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語言和語言教育》這篇論著中指出:“思想的活動必須依傍語言,思想的定型必得拿出語言,思想的交流必然依靠語言?!笔堑?,語言是人們進行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最直接、最敏捷、最便利的表達載體。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信息大量涌入,人們越來越多地依賴于語言,借助它成功地進行社會活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更應重視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首先,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語文教學中除了教讀大綱要求的篇目外,還應選擇中外文學史中的著名篇目和片斷讓學生閱讀,先讓學生自行閱讀,在讀的過程中,品味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領略語言背后所蘊涵的深刻含義。當有所感受體會之后,老師再做提示總結,使學生有一個語言審美的自由空間,以獲得自己對語言的感悟能力。讓學生從讀中學“讀”,從寫中學“寫”,從說中學“說”,在嚴格的語文基本功訓練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可以借助口語訓練,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里利用有限的詞語組織語言,即興發(fā)言。在具體的作文中,可以通過“寫”或“評改”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借助課堂中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步驟、每一次活動,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可以利用“范讀”,讓學生通過實踐“演練”提高對語言的感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教師的“范讀”,要做到精彩、精要,語速適中,聲情并茂,給學生以熏陶、感染和心靈的震動。學生的“練”是訓練其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包括心得體會、討論問題等。所以“讀”和“說”是“練”的主要方式,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書的習慣和組織語言的能力。
其次,語文教學中要不斷研究語言,尤其是語言的文學特性。語文作為一門交際工具,滲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們知道,語言的功能具有指稱性功能和表現(xiàn)性功能。當語言用來傳遞信息時,它的指稱功能就發(fā)揮出來;當語言用來表明說話人的情感或態(tài)度時,它的表現(xiàn)性功能就顯示出來。這就顯示了文學語言和一般語言的根本區(qū)別:文學語言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并不囿于客觀事物的客觀屬性,而是將其人格化和情感化。例如東去的滾滾長江能變成時間的激流淘汰著千古英雄(蘇東坡),流血的彈孔可以化為報道黎明的星星(北島),滔滔滾滾的大海竟然是流動著的“自由元素”(普希金)……這些都是人的知覺綜合了人的情感等高級心理活動體驗使客觀事物變成了一種感情“意象”,景和物失去了獨立性,成為人們情感的投影。所以有人說,文學語言“每句話都有一顆心”。因此,教師要認真地研究語言,引導學生體味語言的豐富多彩,與語言對象中的那顆心對語,碰撞玩味言語對象的情味、情態(tài)、情理,從而獲其真諦和美感。
當然,語言具有指稱和表現(xiàn)功能,并不是說在一種語言中存在兩套材料,只是說一種語言兼有兩種功能。文學語言最初負載的并非感情信息,而是語言信息,但它能通過把“非實在”當作“實在”而有所述,以表達一種感情狀態(tài),因此,高明的作家總是將語言的指稱功能和表現(xiàn)功能妙和無垠,產(chǎn)生“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幽渺深沉美。教讀這類語言時要引導學生辨析指稱語言和表現(xiàn)語言,把握指稱性語言內部起伏消漲的感情律動,諦聽作者的心曲,領略文學作品的神采。否則,若僅僅停留在語言指稱功能之上,那么,無論教師怎樣激發(fā),學生也不能產(chǎn)生情感共鳴。如《記念劉和珍君》開頭一句:“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其瑞執(zhí)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边@一句不但說明了為死難烈士開追悼會的時間、地點、事件,而且還有很豐富的心理蘊涵。透過那凝重的語氣,深沉的語調,黯然的語色,獨特的語言形式,我們不是能分明地感受到魯迅先生在沉痛地訴說:此校,此日,此死難烈士,此兩君犧牲之痛,如何能忘?一種撼人心動的悲劇力量不是正從這種指稱語言的深層迸發(fā)出來了嗎?
第三,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學好漢語言知識,課堂上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語言來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培養(yǎng)學生對漢語言的審美情感,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生動形象、饒有情趣,能化枯燥為風趣,化呆板為鮮活。授課教師要按照教學需要隨時把與教材有關的成語、典故、詩詞、格言、警句引入課堂,以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掌握學到的知識,變苦學語文為樂學語文。于漪老師在《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一文中說過:“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特點,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如果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更新與變化,就可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進行新的探究活動,保持與發(fā)展旺盛的求知欲?!闭Z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訓練也應是如此。語文課堂教學中言語活動的成效關鍵,就是要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其他各科的基礎。它橫跨多學科,內容十分廣泛,并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功能,在聽說讀寫、思考觀察、鑒賞辨析、培養(yǎng)品德、提高素養(yǎng)等方面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汲取課文中的語言精華,學好語言,利用好語言,不斷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真正讓語言為學生導航。
(龐玉琪 河南省許昌縣教師進修學校4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