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雨
摘要:《左傳》中記載孔子言行共三十余處,學(xué)術(shù)界對其是否為研究孔子的可靠資料存在爭論,本文通過將其與《論語》中的記載比較研究后發(fā)現(xiàn),《左傳》中的記載所反映的孔子重禮、崇德、慎辭、博學(xué)的思想特征和形象與《論語》中的孔子形象并不矛盾,許多言語和事跡可以和《論語》相印證,可以看作是研究孔子的可信資料。
關(guān)鍵詞:《左傳》;孔子;重禮;崇德;慎辭
中圖分類號:B2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1-0111-04
先秦典籍中有關(guān)孔子言行的記載甚多,由于古人有假托孔子以立言的習慣,其是否可被作為研究孔子的可靠資料便成為了學(xué)術(shù)上的一大難題。筆者以為,把《論語》以外的孔子言行錄完全當作孔子的真實言行固然不可取,而對其完全漠視恐怕也難以推進孔子研究走向深入。因此,具體辨析各經(jīng)典中的相關(guān)“子曰”便顯得十分必要。前人時賢已經(jīng)于此做了許多可貴的工作。近代以來,保存于《左傳》中的孔子言論也受到了部分學(xué)者的注意和重視。但是對于其真實可靠性卻意見不一。本文試圖以《論語》這一孔子去世后“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漢書,藝文志》)的具有較高可信度的言行錄為參照藍本,分析《左傳》中的孔子言行,比較其與《論語》中孔子言行的一致性,探討其中蘊含的孔子思想與形象,進而判定其作為孔子研究史料的可靠性。筆者認為,這是在《左傳》學(xué)史上的諸如《左傳》的作者問題、成書年代問題、《左傳》是否《春秋》的傳等學(xué)術(shù)問題尚未最終得以解決的情況下,比較穩(wěn)妥可行的嘗試。
《左傳》中的孔子言行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孔子對人物進行褒貶評價的記載,《左傳》作者引述之以代表自己的觀點;二是對孔子本人事跡的記載。據(jù)筆者統(tǒng)計,《左傳》中所載孔子言論中,“仲尼曰”共23處,“孔子曰”共6處,“孔丘曰”共2處,另有孔子去世后子貢轉(zhuǎn)述的“夫子曰”1處。這些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載中,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和形象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重禮
在孔子對人物進行褒貶評價的記載中,孔子形象的最大特色是維護周禮。如魯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召王,以見諸侯,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xùn)?!边@是對晉文公僭越周禮、以下犯上的批評。這一事件屬于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范圍之列?!墩撜Z-八佾》篇也集中記載了孔子對僭禮的斥責。如“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睂φ者@四句話,可以看出,“八佾舞于庭”句和“奚取于三家之堂”句情感強烈,“以臣召君,不可以訓(xùn)”句和“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句語氣較為平和,但都反映了對僭禮行為的指責。
又如魯成公二年,孔子聽說衛(wèi)孫桓子為答謝仲叔于奚,許之“曲縣、繁纓以朝”,評論說“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薄捌鳌奔炊Y器,“名”即周禮名分,這句話可以看作對“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的最好詮釋。而“禮以行義”的說法,也同《論語-衛(wèi)靈公》篇“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之語相一致,都反映了孔子對“禮”的重視。魯昭公十二年,孔子批評楚靈王說:“古也有志:‘克己復(fù)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溪?”這里與《論語·顏淵》中孔子所言“克己復(fù)禮為仁”不同之處只是在于,孔子是引用“古志”和針對楚靈王而發(fā)的感慨。魯哀公十一年??孜淖右ゴ蛱?,征求孔子意見,“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xué)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這句表達自己不愿參與衛(wèi)國之亂的話與《論語·衛(wèi)靈公》中“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意思和句法完全一致,透露了孔子對周禮的通達與自信。
