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潤筆與稿費

2009-03-19 05:38:58羅定金
涼山文學 2009年1期
關(guān)鍵詞:潤筆版稅稿費

羅定金

潤筆,是古代的稿費;稿費,是從古代的潤筆演變而來的。

文人羞于談錢。其實,人來到這個世界之后,誰又離得開錢呢。當然,君子愛錢,取之有道。文人,以艱辛的腦力勞動,為報紙為期刊為出版社提供詩文書畫作品,他們按勞支付稿酬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文人沒有什么好難為情的。應該理直氣壯才是。

然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文人還是羞于談錢。是商品經(jīng)濟這個歷史巨人,改寫著文藝家改寫著商品交換的機制。于是,文藝家公開刊布潤例,敢于索取被拖欠的稿酬。應該說,這是一種進步。因為這是文藝家們商品意識的覺醒。

因此,我才有勇氣命筆為文,來談談“潤筆與稿費”。

潤筆談往

現(xiàn)代的所謂稿費,古代名之曰“潤筆”。潤筆,始于何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以確證。不過,多數(shù)人認同這樣一種說法:至少在我國6世紀的隋代就已存在。

《隋書·鄭譯傳》載:“上令內(nèi)使令李德林立作詔書,高潁戲謂譯曰:‘筆干(乾)。譯答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贝撕螅鸵詽櫣P指請人寫官方文書、作詩文書畫的酬勞。

除此之外,尚有他說。如南宋大學問家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作文受謝,自晉宋以來有之,至唐始盛。”又如另一南宋人名王林者,在其《野客叢書》中說:“作文受謝,非起于晉宋……觀陳皇后失寵于漢武帝,別在長門宮,聞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文君取酒,相如因為文,以悟主上,皇后復得幸?!痹谶@里,王說比洪說上推了四百年。

諸如此類的說法,還有一些,不說也罷。反正,我不是在做學術(shù)研究,沒有必要窮盡其說。我只不過是在作隨筆而已。我們知道個潤筆由來之大概,也就夠了。

遠古的時候。既沒有報紙,也沒有期刊,更沒有出版社。因此,潤筆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官方支付的。文人為政府草擬詔書制誥,或其他文章,政府賞賜的錢,或者是物;一是民間支付的錢財。應私人之請,文人為其書寫文章,或?qū)懾翌~,或?qū)懻胬L畫,或作祭文,然后得到報酬。

我國唐、宋兩代,很重視詩文,文人所得也就相當豐厚。據(jù)說,白居易寫的《墓志銘》,獲潤筆六十萬錢;韓愈寫的《師說》,得潤筆五十萬錢;歐陽修替程文簡寫了一篇《墓志》,很受程家賞識,所以給了他五千匹帛作為酬勞。當然。古代文人司馬相如為陳皇后寫《長門賦》的“潤筆黃金百斤”,“百斤”者,“千兩”黃金是也。遂成為古代文人獲酬之最。之所以如此,乃因司馬相如在《長門賦》中有“日黃昏而絕望兮,悵獨托于空堂”,“懸明月以自照兮,祖清夜于洞房”等句,送呈武帝,武帝因而感動,“皇后復得再幸”。陳皇后便以重金酬謝司馬相如。人非草木,豈能無情無義也。

潤筆問世以后的一個相當歷史時期,沒有一個客觀的按勞取酬的標準,多是撰稿人索要,或由主人隨意給,這就有個或高或低的問題。據(jù)史載,呂夷簡六十歲生日,請大詞人柳永寫了一首詞。寫好后,所得潤筆為蜀錦二端,吳綾四端。柳永覺得太低,借詞抒情,他寫道:“腹內(nèi)胎生異錦,筆端舌噴長江??v教匹絹字難償。不屑與人稱量?!弊掷镄虚g牢騷洋溢。歐陽修有篇《歸田錄》,文中載曰:“蔡君謨既為余書古目錄序刻石,其字尤精勁,為世所珍。以鼠栗尾筆、銅綠筆格、大小龍茶、惠山泉等物為潤筆,君謨大笑,以為太清而不俗?!睔W陽修與蔡君謨,都是文人,文人自有文人的品位,因此就有了這則文人之間關(guān)于潤筆的佳話、雅事,談資而已。

