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遇到過很多有爭議的問題。以往,面對這些爭議點,筆者和同事一般采取回避態(tài)度,大而化之。但是,近年筆者發(fā)現(xiàn),對待有爭議的地方,大可不必諱疾忌醫(yī)。既然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把問題擺出來,適時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適當辯論一下,這對學生思辯能力的提高是有好處的。它不但給每一個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空間,更能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奮發(fā)的精神、充分的自信投入到學習中去。
一、爭議有助于學生構(gòu)建成熟的知識框架
長期被動學習使學生養(yǎng)成了老師怎么講我怎么學,課本怎么寫我怎么理解的習慣,不會質(zhì)疑,更不會解疑。把有爭議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爭一爭,議一議”,能激發(fā)思索、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普高人教版和職高湘教版第二冊教材中都選有《諫太宗十思書》一文。對課文第一句話: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其中對“長”字的理解,兩本教材有爭議。普高人教版教材解釋為“zhǎng生長”,而職高湘教版教材解釋為“cháng 高大”。在工美班(使用普高教材)和電腦班(使用職高教材)上課時,筆者將這個問題拋了出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與熱情,紛紛發(fā)言討論,通過把握整個句群意思以及本文的文體特點,學生最終比較一致地贊同職高湘教版教材的解釋。因為《諫太宗十思書》是疏奏,屬駢文,用字講究對仗,“長”與其后句中的“遠”、“安”詞性應(yīng)保持一致,做“形容詞”解,這樣,翻譯整個句子也很順暢,不至于出現(xiàn)突兀感。
在這一知識點上,學生自己探尋分析辯論,在思想的碰撞中找到了比較合理的答案,這對學生的知識運用也是一次鍛煉。
二、爭議提高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還有很多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意蘊豐富,不同的人能品出不同的味道,爭議在所難免。筆者將有爭議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咀嚼思考,目的不在于爭出個是非,而是讓學生在爭論中體會到作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意蘊美。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職高新教材中選了著名詩人鄭愁予的詩歌《錯誤》,對于《錯誤》的內(nèi)容,學術(shù)界有兩種不盡相同的理解。一種意見認為錯誤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動者。詩中的女子和“我”兩人交臂錯過,而錯誤的形成,只因少女的心扉是緊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詩人遂在交臂時錯過驚艷的回眸,在少女眼中,“我”不是歸人,而“是個過客”了;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騎馬走過江南的“我”才是主動者。我透視了女子的內(nèi)心世界,不但知道女子此刻在寂寞中等待,更知道她已等待了一段綿長的日子,因此,“我”極可能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歸人”。我騎馬來了,對她而言這蹄聲是美麗的。然而,“我”只是過路而已,“打江南走過”,并不停留,她自然會失望傷心。由此可見,“美麗的錯誤”不是詩中女子的原因,而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她的感情。
在講授這首詩時,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詩中的女子等待的人是誰,請談?wù)勀愕睦斫狻W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認真琢磨詩句體會詩中情感,雖然最后筆者并沒有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但學生在探求答案交流想法的過程中已經(jīng)品味到了詩歌的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爭議讓學生成為鑒賞文學作品的主體
由于時代和其他諸多原因,中學語文教材對某些文學作品(特別是小說和戲劇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題分析,往往片面性、臉譜化或模式化。而高中階段的學生,正是個性形成、發(fā)展時期,他們渴望用自己的審美觀、世界觀去看待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去表達對人物、對事件的評價和思考。而他們由于各自不同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生活閱歷、知識儲備等,決定了他們對文學作品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教師如果一味地將陳舊單一的觀點強加給他們,必然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受挫,創(chuàng)新思維和求知欲望遭到無情抑制,學生難以品嘗到成功的樂趣,致使文學作品的學習成了被動的、無趣的“差事”。 應(yīng)該還學生一個自由的心靈空間和創(chuàng)造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鑒賞文學作品的主體。
對于《雷雨》中周樸園的形象,教育界文學界一直頗多爭議。為了使學生對人物有更深刻更客觀的認識和了解,我將爭議引入課堂。討論前,筆者提出了兩個問題:周樸園這30多年對侍萍的懷念是作秀嗎?為什么在認出侍萍后,周樸園的態(tài)度會有如此大的轉(zhuǎn)變?通過一番討論,學生爭論后認為:周樸園曾經(jīng)是一個真情實意的人,只不過由于他所處的社會地位、他的階級屬性讓他越來越墮落為一個老練的封建資本家,所以,他才能隨時隨地都以金錢利益為價值尺度來衡量身邊的一切,包括曾經(jīng)純潔的愛情。
通過適當?shù)臓幾h,學生加深了對作品中的人物主旨的理解,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也在爭論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而對某一問題的爭論不失為一種良好而有效的手段。一節(jié)學生喜愛的語文課,除了應(yīng)充分體現(xiàn)教學的民主、寬容與和諧外,還應(yīng)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成功地把爭議引入課堂,就會使教學流程呈現(xiàn)精彩片段,使整堂語文課的教學錦上添花。
(陳洪波 湖南省桃源縣職業(yè)中專4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