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娜
關鍵詞:李賀;宮怨詩;閨怨詩;長安;太常寺;奉禮郎
摘要:在李賀的官怨、閨怨詩中,他在長安任職期間的作品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創(chuàng)作時間、地點非常集中,詩中女子在身份、生活環(huán)境和精神世界上呈現(xiàn)出一些明顯的共同性,即她們都養(yǎng)尊處優(yōu),渴望感情的滋潤,但卻往往遭受冷遇,情感極度孤寂,生活也被邊緣化了。這與李賀貴為皇族、躊躇滿志而在長安任職期間卻無人賞識。官居九品、壯志難酬的人生際遇和心理感受極其相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無奈使得李賀的宮怨、閨怨詩超越了對女主人公命運的單純同情哀嘆而轉為對自己潦落抑郁的長安生活的嘆息和對失敗的仕宦生涯的自傷,從而意蘊深遠。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09)01—0015—07
就李賀宮怨、閨怨詩而言,可分為長安任職前后和長安任職期間的作品。前者為六首,創(chuàng)作不集中于一時一地,且詩中女性在身份、生活環(huán)境、情感世界方面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后者為九首,與長安任職前后的創(chuàng)作相比,不僅數(shù)量更多,而且創(chuàng)作時間、地點非常集中。更重要的是,詩中女子在身份、生活環(huán)境和精神世界上呈現(xiàn)出一些明顯的共同性。對這些共性進行闡述分析并挖掘其成因,就成為本文的重點。
一、宮怨、閨怨詩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李賀此類詩中的女性,要么是達官顯貴家的妻妾,要么是身份更為尊貴的后妃,如《嘲謝秀才四首》、《難忘曲》、《答贈》、《感諷六首》之一都是以達官顯貴家的妻妾為主人公。從李賀對女主人公穿著和生活環(huán)境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嘲謝秀才四首》中女主人公的服飾是“荷絲制機練,竹葉剪花裙”,絹質的繡花衣衫透露出輕盈、精美。《答贈》中女主人公則身著金色衣裳,顯得華麗富貴。她們的夫婿,要么是持金魚袋的武將,要么是玉樹臨風的貴胄公子,身份不同凡俗?!陡兄S六首》之五、《堂堂》則描寫了被冷落幽閉的后妃,前者是失寵于漢成帝的班婕妤,后者是幽居破敗宮院的妃嬪。這些女性因與權貴之人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與普通女子拉開了距離,不再是過著粗茶淡飯生活的平常女性,而是被帶入富貴與權力世界的一群人?!峨y忘曲》和《感諷六首》之一則展示了女主人公不同的居住環(huán)境:一個是“夾道開洞門,弱楊低畫戟”,一個是“舞席泥金蛇,桐竹羅花床”。這種畫戟列門前、絲竹奏于室的環(huán)境,已明確了其中人物的身份。
這樣一個衣食無憂的群體卻大都體現(xiàn)出一種溫柔富貴中的孤獨感、哀傷感。這些女性多生活在侯門皇宮或驕奢之家?!帮w香走紅滿天春,花龍盤盤上紫云”(《上云樂》),這是后宮的氣派;“沉香熏小象”、“露重金泥冷”(《答贈》),這是達官富貴家的奢華。無論是哪一種生活環(huán)境,都華麗得足以讓人眩暈,也溫軟得足以讓人陶醉。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令人羨慕、近乎完美的生活環(huán)境中,卻彌漫著女子們的孤獨哀傷之感。這種孤獨和哀傷,不是心滿意足后的無病呻吟,而是根本就有的、無論如何都彌補不了的遺憾和缺失。引發(fā)這種遺憾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被棄置冷落而黯然神傷,或因與心上人不得相見、長相廝守而感到陣陣鉆心的痛楚,或因雖風光一時卻終難逃脫冷落、凄涼命運而倍感無奈。