這種大都由索稿人一方按情況酌量付給潤筆,不大有個定準,看來是應該有個“明碼實價”的潤筆標準了。潤筆的價值標準體現(xiàn)在潤例(潤格)上;反過來說,就是潤例是潤筆的價位載體。

歷來的文人雅士,忌談金錢,潤例都是文學藝術(shù)家的自我評價。文人欲捅破“忌說金錢”這層紙,“明碼實價”地自我定位,是需要勇氣和膽量的。據(jù)我所知,影響中國文化的二十大奇才怪杰之一的鄭板橋,恐怕是明確潤例的第一人。鄭板橋,清朝人,曾做范縣、灘縣縣令十二年,他是一個廉正愛民的清官,從他的一首題畫詩。我們不難讀出他憂國憂民的心情。詩是這樣寫的:“衙齋臥聽簫簫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這樣一個好官。卻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十一歲時被削職了。什么罪,莫須有,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三絕詩書畫,一官罷去來”的鄭板橋,不改文人本色,于是他把主要時間和精力用在詩書畫上。被削職為民后,鄭板橋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以書畫為生,為生當然要賣錢,但他不與人計較,可是有人(特別是那些有權(quán)有勢的人)常來索書要畫,惹得他很是生氣,在這不得已的情況下,擬一潤例,貼于門口。內(nèi)容如下: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lián)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蓋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現(xiàn)銀則中心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恐賴帳,年老神卷,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畫竹多于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

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

鄭板橋之所以擬定如此潤例,是專門對付那些無聊之人的。由此可見,他情性之一斑。

說潤例是一種實用性文體,當然不錯,但也不盡然,如鄭板橋這一潤例后就附了一首詩。有的潤例前還有序,可當小品文讀。金松岑賣文的潤例也系自訂自書:序記家傳賣三十元,墓志碑文五十元,題贊二十元,祭文行遞三十元,壽文百元。附詩一首:

五岳撐胸謚傲民,愧書蓄劍未安貧。

平生匡濟成何語。老作長安賣賦人。

庶子春華骨態(tài)奇,卅年班范首常低。

墨池余沛千金值,不遇孫陽自品題。

金石書畫家的作品,基本上是以展出名世的,也有發(fā)表的。到了現(xiàn)代,很多金石書畫家延續(xù)了潤例體現(xiàn)潤筆價值這種作風。因此,現(xiàn)代金石書畫家之潤例,可謂洋洋大觀,不可勝數(shù),且豐富多彩,耐人尋味。

這里,僅舉著名詩人、教授和學者聞一多的一則潤例為證。聞一多的這一則潤例,是他人代擬的,這個他人是當時西南聯(lián)大的領(lǐng)導和學者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潘光旦、蔣夢麟、楊振聲、羅常培、陳高屏、熊慶來、姜寅清、唐蘭、沈從文。其潤例為:

石章每字一千二百元,牙章每字三千元,邊款每五字作一字計,過大過小加倍,潤資先付,七日取件。

上千元的潤資,已不算低。然而,那時的物價更高,一千元其實買不到多少東西。

這則潤例,前有小引(序),以上述人聯(lián)名刊發(fā),至于小引何人執(zhí)筆,不得而知。小引用駢四驪六的駢體文寫成,十分精彩:

秦璽漢印,切玉攻金之流長;殷契周銘。古文奇字之源遠。自非博雅君子,難率爾以雕觚;倘有稽古宏才,偶點化成趣。浠水聞一多教授,文壇先進,經(jīng)學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幾人知己;談風雅之原始,海內(nèi)推崇。斫輪老手,積習未除;占畢余服,留心佳凍。唯是溫馨古澤,徒激賞于知交;何當琬琰名章,公榷揚于當