其它如孔子贊招待叔向的宋國司馬行為合禮(襄公二十年)、批評齊景公不知守周之禮制(昭公二十年)、反對晉違背禮制“鑄刑鼎”(昭公二十九年)、贊楚昭王知禮守禮(哀公六年)等言行的記載中。也鮮明的反映了孔子的“重禮”形象,這與《論語》中以“吾為東周”為志向,以維護周禮為使命的孔子形象相互發(fā)明。
在為數(shù)不多的關(guān)于孔子自身事跡的記載中,也主要反映了他重禮的形象。首先昭公七年,孟僖子高度評價了孔子,認為他精通周禮。十年后。即昭公十七年??鬃右娵白佣髮W(xué)古代官制等禮制。并感慨“天子失官,學(xué)在四夷”,這里同時反映了孔子的好學(xué)精神,與《論語-公冶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的自信一致。定公元年,孔子做魯國司寇,“溝而合”魯昭公之墓,這是他為數(shù)不多的維護禮制的實踐。定公十年,孔子相定公于夾谷之會,不僅在政治上據(jù)理力爭,還運用自己豐富的周禮知識,糾正齊景公的諸多違禮做法,并為自己贏得了聲譽。晚年,孔子批評“季孫欲以田賦”這一在他看來不能“度于禮”的行為(哀公十一年),并在去世前兩年的哀公十四年,在聽說“齊陳恒弒其君壬于舒州”后,請求哀公伐齊,因為“吾以從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表明孔子于暮年仍在身體力行自己對周禮名分的恪守。
二、崇德
《左傳》中的孔子很注重對人物或事件進行價值評價,褒揚道德高尚者,貶斥敗德者。具體來說,體現(xiàn)在對仁、義、忠、信、智、直等德目的崇尚上。下面對照《論語》中的孔子言行做具體分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左傳》中的孔子言論中提到仁的地方共三處,一處是引古志言“克己復(fù)禮。仁也”。另外兩處都是對人物的評價,分別是對臧文仲“不仁”的批評和對子產(chǎn)“人謂子產(chǎn)不仁,吾不信也”的肯定。魯文公二年,臧文仲違反祭祀禮,要求升僖公的神位于閔公之上??鬃釉u價臧文仲說:“其不仁者三”:“下展禽,廢六關(guān)。妾織蒲,三不仁也?!薄墩撜Z》中也有批評臧文仲的話,如《論語,衛(wèi)靈公》載:“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位)也?!薄叭蝗省敝小跋抡骨荨北闶侵戈拔闹佟爸禄葜t而不與立”。可見,孔子對臧文仲“不仁”的判斷,《左傳》和《論語》記載一致?!蹲髠鳌分锌鬃铀拇翁岬阶赢a(chǎn),均為贊譽之辭,如贊子產(chǎn)有文辭(襄公二十五年)、“足以為國基”(昭公十三年),子產(chǎn)去世后,孔子贊子產(chǎn)是“古之遺愛也”(昭公二十年)。正因為子產(chǎn)如此優(yōu)秀,所以當有人指責子產(chǎn)時,孔子說:“以是觀之,人謂子產(chǎn)不仁,吾不信也?!边@些評價和《論語·公冶長》中“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币约啊墩撜Z,憲問》中孔子稱子產(chǎn)“惠人也”相一致。從孔子對臧文仲和子產(chǎn)的評價可以看出,孔子使用“仁”進行價值評價時,很看重事功。這一點和《論語》中對管仲“如其仁”的評價以及“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的話相一致。
智也是《左傳》中孔子的重要道德德目。在對臧文仲的評價中,孔子還說他“不知者三”:“作虛器,縱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論語,公冶長》載:“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稅,何如其知(智)也?”這句話可與《左傳》中的批判互證:“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稅”和“作虛器”都是指臧文仲藏大龜并且違背禮制為其營造住所之事。朱熹于《論語集注》中說:“當時以文仲為知??鬃友云洳粍?wù)民義,而諂瀆鬼神如此,安得為知?《春秋傳》所謂‘作虛器,即此事也。”“祀爰居”作為“三不知”之一。是指其命人祭祀海鳥爰居。這一行為和“居蔡”一樣,在孔子看來都是“不知”的表現(xiàn)。又成公十七年??鬃优u鮑莊子說:“鮑莊子之知(智)不如葵,葵猶能衛(wèi)其足。”襄公二十三年。藏武仲得罪季孫氏而被迫出逃??鬃痈锌溃骸爸y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魯國?!薄墩撜Z》中孔子也談到對臧武仲之“智”的評價。如《論語·顏淵》中說:“若臧武仲之知,……亦可以為成人矣?!笨梢?,后來被孟子作為“四德”之一的“智”孔子很看重,對于這一點,《左傳》和《論語》給我們透露的信息相當?shù)囊恢隆?/p>