《難忘曲》的描寫有助于我們理解以上的特征概括:
夾道開洞門,弱楊低畫戟。簾影竹華起,簫聲吹日色。蜂語繞妝鏡,畫蛾學春碧。亂系丁香梢,滿欄花向夕。
開篇就已構建了一個相當豪華氣派的生活環(huán)境:“洞門”一詞透露出幽深、高貴之感,層層洞門使這處官宅顯得高不可攀、使人望而生畏;“畫戟”一詞更突出了宅第主人的尊貴逼人之氣。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權勢的空間中,嵌入了由簾影、竹華、簫聲、蜂語、畫眉構成的僅屬于上層女性的精致而優(yōu)雅的生活。在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中,女主人流露出對恩愛歡情的甜美企盼,而等待她的卻是遭受冷落、坐待春老的命運?!皝y系丁香梢,滿欄花向夕”是極富深意的象征:前者蘊含著期待的幸福,后者則是在失去希望與關注后,一種萎謝的狀態(tài)、傷感的嘆息。清代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對此詩的批語是“寫閨怨也”,這怨情就源于富貴閑雅中的幽獨生活、盎然春意中的失落心境。
再如《嘲謝秀才四首》:
誰知泥憶云?望斷梨花春。荷絲制機練,竹葉剪花裙。月明啼阿姐,燈暗會良人。也識君夫婿,金魚掛在身。(其一)
銅鏡立青鸞,燕脂拂紫綿。腮花弄暗粉,眼尾淚侵寒。碧玉破不復,瑤琴重撥弦。今日非昔日,何人敢正看?(其二)
洞房思不禁,蜂子作花心。灰暖殘香炷,發(fā)冷青蟲簪。夜遙燈焰短,睡熟小屏深。好作鴛鴦夢,南城罷搗碪。(其三)
尋常輕宋玉,今日嫁文鴦。戟干橫龍虞,刀環(huán)倚桂窗。邀人裁半袖,端坐據(jù)胡床。淚濕紅輪重,棲鳥上井梁。(其四)
這組詩描寫一位新婚不久的貴婦,詩中多次提到她的裝束打扮:“荷絲制機練,竹葉剪花裙”、“燕脂拂紫綿”、“腮花弄暗粉”。這樣精美別致的服飾,這樣細膩香柔的打扮,決非尋常女子所能做到,而她的夫婿又是“金魚掛在身”,可見地位的不凡。如此錦衣玉食的生活,如此有身價的夫婿,非但沒有讓新婚少婦感到喜悅與甜蜜,反倒使她“眼尾淚侵寒”、“淚濕紅輪重”,原因便在于她發(fā)現(xiàn)自己所嫁非人,對心上人的思念、期盼能與之長相廝守的愿望沖淡了甚至早已超過了新婚的喜悅和對榮華富貴生活的享受。詩中“燈暗會良人”、“好做鴛鴦夢”都是一種渴望與幻想,是對內心深處真實情感的再三回味。然而“碧玉破不復,瑤琴重撥弦”的現(xiàn)實徹底撕碎了她所有的幻想,絕望的心境與優(yōu)越的生活現(xiàn)狀形成極端的對峙、隔閡。精神上的牽掛與孤獨感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無法得到彌補,因而這種環(huán)境只是她的居住之所,而無法成為她賴以寄托心靈的家園。
《感諷六首》其五則把對女性凄惻哀怨的詠嘆轉向受漢成帝恩寵一時的班婕妤:
曉菊泫寒露,似悲團扇風。秋涼經(jīng)漢殿,班子泣衰紅。本無辭輦意,豈見入空宮?腰裰珮珠斷,灰蝶生陰松。
據(jù)《漢書·班婕妤傳》記載,她被漢成帝恩寵一時,并非因色而是因德。她拒絕與成帝同輦出游的事跡就很受史學家和文學家的贊賞。這并不僅僅因為她在面對皇權威懾力和恩寵的誘惑力時,表現(xiàn)出超乎尋常的無畏無懼和冷靜平淡,更因為她在懇切犀利的陳辭中所表現(xiàn)出的自謹自律。但在帝王眼中,女子的美色似乎比德行更重要,德行是應該置于朝堂上的嚴肅話題,而當?shù)弁趺撓鲁?,走向令他心曠神怡的后宮世界時,他從一個充滿神性色彩的天子變成了一個充滿七情六欲、風流纏綿的男人。這種角色的轉變決定了他的取舍親疏,他所期待的是妃嬪們能以其挑逗和多情迎合他完成這段對人生享樂本能的回歸,以此來平衡朝堂上的拘束莊嚴與后宮內的任性隨情。而班婕妤的悲劇恰恰在于她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德行的實踐上,并在這種實踐中顯現(xiàn)出坦然于皇權的不卑不亢,而不諳也不屑于尤物之道、諂媚之姿。從某種意義上講,她在后宮這樣私密化、生活化的環(huán)境中以她的