世。黃濟叔之長髯飄灑,今見其人;程瑤田之鐵筆恬愉,世尊其學。爰撰短言為引,公訂薄潤于后。

此小引,不無廣告之味,然確恰合聞一多才學之實。如此,也就頗堪我輩玩味的了。

在現(xiàn)代作家中,“作家”之余,好書畫者不在少數(shù),其中佼佼者不乏于人,但有的人就有些勉強。他們的書畫潤例,似也可觀。賈平凹是其中的一位,說實話。他那作家的字,還看得,然而他那畫,恕我直言,不敢恭維。雖然如此,他還編畫冊出版,原為“著名作家”之故,所謂“一榮俱榮”是也。如我輩畫上幾筆,甚至比他的好,就別說出版了。恐怕要找個地方發(fā)表都難。不信的話,你就試試看。

稿費邇言

關(guān)于“稿費”,《實用出版詞典》是這樣定義的:“又稱‘稿酬。即出版者依據(jù)稿費制度和與著譯者簽訂的出版合同,付給著譯者的精神勞動報酬。”

稿費,是伴隨著報紙、期刊和出版社的創(chuàng)辦而生的。在我國,到了清朝末年,才有報紙、期刊出現(xiàn),它們開始刊發(fā)一些詩文,漸漸付給作者稿費。至于出版社,是到了現(xiàn)代才有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是要付給作者稿費的。據(jù)說,當時有些家庭富有的作者,在給報刊發(fā)送詩文稿的時候,會在稿末寫上“卻酬”二字,意思是說,詩文稿刊登了,不要稿費。他們之所以投稿,完全是為了遺興消日。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實行的稿費支付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抽版稅,一是賣版權(quán)。所謂抽版稅,就是作者將稿件交給出版社。根據(jù)出版者每次印制的冊數(shù),作者從中提取相應的報酬。所謂賣版權(quán),就是作者把稿件賣給出版者,報酬一次性付清。

陳明遠著有《文化人與錢》一書,其中有兩節(jié)直接說到了稿費,即“五四——二十年代的稿酬標準”和“四類作家的稿酬標準”。當時,上海的出版業(yè)最發(fā)達,出版社三百二十一家,報刊兩百余種。這正是撰稿人的黃金時代,物價低,稿費高,據(jù)鄧云鄉(xiāng)先生說:“三兩塊錢,就足夠三四好友南京路餐館中吃個酒足飯飽了?!?/p>

1902年,梁啟超主持創(chuàng)辦了《新民叢報》和《新小說》期刊,“大約評述及批評兩門,金額定為每千字三元。論著門或可略增(斟酌其文之價值),多者至四元而止,普通者亦三元為率。記載門則兩元內(nèi)外,此其大較也?!?《粱啟超年譜長編》第387頁)據(jù)稱,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的關(guān)于字數(shù)稿費的史料。1915年9月,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后改名為《新青年》,其稿費標準為“或撰或譯,每千字兩元至五元”。你可能以為,這稿費標準是不是太低了。不是的,因為那時的物價低。在《文化人與錢》中,著者陳明遠有不少舉證,這里錄其中之一,以見一斑?!?911--1920年間,米價恒定為每舊石(一百七十八斤)六元,也就是每斤米三分四仙錢;一塊錢可以買三十斤大米;豬肉每斤一角兩分錢,一塊錢可以買八斤豬肉;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折合夸天的人民幣四十五一五十元”。由此觀之,那時的稿費不是低,而是較高的,撰稿人的日子也就比較好過。

把作家分為四類,時在抗戰(zhàn)前夕,是由《魯迅風》雜志報道的,按作家的經(jīng)濟狀況被分成四個等級。一是最低的四等作家,一般是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稿費標準為每千字一至兩元;二是三等作家,小有名氣,稿費標準為每千字兩至三元;三是二等作家,已經(jīng)成名,稿費標準為每千字三至五元;四是一等作家,著作頗豐,堪稱著名,除高稿酬外,還有編輯費等,其收入十分可觀。不知讀者讀到以上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我的感想,首先是有趣,其次是我們現(xiàn)在雖然沒有明顯把作家分等級,然而實際上在出版者那里,是心中有數(shù)的,作家本人也很清楚自己??傊@很正常,沒有什么好奇怪的。