孔子對義的推崇,《左傳》中有三例。昭公二十八年。魏獻子舉拔人才,近不避親,遠不失賢,孔子贊譽道:“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边@里“近不失親,遠不失舉”不是任人唯親,也不是任人唯賢,深得孔子贊許??追f達疏日:“有守善之心,而無淫邪之行,雖則親子而與之縣,不亦可乎?”義者宜也,是行為尺度。孔子對魏獻子選拔人才的原則給予了義的評價。昭公十四年。孔子針對叔向大義滅親之舉,評論道:“日義也夫”,“猶義也夫”。哀公十七年齊魯稷曲之戰(zhàn)中,冉有能使用矛和齊軍作戰(zhàn),孔子贊賞道:“義也?!笨梢?,孔子對義行很推崇,這和《論語》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相一致。
忠、信也是《左傳》中孔子看重的德行。如昭公二十八年,孔子聽到魏獻子勉勵賈辛的話后,認為體現(xiàn)了忠誠,評價說:“《詩》日:‘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其舉也義,其命也忠,其長有后于晉國乎!”定公十年,夾谷之會中,孔子據(jù)理力爭,要求齊國堅守信用。其實,《論語》中孔子便十分強調(diào)忠信之德。如孔子說,“主忠信”(《論語·學(xué)而》),為政要“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論語·衛(wèi)靈公》)。
直在《左傳》孔子言語中表現(xiàn)也很明顯。魯宣公二年,趙穿殺死晉靈公,史官董狐以趙盾未離國境為依據(jù),秉筆直書曰“趙盾弒其君”??鬃釉u價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孔子對良史往往高度贊許,如《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贊史魚:“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史官的核心價值準則便是“書法不隱”,也即是“直”。另外一則可以與《論語》相互發(fā)明的推崇“直”的例子是,昭公十四年,晉國叔向治國制刑,不隱于親。三數(shù)叔魚之惡并殺之,孔子贊譽叔向為“古之遺直”、“猶義也夫”。對叔向這種大義滅親,公正無私的行為大加贊頌?!墩撜Z,子路》中一則與之相關(guān)的材料:“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睂τ谶@里“父子相隱”與“直”的關(guān)系,學(xué)者有頗多爭論。顯然,這里孔子是從倫理本位看待“直”的:父親偷盜固然應(yīng)受到懲罰,但兒子在此情形下不應(yīng)成為積極的舉報者,因為維護宗法社會中的“親親”關(guān)系之價值,于此情形下高于兒子揭發(fā)父親的不法行為。但有些學(xué)者只看到這一點,認為《左傳》中贊揚叔向的孔子非真孔子。其實,二者并不矛盾,因為叔魚之罪大,足以危害社會秩序的根本,而且叔向身為執(zhí)政大夫,其職責要求他主持公正,堅守仁義忠信之德。這兩個事例相互發(fā)明地反映了孔子“直”德的豐富內(nèi)涵。
三、慎辭
在《左傳》為數(shù)不多的孔子言行中。有多處關(guān)于孔子重視言辭的記載,構(gòu)成了孔子思想和形象的重要方面。如宣公九年,泄冶因向陳靈公進諫,指責“公卿宣淫”而被殺,孔子評論說:“《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其泄冶之謂乎!”顯然,這里孔子并未否定泄冶的德行和其行為的合理性、正當性,而是感慨此人不得立于亂世,未能慎言以避禍發(fā)表的評價。這和上文提到的成公十七年,孔子批評鮑莊子“不知”相類似,孔子批評鮑莊子還不如葵,因為“葵猶能衛(wèi)其足”,而鮑莊子卻不知謹言慎行以保護自己??鬃佑诖巳宋锲吩u中,體現(xiàn)了《論語,衛(wèi)靈公》中的慎言思想:“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顯然,鮑莊子和泄冶不是智者,原因就是他們未做到不“失言”。
