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晨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規(guī)模轉移,廣大農民走出鄉(xiāng)村,進入城市參與經濟社會活動。于是誕生了一個新名詞:農民工。這是一個隊伍龐大的群體。調查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數(shù)量為1.2億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就業(yè)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總數(shù)大約2億人。中央文件明確指出,進城就業(yè)的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yè)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農民工的物質權益保障已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并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決,但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卻難以滿足。社會上很少有適應農民工需求的文化產品和精神產品推出,除少數(shù)企業(yè)和社區(qū)能夠提供一些圖書、報紙和娛樂場所外,多數(shù)用工企業(yè)都沒有提供任何文化設施。據調查,80%的農民工業(yè)余生活是“睡覺”和“閑聊”,超過40%的農民工連一本書也沒有?!案苫罾?,沒事睡”是農民工生活的真實寫照。應該說,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他們在城市生活中的“邊緣化”趨向不容忽視。農民工面臨的生存現(xiàn)狀,特別是凸現(xiàn)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經引起社會關注,也應該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關注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有相對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機會,公平合理地分享社會進步成果。農民工也不例外,他們同樣有享受改革開放成果和公民文化權益的強烈愿望。
(一)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社會和諧的基本標準就是行為的和諧,農民工是無歸屬群體,他們的業(yè)余生活枯燥單調。用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實他們的業(yè)余生活,填補他們的精神空白,發(fā)揮文化的“娛人”“育人”功能,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重要途徑。
(二)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文化建設中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群體之間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高度重視流動人員特別是進城務工人員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體現(xiàn)文化建設的大眾情懷,努力使文化建設的成果覆蓋全社會各個領域和群體,惠及全體人民。農民工理應享有公民的公共文化權益,享有公共文化服務。
(三)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是廣大農民工迫切的內在要求。廣大農民工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親人,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余,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調節(jié),最渴望的是適合他們欣賞口味和消費水平的文化娛樂活動。他們有一定的抱負,積極參與城市現(xiàn)代化建設,很想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學到手,致力于家鄉(xiāng)建設,改變家鄉(xiāng)面貌。因此,他們往往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適應發(fā)展中的社會生存新環(huán)境。
二、農民工精神文化建設,必須明確政府、企業(yè)、農民工的職責和要求
精神文化生活涵義深,覆蓋面廣,涉及方方面面,要滿足農民工的需求,必須聯(lián)合文化、財政、勞動、建設、公安、農業(yè)等政府部門,調動用工單位力量,發(fā)揮農民工主觀能動作用,分工負責,齊抓共管,形成整體合力,共同把這項工作做好。
(一)黨委、政府是加強農民工文化建設的主導者。各級黨委及有關部門要把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納入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納入政府文化服務和管理的基本范疇,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統(tǒng)籌安排。根據本地實際,出臺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要動員全社會關注、參與、支持,使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步入健康發(fā)展的軌道,特別是要對使用農民工的企業(yè)提出具體要求。文化部門要引導文化經營單位和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創(chuàng)作和生產反映農民工生活、為農民工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不僅僅是在節(jié)日期間“送戲”,平時也要“常送戲”。
(二)農民工用工單位擔負著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責任。用工企業(yè)應嚴格執(zhí)行國家有關勞動保障規(guī)定,切實維護農民工的物質權益,關心農民工生活,切實解決農民工困難。在不斷改善農民工物質生活的同時,因企制宜,因陋就簡,逐步建立包括多功能廳、籃球場、圖書閱覽室等在內的基本文化設施,組織開展一些文化體育活動。積極發(fā)揮黨團、工會、婦聯(lián)等組織的作用,全方位,多次層滿足農民工的文化需求,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感受文明、享受文化,接受熏陶。用工企業(yè)在建設自己企業(yè)文化的同時,要一并考慮農民工精神文化建設,使農民工文化既融入企業(yè)文化建設中,又有農民工文化的特色。廣大農民工在心情舒暢的環(huán)境中,就會愛企如家,進一步激發(fā)自己建設企業(yè)的主人翁意識和沖天干勁。
(三)廣大農民工是農民工精神文化建設的主體。毋庸置疑,農民工精神文化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工。廣大農民工走進城市后,要自覺從封閉狀態(tài)中走出來,遠離迷信、黃賭毒等腐朽文化環(huán)境,主動接受城市文化的輻射、城市文明的熏陶,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積極參與農民工文化建設,塑造獨特的農民工文化。許多地方出現(xiàn)了農民工藝術團、農民工歌手、農民工攝影家,創(chuàng)辦了農民工雜志《打工者》,甚至拍攝了農民工電影——《順利進城》。也有農民工開通了心理咨詢熱線,接受農民工的心理咨詢,讓農民工有了傾訴的地方和對象??傊?,農民工主動參與建設的農民工文化才是真正的農民工文化。
三、針對農民工特點,建設農民工精神文化家園