端莊和無可挑剔喚起了帝王的社會角色意識和由此意識帶來的逼仄感,并以高度的自律削弱了作為女性,尤其是作為妃嬪應具的娛情悅性色彩。這對于扮演男人和帝王雙重角色的漢成帝來說是終難長久欣賞的。雖然班婕妤最終退居長信宮,侍奉皇太后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和體面的結局,但終究掩飾不住失勢于尤物、情絕于帝王的凄涼無奈。
李賀這首詩正是基于班婕妤這個形象所富有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的深情詠嘆。詩中撇開對班婕妤優(yōu)越生活的正面描述,只是讓讀者從人物身份自然聯(lián)想到她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而將筆墨集中到對其孤獨感的揭示當中。首兩句詩中,以托名班婕妤所作《怨歌行》中的團扇意象抒寫出恐被棄置的焦慮與擔憂。這種心理上潛在的不安是幾乎所有古代女性普遍的感受,特別是像班婕妤這樣處在相互傾軋的后宮生活中的妃嬪,對未來命運的焦慮就更為突出;中間四句將被棄的預感和擔憂推向了現(xiàn)實境地:她充滿傷感的自憐和哀怨不平的自我審問,都是在其封閉的內心世界中完成的,流露出無人交流的精神孤寂;末四句將這孤獨、寂寞隨時間而推移,從當下推向未來?!芭逯樯⒌亍?、“紙飛陰松”暗示著主人公的生命行將完結,即使她是以一生的孤獨為代價也換不回他人對自己的關注。
此詩的特別之處在于對紅顏寂寞背后的根源做出進一步追問?!扒餂鼋?jīng)漢殿,班子泣衰紅”展現(xiàn)的是班婕妤在長信宮中寂寞度日、容顏空老的畫面。從表面上看,她像是為容顏的凋零而哭泣,而人們也極易將她的傷感和孤獨歸咎于年老色衰。但令人尋味的是班婕妤的凄涼孤獨并不由她的色衰而致,恰恰相反,容顏的凋零與孤獨的相伴都是她被棄后不得不承擔的痛苦。在李賀看來,“本無辭輦意,豈見入空宮”才是班婕妤被打入冷官的真正原因:她謹守后妃之德,品行端莊,反而釀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劇。這樣的結局較之于色衰被棄,顯然帶有更濃重的荒誕意味。正是基于這種荒謬的因果關系,李賀對班婕妤獨坐“泣衰紅”的寂寞就不僅僅是嘆息和同情,而是開始對這樣的命運做反思和審問?!氨緹o”、“豈見”這樣的詞語表露出的絕不是女主人公發(fā)現(xiàn)過失后的懊悔之意,而是她對完美品行被否定的疑惑不解。疑惑之情越強烈,越顯現(xiàn)出班婕妤在內心孤獨的折磨下所承受的委屈和哀痛。李賀對班婕妤精神孤獨剖析的深刻之處,不僅在于體現(xiàn)了導致其精神孤獨根源的荒誕性,從而使得對其命運的態(tài)度從簡單的感性哀嘆走向了理性的反思,更在于他并沒有將班婕妤的孤獨感簡單地歸為色衰被棄,而是通過對她命運的陳述,向讀者提出了兩難選擇:棄德取寵,不使紅顏空寂寞;或是自律謹嚴,卻要寂寞老去。
總之,李賀宮怨、閨怨詩中的主人公,無論是被棄置的女性、思戀心上人的女性、還是風光過后獨守寂寞的女性,她們與周圍富貴榮華的環(huán)境之間都是一種僵硬、冰冷的關系。生活環(huán)境中過于華美的陳設與女子的嘆息、獨坐或是哀傷形成鮮明對比。無論是雄偉的宮殿,還是精美的閨房,對這些女子來說,都像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牢獄,困住她們的青春,也窒息了她們的生命與溫情。既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已失去了生活的色彩和意義,她們怎么可能不嘆息,不傷感,又怎么可能不與之疏離?
