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璽玉
孫嫻老師在《合宜的教學內容是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一文中談了“聽《楊修之死》的一點感想”,批評那位執(zhí)教《楊修之死》的語文老師教學內容“不合宜”,其主要依據(jù)是王榮生教授的課程理論。王榮生教授是課程理論專家,不是教學法專家;用課程理論來批評教法,難免“不合宜”。
網上也有人依據(jù)王榮生教授的課程理論提出“教什么是第一位的”,我跟帖說:當“教什么”確定了之后,“怎么教”就是第一位的。
數(shù)學課講完例題后有練習題、習題和復習參考題,不存在“教什么”的問題;語文課后也有要求掌握的字詞、句式和思考題,照理也不存在“教什么”的問題——可偏偏卻存在一個“教什么”的問題——都是一些人受課程理論影響的結果?!敖淌裁础敝饕墙滩木幷叩氖虑?不是執(zhí)教者的主要任務。作為課程理論專家,王榮生教授重點考慮“教什么”,是應該的;作為教材編者,主要考慮“教什么”也是應該的。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的主要任務不是考慮“教什么”,而應該主要考慮“怎么教”。
依照孫嫻老師《合宜的教學內容是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中的觀點,評課時不是主要去評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而主要去評他教了什么。這現(xiàn)實嗎?我們的教師不是課程專家或教材編輯。
話說回來,“關于楊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歸之于楊修,有人說另有他因。你持何種觀點?說說理由?!边@是課后“練習和思考”中的原話,教師正確利用它又有何不可?至于孫嫻老師提出的教學生查資料,“形成認識事件、人物的一般方法,從中也可以得到對《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的正確認識”,那是討論楊修死因后的拔高或升華問題,并不能說明討論“你持何種觀點?說說理由”這個問題不當。
就我國目前教師隊伍現(xiàn)狀來說,能達到課程專家水平的人寥寥無幾,能達到教材編者水平的人少之又少,能做到教材要求教什么就教什么也就不錯了。再說,語文教師自己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只能有助于課堂更加無序狀態(tài)的發(fā)展,未必“合宜”。
課程理論不等于教法理論,課程理論適用于研究課程,而教法理論更適用于研究教法。呂叔湘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學,主要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無論教“教材”,還是用“用教材教”,都應該體現(xiàn)不是“教”知識,而是“教”方法。溫家寶總理說:“認知應該是啟發(fā),教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掌握認知的手段,而不僅在知識的本身?!边€說:“教他們學會思考問題,然后用他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思維去學習,終身去學習?!蹦俏徽Z文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你持何種觀點?說說理由”,從內容上說,并沒違背教材要求;從教法上說,完全合乎“教他們學會思考問題,然后用他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思維去學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