在我們看來,延安時期(1935-1947)的延安人,因為物質(zhì)條件差,他們過的是打仗、生產(chǎn)式的“共產(chǎn)主義”生活,大概文化人寫稿投稿發(fā)表是沒有稿費的。事實證明,我們是想錯了,那時是有稿費的,而且有一種“稿費制度”。

孫國林先生寫有一篇題為《延安時期的稿費制度》的文章,見2007年10月17日《中華讀書報》。文章稱,文獻記載有稿酬,報刊登稿付稿費,征文入選有稿費,稿費有錢有物,捐助和共享成了稿酬主要用途。如《紅中副刊》的“征文啟事”。被視為延安時期最早的“稿約”,刊發(fā)在1936年12月24日出版的《紅色中華》報上。稿約中說:“紅中副刊已出刊四期了,我們熱烈地歡迎同志們替紅中副刊寫些文章。文藝的、時事論文的均所歡迎。來稿一經(jīng)登載,將給予相當物質(zhì)報酬?!边@里說的是“物質(zhì)報酬”,那么有沒有貨幣報酬呢?有的。如1946年8月1日創(chuàng)刊的《大眾習作》,“稿約”就說:“寄來的稿子,凡是登載出來的,每一千字送稿費一元。”我們不禁要問,在物質(zhì)條件那么艱苦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發(fā)稿費?此乃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lǐng)導人重視文化人精神勞動之故。

解放以后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國的出版社一般按蘇聯(lián)的稿費標準致酬。因為那時,從經(jīng)濟基礎(chǔ)到上層建筑都學蘇聯(lián)。據(jù)說,那時的稿費標準是相當高的。一個作家出版一部三、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就能在北京買一座小四合院。然而,好最不長。1957年“反右”斗爭,批“三名三高”,反資產(chǎn)階級法權(quán),稿費就大打折扣了。1958年9月,部分作者和出版者倡儀實行“共產(chǎn)主義式”的勞動,提出不要稿費。同年10月,文化部據(jù)此發(fā)了通報,將稿費標準降了一半。雖然如此,那時的稿費還是可觀的。記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在《涼山報》發(fā)表了一條“豆腐干”式的新聞。收到稿費五角,這五角肯定不高,但那時物價很低,5角錢是可以買一些東西的。

十年動亂中,我國的稿費制度被廢除?!拔母铩焙笃冢糠謭罂?、出版社,恢復出版發(fā)行,但刊用稿件后,出版者不寄稿費,而是寄稿箋,或者筆記本,或者鋼筆,或者書籍。1977年,我國的稿費制度得以恢復。但實行的是低稿酬。1980年8月號的《詩刊》,發(fā)表了我的《彝族情歌》(二首),收到稿費十六元,兩首詩四十來行,詩以二十行一千字計,共二千字,即一千字八元。1982年4月,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愛情詩選》,選了我的這兩首詩,也是寄的十六元,由此可見,當時的稿費標準,大概就是每千字八元左右。

1984年9月,文化部出版局頒布“關(guān)于試行《書籍稿酬試行規(guī)定》的報告”?!耙?guī)定”的著作稿費標準為每千字六一二十元,一般著作稿每千字六一十五元。以后,又經(jīng)過調(diào)整,每千字三十元,或每千字五十元。甚至可以更高,這要看出版者的經(jīng)濟勢力如何而定。當年,巴金的巨著《隨想錄》,是按每千字二十元計發(fā)的,是最高標準。撰稿人任瑜說他與友人合作,窮盡兩年閑暇時間,寫成一部書稿,二十余萬字,每人只得八千元,每千字僅八元。須知,這是在稿費標準二十一三十元一千字的時候,他的感覺,“是傷心,是憤然,其味自知”。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曉慶一部寫自傳的書,不過數(shù)萬言,卻得稿費一百多萬元。1983年,在深

圳舉行的首家文稿競拍會上,廣東作家郭小東的《流放者歸來》和北京作家霍達的《秦皇父子》,參加競拍,分別獲得幾十萬元的稿費,雙雙一躍而成為當時文壇的“富翁”。記得,這一事件在文壇引起極大的轟動。