二、李賀的長安經(jīng)驗
以上對李賀宮怨、閨怨詩特征的分析僅止于詩歌的文字層面,而文字畢竟是詩人生活狀態(tài)、生活環(huán)境的物化形式。因此,這些綺羅香澤之氣與感傷嘆息之情相交織的宮怨、閨怨詩與詩人在長安三年特定的生活境況、人生體驗到底有無關系,是怎樣的關系,就成了值得關注和不可回避的問題。
從身份上看,李賀身居長安時,正在太常寺任奉禮郎。太常寺是唐代九寺之一,主管國家禮樂、郊廟、社稷之事,設奉禮郎二人,從九品上。《舊唐書·職官志》載,奉禮郎一職主要是:“掌朝會祭祀君臣之版位。……大凡祭祀朝會,在位拜跪之節(jié),皆贊導致之,贊者承傳焉?!泊呵锒伲溲擦?,則主其威儀鼓吹之節(jié)而相禮焉?!崩钯R所任的奉禮郎雖只是從九品的小官,在朝廷權貴眼中,也只是個微如草芥的小角色,但他畢竟肩負著朝廷賦予的使命與職責,在祭祀、巡行等莊嚴重大的活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所見識的人亦非等閑之輩,他們的威儀、精神境界對李賀不會不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而從生活環(huán)境看,詩人起居的小環(huán)境是相當簡陋的,“古壁生凝塵”(《傷心行》),“柴門車轍凍,日下榆影瘦”(《贈陳商》),是他對自己居所環(huán)境的勾勒,我們確實無法將詩中的景象與高門大戶相聯(lián)系。但從另一方面看,李賀在長安的住宅位于崇義坊,此坊在朱雀門街東第二街、從北向南第二坊,與長安城最繁華的兩條街——朱雀門南北大街、含光門至春明門的東西大街分別只有一坊之隔。更重要的是,長安城的地勢是東高西低,以長安城南北主干道朱雀門街為界,街東各坊較之于街西各坊的地理位置偏高,水質也好,因此,特殊的風水結構使朱雀門街以東各坊聚居了大批朝廷官員、世家貴族,而朱雀門街以西各坊則成為經(jīng)濟實力雄厚而政治根基薄弱的富商巨賈及普通民眾的聚居區(qū),由此形成了長安城東貴西富的居民分布格局。李賀所在的崇義坊恰屬于王侯貴族密集的朱雀門街以東的坊群,他就在這個達官顯貴云集的地方生活了三年,耳濡目染的自然是絕不同于市井小民、尋常巷陌的官家氣派和上流社會、名門閨秀的雍容氣度。而這一切又都融入了他的生活,成為他生活環(huán)境的一個基調。
李賀任職的地方在太常寺,位于皇城之內,東鄰安上門街,街東為太廟;西鄰承天門街,街西為鴻臚寺;北鄰太仆寺、太府寺。在唐代,九寺屬中央機構,在其中供職的官員不乏品級較高者,如各寺的卿、少卿分別為正三品、正四品大員。李賀供職的太常寺就被九寺中的三寺——鴻臚寺、太仆寺、太府寺所環(huán)繞。不僅如此,太常寺就處在三寺一廟所構成的包圍圈中心,與太廟只有一街之隔,而太廟又是大唐王朝列祖列宗靈魂的安息地,神圣莊嚴。置身其中的李賀自然也處于權力與威嚴相結合的網(wǎng)中。若放眼整個皇城,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大大小小的中央機構整齊而密集地排列著,構成了一張更大的充滿無限神圣感的網(wǎng)。而李賀以奉禮郎的身份活動在太常寺乃至皇城中,在這樣一個砌起高高城墻因而也就和庶民社會幾乎隔絕的地方,他的種種活動必然與上層社會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如果從更大的范圍看,李賀生活在天子腳下,長安城是大唐帝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集中了無上的權力與無限的財富。“鸞車迥出仙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便展示了一幅氣度恢弘的長安圖景。在李賀所處的時代,唐王朝的國勢已不可扭轉地漸趨衰落,但中唐時期的社會卻掀起了追求豪奢綺靡生活的風尚,歷幾代帝王而不衰。這與中唐的帝王希冀以此種泡沫繁榮來重締盛世太平景象的心理需求有關,是戰(zhàn)亂后萌生的一種自我補償與懷舊情緒。集中體現(xiàn)在大興土木、耗費錢財建造或購置家宅、厚葬成風、奢于游宴上?!杜f唐書·元載傳》中記載了代宗朝宰相元載府邸無以復加的恢弘華美