關注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做好“適合”文章。所謂“適合”就是指我們所提供的文化設施、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要符合農民工的實際,貼近他們的生產生活,所思所想,在內容上通俗易懂,在形式上生動活潑,使大家樂于享受,易于接受,便于參與。
(一)適合農民工的文化層次。大部分農民工的文化程度不高,就業(yè)崗位艱苦,收入主要靠體力勞動獲得,他們的城市意識、生活方式不能適應城市生活,加之受到某些歧視,有“過客”心態(tài),缺乏“家”的歸屬感。很多人只要在業(yè)余時間有電視看、有書讀,能夠有場地打籃球、乒乓球、下棋和開展聯(lián)歡會、廣場晚會等一些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就心滿意足了。要充分考慮這些特點,多建設一批文化廣場,多組織一些參與面廣,接受度高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多舉辦一些“適銷對路”的培訓班,多進行一些節(jié)假日慰問活動,這樣,就會少一些隔閡,多一份和諧。
(二)適合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特點。農民工工作崗位分散,工作時間不確定,處于小范圍集中,大范圍分散的狀態(tài),容易衍生社會治安、惡性犯罪、黃賭毒等社會問題,容易傳播文化垃圾。因此,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在設施上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在形式上,要小型分散,簡便易行;在內容上要健康向上,以地方文化、民間文化、通俗流行文化為主。適當讓外來人員演家鄉(xiāng)戲,唱家鄉(xiāng)歌,說家鄉(xiāng)情,以此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
(三)適合農民工的消費水平。農民工大多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務等行業(yè),所得收入寄回老家后所剩無幾,不可能花在文化消費上,因此,在為他們提供文化服務時,要考慮實際
消費能力,多提供一些廉價運動場地,多組織類似“露天電影”“乘涼晚會”“廣場演出”,社區(qū)、街道的文化中心、圖書閱覽室、體育場地要對農民工免費開放。
四、采取扎實措施,推動農民工精神文化建設
關注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上、會議上,要做實實在在的工作,采取扎實有效的措施,切實推進農民工精神文化建設。
(一)推進制度改革,擴大農民工參與社會文化的權利和機會。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是導致農民工權益得不到保障、生活貧困、文化匱乏的制度性根源。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使農民工獲得合法的市民身份,逐步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管理體系,享受同樣的市民待遇,從根本上消除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島”現(xiàn)象。
(二)將農民工文化生活納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圍。人的和諧發(fā)展、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把建立農民工現(xiàn)代文化價值觀念體系,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使農民工文化逐步融入到整個社會主流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中。要出臺一些相關條例或地方性法規(guī),將農民工文化生活納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圍。進而將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子女上學、文化權利三大問題納入立法軌道,依法保障農民工的文化參與權和享受權等文化權利。確立以政府為主導、文化行政部門為主體、多部門協(xié)同的組織領導體系,加強部門間協(xié)作,逐步建立改善農民工文化生活狀況的長效體制。同時將農民工文化活動經費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建立農民工文化專項經費,設立“農民工文化發(fā)展基金”,實行面向社會的開放式管理。逐步建立以公共財政補貼為基礎,國家投入、社會捐助、企事業(yè)參與等多種投入并舉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
(三)辦好與農民工文化生活相關的文化事業(yè)
一是以政府部門為主體,面向農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組織多種形式的公益文化活動。將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益性設施對農民工免費開放;組織藝術表演團體深入工地演出,鼓勵文化經營單位為農民工提供免費或優(yōu)惠的服務;積極會同相關部門推動用工單位自身的文化建設;組織農民工自創(chuàng)、自編、自演文藝節(jié)目等。近年來,江蘇省、深圳市等許多省市宣布將包括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公益性文化場館向公眾永久性免費開放。我們期待更多的省、市實行這一做法。
二是以城市社區(qū)為主體,將農民工文化需求納入社區(qū)規(guī)劃之中,提高農民工對社區(qū)文化設施的使用權。利用社區(qū)的夜校、活動站、職工業(yè)余學校等平臺對農民工開展文化知識、法律知識、時事政策、勞動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吸納農民工參加社區(qū)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激發(fā)農民工的熱情和興趣,促進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交往。據報道,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于2006年7月創(chuàng)辦了“平民學?!?,成為為廣大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提供服務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北京70多所高校將推廣北大的做法。上海閔行區(qū)虹橋鎮(zhèn)文化站從20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需求出發(fā),創(chuàng)辦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主要對象的業(yè)余藝術學校,受到廣大農民工的歡迎。
三是以社會為主體,建立適應農民工流動、松散等特點的組織管理新體制,提高農民工社會文化參與的組織化程度,保障農民工的文化權利。肖家河是北京典型的城鄉(xiāng)接合部。楊玉鈴是這片2平方公里多土地的居委會主任,居委會6個人管著一片特殊區(qū)域:本地人口4000人,外來人口12000多人,居委會辦了一件新鮮事:成立打工者文化教育協(xié)會。一年時間里,居委會和協(xié)會組織了6場次文藝聯(lián)歡及普法教育活動;培訓講座活動42次;電腦培訓班7期;社區(qū)快報每月一期,共發(fā)行24000多份。這些活動普遍受到歡迎,一批文藝骨干在打工者中迅速成長起來,一些農民工也消除隔閡逐漸融入社區(qū)。
和諧社會與農民工問題是城市文化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在當前形勢下,沒有廣大農民工生活狀況與精神世界的和諧,和諧社會就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沒有對農民工文化建設的高度關注和切實努力,就沒有真正的農民工的生活狀況與精神世界的和諧。建設和諧文化也就無從談起。我們堅信,通過政府和廣大部門特別是文化部門的不懈努力,廣大農民工一定會由衷感嘆:“天堂美好,是城里人的,也是我們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