能隨心所欲去選擇,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點心”。
拜山
粵語“拜山”,即北方人“祭祖”。人不忘本是美德,故祭祖是一大國粹。先祖倡“入土為安”,故多在山坡野地修土墳,謂之山墳。修繕山墳,拜祭先祖,謂之拜山。
古時朝廷有專事拜祭的官員,職位很高。如今遺風只存于民間,祭天祭地基本都省了,只剩下祭祖?;浫税萆剑饕谇迕?、重陽兩節(jié)。隆重其事。
拜近祖,一般是同堂同房叔伯兄弟約期同往,用竹籃子裝上犧牲的雞或豬,米飯、包子之類,帶些果子、酒水。帶上鋤頭等工具,把墳頭修繕,墳周加固,疏通排水,毀掉破壞山墳的老鼠窩、螞蟻窩,除去周邊雜草,再添些土,把墳頭筑得高些。最后點些香、插起燭,燒些紙制品如冥幣之類,點燃一串爆竹,讓其在山谷中回響,熱鬧一下。
拜遠祖,則約定整族同姓,包括遷徙他方數(shù)十百年的遠親兄弟同往,場面浩大。因后人眾多,祖墳大都修得堅固頗具規(guī)模,占著一大塊土地。因為所占地多,又容不得附近和前方有作物尤其大的植物,以為有礙風水,往往與周圍土地耕作人發(fā)生糾紛,甚至引起械斗。好端端一個子孫滿堂的大祖墳就成了是非之地,祖宗泉下有知,甚為不安。
后人于墳前集齊,奉上諸貢品及一只大燒豬,像拜近祖一樣修繕完畢。就到上香了。誰先上呢?這是個家族內(nèi)的大問題。由于迷信祖墳能左右后人的前程和運氣,所以拜山尤其是上香的事一絲不茍,都希望能得到祖宗的神助。同時又擔心祖宗神力有限,兄弟間會為拜祭先后而起爭執(zhí)。平時傳聞說:“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闭f的是頭一炷香最靈驗。也不乏因上香爭先恐后兄弟起口角動干戈的。好一個風水大墳卻引發(fā)子孫不和。
外部和內(nèi)部的問題都解決了,子孫后世就會有序地陸續(xù)上香,在墳前虔誠跪拜,口中念念有詞。大多不是告慰祖先在天之靈安息,也不是緬懷祖宗傳育之恩,而是拼命為自家許愿,通過祖先來索取陰間力量助自己愿望成真。許愿的內(nèi)容按不完全統(tǒng)計,順序大略如下:發(fā)大財、升官、良姻、得子、長壽、健康、家庭和睦、升學、出國……也有借神力詛咒仇家的。
大墳拜完了,散伙前各得一份貢品肉回家以示祥瑞,因為這些東西是各家湊錢買的。貢過的肉就像開過光的玉,人人都為意頭而要回一份。因為子孫多,分到的豬肉就會很少,但希望能分得公平。若果太公在,就由太公主事分配,名為“太公分豬肉”,意為雖少但須公允。若果太公不在,就由年高的族長主分,曰“太公墳前分豬肉”,意為就算分得不甚均勻,也不得起爭議,在太公墳前定了和睦的規(guī)矩。不論如何分,分的人都拿最后一份。不論大族小族,都不愿因拜山祭祖沾上是非紛爭,弄得心情不快而蹇運。爆竹響過之后,借著耳邊嗡嗡,煙霧繚繞,齊聲起哄:“兄弟好拍檔,家和萬事興!”遂散伙。
責任編輯潘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