孔子慎辭思想除了上述出于“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論語·為政》)的現(xiàn)實考慮,而要求謹言慎行的方面外,從積極的方面看,言辭還關(guān)系到能否創(chuàng)建宏大功業(yè)。如襄公二十五年,晉國人質(zhì)問鄭國攻打陳國的理由,子產(chǎn)以有力的外交辭令予以回答,為鄭國贏得了榮譽,孔子評價說:“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人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哉!”“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和《論語》中“不學(xué)詩,無以言”相通之處是,言語有文采很重要?!安谎?,誰知其志”和《論語·季氏》中“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所指示的都是讓人充分看到言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言以足志”,志由言立。而“晉為伯,鄭人陳,非文辭不為功”便是對子產(chǎn)善于恰當言語所產(chǎn)生巨大功績的充分肯定。也佐證了孔子在《論語·子路》中關(guān)于“一言而可以興邦”的討論。
最后一則材料是定公十五年,邾隱公到魯國朝見,子貢前去觀禮,看到二君之禮不合法度,發(fā)表了“二君者,皆有死亡焉”的評論,孔子聽到后說:“賜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者也?!边@是對子貢多言的批評,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在《論語,季氏》中所說的“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的最好詮釋。
還需要指出的是,孔子關(guān)于慎辭的思想,不僅和《論語》相符,而且可以和《易傳》中的部分“子曰”相印證。如《易傳·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縝密而不出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币陨蠋桌际强鬃俞槍Α兑捉?jīng)》卦爻辭而闡發(fā)的“德義”,體現(xiàn)了他晚年的慎辭思想,可以和《論語》、《左傳》中相關(guān)言論可相互發(fā)明,茲不贅述。
四、博學(xué)
《左傳》中的孔子還十分好學(xué)而博學(xué),這一點也和《論語》中的孔子形象完全一致。如《論語·八佾》說:“子人太廟,每事問?!笨鬃幼约阂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論語·學(xué)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正因為他的好學(xué),故也十分博學(xué)。并以詩書禮樂教授弟子?!蹲髠鳌分械目鬃硬W(xué)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在共計32處孔子言論的材料中,孔子引《詩》6次7首,引《尚書·夏書》2次,引古志3次?!墩撜Z》中孔子也多處引《詩》、《書》或論《詩》、《書》??梢?,孔子對經(jīng)典十分熟悉,否則,難以想象他能如此自如的把經(jīng)典信手拈來加以運用。如宣公九年,孔子評論泄冶不識時務(wù)的向陳靈公進諫而被殺時,引用了《詩經(jīng),大雅,板》中的“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句,可謂恰如其分。
第二。博聞多識,涉獵面廣。如哀公十二年冬十二月,發(fā)生了蝗災(zāi)。季孫向孔子咨詢,孔子說:“丘聞之,火伏而后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笨鬃诱J為,按照正常日歷。十二月大火星應(yīng)該隱沒,昆蟲也全部蟄伏,而如今十二月二者都有出現(xiàn),說明司歷官搞錯了年歷。透過這一解釋,可以看出孔子深通歷法。昭公十七年,郯子到魯國朝見。講了諸多官職方面的知識??鬃勇犝f后,主動見郯子而求教。這一事例雖是孔子好學(xué)的事例,但也可以推想孔子的博聞多識。還有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后,孔子前往辨認一事,《史記,孔子世家》等文獻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此外。如上所述,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這也可以看作他博學(xué)的表現(xiàn)。總而言之,《左傳》展示出來的孔子是一個好學(xué)而博聞多識的君子形象,與《論語》等資料可相互印證。
綜上所論,《左傳》中三十余處有關(guān)孔子言行的記載與《論語》中的孔子形象不僅不矛盾,許多言語和事跡還可以和《論語》相印證,其中關(guān)于孔子事跡部分尤為《史記·孔子世家》所采用。未見于《論語》而又不違背孔子學(xué)說基本觀點的言行,恰又是難得的豐富孔子形象的可貴資料。至于有些稍顯渲染的敘述,只要我們考慮到《左傳》兼有文學(xué)性敘述的特點,便不應(yīng)因此而完全否定“將其作為研究孔子的原始材料”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