多年以后的而今,如此稿費已算不了什么。一部書稿獲一百萬,甚至幾百萬的稿費,已不在少數(shù)。謂予不信,那我們就來讀一讀這些也許并不枯燥的數(shù)據(jù)吧。近年來,韓寒、安妮寶貝、王蒙、易中天、于丹等人的作品相繼以百萬元稿費簽約,有些甚至書尚未付梓,出版商就預先支付稿費。王蒙的《王蒙自傳》,預付二百萬元;于丹的《于丹:<莊子)心得》,版稅三百萬元;王立群的《王立群談(史記)》,版稅一百萬元;韓寒的《光榮日》,版稅二百八十萬元;凌志軍的《聯(lián)想風云》,預付版稅一百萬元;安妮寶貝的《蓮花》,版稅二百萬元;王朔的《我的千歲寒》,版稅三百六十五萬元;易中天的《品三國》(上下冊),總共版稅五百萬元。以上所記,當然是特例。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名家;二是暢銷書。如果是名家寫的暢銷書,獲得的稿費肯定更高。

對此,我們應該以平常心視之,市場經(jīng)濟嘛,書稿是完全可以自由定價的;至于報刊,亦然。

我曾聽一位文友說,雖然稿費低,我還是要寫。就我而言,仍在讀書、寫作和投稿,可以說不是為名利而寫作了。再怎么寫,我的名也不會遠揚到哪里去;再怎么寫,我也不會得到多大的利。之所以還要寫,完全是幾十年養(yǎng)成的“讀書寫作”習慣使然,改不了。

幾十年的寫作,我拿稿費的最高標準是,一百字十元。2006年,我在《上海新書報》上發(fā)表一篇《書房的變遷》,收到稿費一百三十元,恰好如前所說。如果發(fā)的是一篇幾百字的小稿,還會超過一百字十元的標準。當然,肯定還有比我拿得更高稿費的。上海的《文匯讀書周報》、北京的《中華讀書報》也基本上是這個標準。這里,想附帶說的是,《中華讀書報》寄樣報時,在信封的右下角用鋼筆寫上“見五版”字樣,非常人性化,很溫馨的。總之,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稿費標準就高,石家莊的《藏書報》、太原的《大眾收藏》、成都的《四川政協(xié)報》副刊的稿費標準,略低于上述三種報紙,算是比較高的那種。他們都不拖欠作者的稿費,而且及時。如《藏書報》,稿子見報后,即寄樣報兩份,作者在稿子見報后的下月內(nèi)稿費就能收到。

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老、邊、少地區(qū),應該說是比較低的。達不到千字三十元,一般在千字稿費二十元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對此,作者是沒稿費有什么話好說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

是的。又是多年沒有調(diào)高過稿費標準了,然而,物價都上漲得很厲害。作者希望稿費標準高一點,再高一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話又說回來,就算國家將稿費標準提得較高,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區(qū)也是很難兌現(xiàn)的,作者對此也要給予理解。

稿費,對于作者而言,是一個熱門話題,我的這篇文章已不算短了,就此打住。

猜你喜歡
潤筆版稅稿費
民國靠版稅致富的作家
“潤筆”和“稿費”有關(guān)
30元稿費怎么花
“稿費”的由來
稿費“行賄”
朱镕基巨額版稅全給了基金會
紅土地(2017年2期)2017-06-22 10:23:42
北新書局支付給魯迅的版稅
一波三折領(lǐng)稿費
潤筆
同學少年(2016年3期)2016-04-13 18:07:19
宋代文人的稿酬
卓资县| 德清县| 麻城市| 吴堡县| 汶上县| 上杭县| 长白| 安泽县| 长沙市| 包头市| 义马市| 万源市| 阿克| 哈巴河县| 安康市| 金秀| 崇文区| 城固县| 阳原县| 唐山市| 北安市| 阜城县| 中宁县| 凤庆县| 溆浦县| 万载县| 呈贡县| 平阴县| 女性| 山东省| 高碑店市| 延安市| 广昌县| 息烽县| 凤阳县| 灵台县| 监利县| 随州市| 彭泽县| 于都县| 屏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