之勢:
城中開南北二甲第,室宇宏麗,冠絕當時。又于近郊起亭榭,所至之處,帷帳什器,皆于宿設,儲不改供。城南膏腴別墅,連疆接畛,凡數(shù)十所,婢仆曳羅綺一百余人,恣為不法,侈僭無度?!?/p>
這種驕奢已到了僭越法度、畸形膨脹的地步。像元載這樣財大氣粗、制造聲勢的官員還有很多,如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郭子儀,據(jù)《舊唐書》卷120《郭子儀傳》載:郭“宅在親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后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
與以豪宅夸飾富貴一樣,厚葬也成為中唐時代的人們炫耀財力的一種方式。《唐會要》“葬”條云:
元和三年五月,京兆尹鄭元修奏:王公士庶喪葬節(jié)制:一品二品三品為一等,四品五品為一等。六品至九品為一等。凡命婦各準本品,如夫子官高,聽從夫子,其無邑號者,準夫子品。蔭子孫未有官者,降損有差。其兇器悉請以瓦木為之。是時厚葬成俗久矣,雖召命頒下,事競不行。
從這則材料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上層厚葬攀比之風的積習已久和愈演愈烈,以致在這種比富斗闊的風氣籠罩下,連詔命的權威性和震懾力也顯得微不足道。
在社會上層厚葬之風的影響下,下層社會也競相效之,進而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和社會觀念。在此推動下,人們對厚葬的追求和實際操作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
長慶三年十二月,浙西觀察使李德裕奏:緣百姓厚葬,及于道途盛設祭奠,兼置音樂等,閭里編甿,罕知報義,生無孝養(yǎng)可紀,歿以厚葬相矜。喪葬僭差,祭奠奢靡,仍以音樂榮其送終,或結社相資,或利息自辦,生業(yè)以之皆空,習以為常,不敢自廢。人戶貧破,抑此之由。
與購置豪宅、追求厚葬同樣風行的是以社會上層為主的游宴娛樂。這是上層社會縱樂享受的表現(xiàn),更是中唐帝王刻意制造國泰民安、太平繁榮景象的需要。《冊府元龜》卷110載:
貞元六年四月,帝日:“朕頃以四方不寧,宵衣旰食,百僚亦遑遑無暇。今兵革漸息,夏麥有登,朝官有暇日游宴者,令京兆尹不須聞奏?!?/p>
唐德宗是一位疑心頗重的皇帝,史載其當政期間,“朝士有相從者,金吾皆伺察以聞,宰相不敢私第見客?!钡麑ρ缬位顒臃堑敛患芍M,反而政策十分寬松。這足以說明中唐帝王為營造四海升平景象所作的努力,而群臣必然要以積極的姿態(tài)對此做出推波助瀾式的回應,從而使游宴之風大興。憲宗即位后,為群臣游宴活動創(chuàng)造了更加寬松的條件:從大型的暇日宴飲到平時的交往餞別,均無須上奏。不僅如此,憲宗還特別強調群臣在這些活動中可盡歡盡興。
雖然這種豪奢富貴之景充滿畸形和荒謬的色彩,但在客觀上確實為中唐時期的社會生活披上了一件精致華美的外衣。而李賀正值這樣一個尚奢之風尤重、積淀尤深的時代,他身處的長安城正是時代所炮制的繁榮景象最真實的縮影。李賀個人居住環(huán)境的清貧、簡陋是個不爭的事實,但他不僅僅是居住在“燈青蘭膏歇,落照飛蛾舞”(《傷心行》)的陋室中,也生活在一個以權力為經(jīng)、以財富為緯的充滿貴族氣的空間里,在他周圍,到處散發(fā)出公子王孫、浮華都市的氣息。他陋室中泛青的燈光絲毫也妨礙不了他生活中更為廣闊的環(huán)境空間——崇義坊、朱雀門街以東的貴族區(qū)乃至整個長安城的五光十色。
長安是唐帝國的心臟,大唐王朝的精華幾乎都在這里沉淀、凝聚。對于像李賀這樣的讀書人來說,長安必定是他夢寐以求的地方,因為在這里最有可能碰到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最有可能實現(xiàn)他的人生理想甚至出現(xiàn)他一生命運的轉折點。李賀不是一個能看淡功名前途的超脫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也熱衷于仕途政治,有過“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十三首》其五)的壯志,有過“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雁門太守行》)的信念,也贊美欽佩甚至羨慕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的將領。
