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杰
詩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生命感悟的產物,感悟的方式的差異造就了不同風格的詩人。當然,詩人的差異還不僅僅體現(xiàn)在這一不同點上,但不可否認,這一差異肯定大大影響著詩人詩的走向。
聞小涇的詩就是這一感悟的產物。我們可以將感悟分為一般的感悟與獨特的感悟。一般的感悟可以理解為粗淺的認識;而獨特的感悟已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構成詩性的認識。不容置疑,詩人的存在價值應充分體現(xiàn)在后一種認識上,唯有這樣,生命的感悟才得以名正言順。
當然,并不是說小涇詩中的所有感悟都達到這一標準,標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而詩的追求才是永無止境的。當然,詩人的感悟并不是停置在潛意識之中的看不見的事件,詩是詩人保留這一感悟的最理想的載體。一旦詩人以詩的方式將生命的感悟定型的時候,詩就變成一種很具體的作業(yè)。既然,詩人將感悟納入了詩的視野,并讓感悟以詩的形態(tài)出現(xiàn),這一結合并不是一件隨意性很大的事情。對于詩人來說,感悟本身實際上就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這一工程需要的材料并不是詩人隨手撿拾的,而應是創(chuàng)造性的孕育。因而,詩自身的完備才能為感悟的實現(xiàn)提供最好的切人口。因而,對詩本身的藝術追求是詩人伴隨終生的事情。在這一方面,不管是現(xiàn)代的,或是古典的,都是詩人需要廣泛汲取的營養(yǎng)。唯有廣泛地接納歷史的、當今的藝術成果,詩人才有勇氣面向未來。在小涇的詩中,我們可以隱隱約約地感受到這兩個端點的對接與碰撞,盡管它們之間的融合并不是界面清晰,可以予以條縷式地細分。但我們可以從詩的語言特征及語感的氣息透露中,捕捉到這一藝術傾向。即使詩人有意識地企圖憑借平實的語言將這一技巧隱于詩后,一旦我們仔細分析,總會從中看出端倪,藝術是包不住的。
對于生命的感悟,小涇有著屬于自身的方式,這一方式的全部體現(xiàn)在詩之中,詩幫助詩人完成其全部要素,并作為一種符號存留下來。但不能因此斷言:詩發(fā)生在感悟之前,仿佛詩是為了感悟的配套作為一種工具被詩人利用著。實際上,感悟與詩是同時發(fā)生著、一并進展著,誰也分不清誰先誰后。獨特的感悟本身就是一首詩,甚至留不下絲毫人工的痕跡?;蛟S,在這一點上,小涇深有體悟,因而他的詩語言質樸,少有人工斧痕,似乎是有意摒棄語言之中過多雕琢的成分,而追求源于生命本真的體驗,因而,這一感悟顯得更為直觀、可感、真實。我們切不可因為語言的淺白、冷靜,而忽略了詩人內在貫通的能力。往往有深度的認識、智性的見解,都是以簡單樸素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不需要過多的包裝。因而,從某種意義上,對詩人的要求反而更高。因為這不僅僅是單純的技巧的問題,而是感悟楔人的程度的問題。在小涇貫穿始終的詩作中,基本上穩(wěn)定在這一趨向上,總體上顯得比較整齊劃一。
當然,小涇生命的感悟,不是撇開客觀的唯我體驗。生命的存在源于自然的在場,因而,生命的存在與感悟無法擺脫客觀的對應。詩人對客觀的對應的方式形成了詩的運作方式,這一形成的過程是十分微妙的、復雜的,并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詩人的生命感悟必須經(jīng)由兩條途徑交匯產生,那就是主客觀的融合。這一融合讓生命的感悟有了強有力的投注,獲得實體的支撐,小涇的詩就是這一類型的充分體現(xiàn)。他對生命的感悟源于自然、人生的思考,并以具象的方式還原出來,因而,他的感悟并未脫卻現(xiàn)實的給予,而是以客觀的形貌凸顯成形。因而,他的感悟并不是獨立、概括性的總結,而是經(jīng)由客觀世界過程的揭示,讓人從中體悟背后存在的秘密。當然,這一存在就是詩人需要傾注的最重要的核心,因而,他的感悟并不是凝聚式的一語道出,而是用事物的過程來昭示一切。盡管這一過程已演繹成詩人的主觀意象并按主觀意象的排序發(fā)生與進展,但并未脫卻其內在邏輯的銜接。
對于小涇來說,感悟不是個我認識的最終目的,詩的實現(xiàn)才是詩人的最終目的。在小涇詩的載體中,意象營造的單純性緊扣著感悟發(fā)生的軌跡,顯得簡約有致、張弛有度,讓人依循著詩的路徑,有序地進入那一開闊自由的王國:“畢竟冬天是短暫的/被凍結于地底的鳥聲/開始發(fā)芽/展露為原野的一片盈盈綠色/誰第一個是井臺/以悠久的期待/測試著地心的溫度/為陽光吹拂的季節(jié)預作安排/村莊沐浴在晨霧里/像窯藏種子一般/等待著切人皮膚的/犁鏵深度。”(《迎接春天》)
或許這一“犁鏵深度”,就如同詩人追求的生命感悟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