李賀是個資質頗高的詩歌天才,他十五歲就以樂府歌詩名于世,與前輩李益齊名。更重要的是,他常以宗室王孫自居,在很多詩作中他都很自然地將自己歸入皇室的行列。如其《唐兒歌》稱“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金銅仙人辭漢歌·序》中有“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作《金銅仙人辭漢歌》”。他對皇室后裔身份的看重不僅僅是出于一種虛榮和自尊,更源于與李氏王朝血脈相連而產(chǎn)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屈原以“帝高陽之苗裔”自居,所以李賀在《贈陳商》中有“楞伽堆案前,楚辭系肘后”的詩句,表現(xiàn)出對楚辭超乎尋常的喜愛,這或許正是源于他對自己皇族身份的強烈認同感。
理想、才華、熱情,甚至和唐王室這種特殊的親密關系,李賀已是占盡占全了。照理,憑借這些資本,他應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但事實并非如此,他只是以從九品奉禮郎的身份在大唐最繁華的城市中生活了三年,滿腹才華無人賞識,理想和熱情也只能漸漸冷卻。在長安城這個人生機遇最多的地方,卻沒有他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一方舞臺。他的那份因血脈相連而無法祛除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一再地被壓抑于心靈深處。盡管他是皇室后裔,但家道已然中落;盡管他才華橫溢,但長安城中絕不少他一個。這種尷尬無奈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與理想境界的巨大落差,使李賀的心靈充滿了挫敗感和無盡的嘆息。在繁華的長安城里,當其他人還在摩拳擦掌、滿懷理想的時候,他已經(jīng)是“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贈陳商》)。信念的落空,理想的受挫,競讓他吟出“秋姿白發(fā)生,木葉啼風雨”(《傷心行》)這樣沉重的詩句;“驅馬出門意,牢落長安心。兩事向誰道,自作秋風吟”(《京城》)更是把他那種“落莫誰家子,來感長安秋”(《崇義里滯雨》)的孤獨、失落寫得淋漓盡致。
在長安失意失志的經(jīng)歷,使李賀的心靈游離于喧鬧、浮華的城市之外,游離于他周圍花花綠綠的生活之外。雖然在其中他也有過宴飲游樂的暢快,但那只是瞬間的美麗,與從他內心深處滲出的徹骨的孤寂與落寞感相比,那樣的玩樂享受只是浮在水面上星星點點的油花,因理想受挫而生的低落、傷感構成李賀私人生活的灰色基調,使他與長安城的明亮、繁華相隔閡、疏離。
三、傷人傷己的詩歌意蘊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李賀與其宮怨、閨怨詩中女主人公在身份、生活環(huán)境及心靈世界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兩者的身份及所接觸的社會群體均不尋常,對上層社會來說,他們是微不足道因而也是極易被遺忘的;但他們的身份和人際圈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成為普通的平民,所以在百姓眼中,他們卻又是完全不會或不完全會屬于普通生活世界的人。上層的忘卻和下層的疏離使他們進退失據(jù),處境尷尬。無論是李賀還是他筆下的女主人公,他們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都充滿了令人驚嘆迷醉的精致華美和雍容貴氣,但置身于其中的他們都表現(xiàn)出“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凹的孤獨、哀傷、落寞之感,從而與光鮮誘人的外在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巨大反差,表現(xiàn)出心與境的疏離。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也能明顯看出李賀長安生
活對其宮怨、閨怨詩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這類詩歌從表層文字形象到深層心靈世界,無不打上了他這段人生歷程的印記。就表層文字形象看,詩人以上流社會中的女性為表現(xiàn)對象,與其所處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他生活在顯貴云集的街區(qū)、生活在繁華大氣的長安城,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所目睹的多是身份高貴的女性而非貧家女子。對于她們的生活和心境,他并不陌生。正是因為對上層女性的身份角色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李賀才能準確地捕捉到她們絕不同于市井女子那種“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的坦率明快心理,并在對這些女性生活環(huán)境與精神世界的對比中完成對其細膩無助、欲說還休的抑郁愁苦心態(tài)的發(fā)掘,進而將這些上層社會女性內心的孤寂憂郁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出來:他寫出了這些女子被紅墻綠瓦困住的青春與性情,寫出了她們渴望感情但往往遭受冷落的憂傷和嘆息,也寫出了她們因身份與修養(yǎng)而不得不將愿望深埋于心的孤獨與無奈。
就深層意蘊看,李賀對女主人公表示深深同情與理解的同時,也是對他自身命運的哀嘆與訴說。他不是單純地憐香惜玉,講述女子不幸的故事,而是與她們同病相憐,由傷人到傷己,由傷己而更加傷人。在這些一生凄涼的女子身上,我們總能隱約看到李賀的影子,聽到他的嘆息。女子們渴望被重視、被關懷、能與心上人兩情相悅的內心需求,和李賀急切希望能為朝廷所重、為慧眼人所識的愿望是何等相似。一言以蔽之,他們同處在繁華掩蓋下的寂寞角落,扮演著微不足道的角色,但都在執(zhí)著地追求自我人生價值和理想生活狀態(tài)。
但是,雍容舒適的生活并未給李賀詩中的女性帶來相應的幸福與滿足,相反,極度優(yōu)越的外部生活環(huán)境與其極度孤寂的情感形成了巨大落差,從而使看似處于其生活空間中心的女主人公們因內在精神世界與外在生活環(huán)境的極端錯位而被邊緣化。同樣,當李賀無法在長安這個充滿機遇誘惑與繽紛色彩的城市中實現(xiàn)最佳的人生定位,無法體味融入主流社會的優(yōu)越感時,長安的滿目繁華和優(yōu)游閑適對他來說就成了隨時都可以剝離掉、無法滲入他生活的過眼云煙。當李賀及他筆下的女性的人生價值均無法實現(xiàn),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將永遠可望而不可及時,他們都不禁產(chǎn)生了徹骨的悲涼與滿懷的愁緒。人生際遇和心理感受的相似,讓“二十心已朽”的李賀更加了解這些被棄置于角落的女子。對她們的吟詠也就超越了單純的同情哀嘆,而更深地轉為對自己潦落抑郁的長安生活的嘆息,對失敗的仕宦生涯的自傷。于是,與筆下的女主人公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人悲己之情,便順理成章地在李賀的這些宮怨、閨怨詩的墨跡中洇染開來,化也化不開。
(責任編輯:武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