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斐
摘要:深度訪談的過程常因訪談者與被訪者的互動而變化。在深度訪談的互動過程中,常見的障礙有以下幾種:一、偏見性障礙;二、習慣性障礙;三、顧慮性障礙;四、環(huán)境性障礙;五、經(jīng)驗性障礙。深度訪談的引導原則為適時、中立、適度。針對深度訪談存在的障礙,深度訪談的引導策略主要是鋪設訪談架構,參與訪談建構。
關鍵詞:訪談 深度訪談 引導
所謂深度訪談,學界所指的主要就是半結構式的訪談。深度訪談是一種常用的資料收集方式,是直接感知研究對象實際情況的基本方法。深度訪談沒標準化程序可供遵循,訪談過程常因訪談者與受訪者的互動而變化。因此,這種方法對訪談者的要求較高,要求訪談者能夠控制訪談環(huán)境,把握訪談方向和進度。
關于深度訪談,這里面涉及的關鍵是何謂“深”,要多深才算深度訪談。筆者的理解是:
1.“深度”第一層面——深入。深度訪談并不單純指訪談者與被訪者重復地面對面的接觸,更主要指的是訪談雙方的交流是自由的、輕松的,甚至是無障礙的。深度訪談沒有事先統(tǒng)一的問卷、沒有標準的提問順序,其訪談話題多半是一個大范圍或一個題目細化后的訪談提綱,由訪談者與被訪談者在這一范圍內(nèi)就訪談提綱進行自由交談。雙方圍繞一定的題目,可從歷史到今天、從原因到結果、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個人到他人、從家庭到社會,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談和討論。訪談者可從中獲得大量與研究問題有關的豐富的社會背景材料和訪談對象在這一背景中的所思、所言、所為的生動而鮮活的資料。
2.“深度”第二層面——深信。在訪談的深入交流過程中,訪談者要高度尊重并重視被訪者的說法、觀點,超越訪談者個人的感受、理解與解釋。
訪談這一交往過程包含訪談者(信息發(fā)送者)、被訪者(信息接受者)、通道、信息編碼、信息反饋等基本要素。訪談過程中,信息的傳遞和反饋是雙向的,訪談的每一方都在不斷將信息回送給另一方,雙方都可能是信息的發(fā)送者和接受者。作為整體的訪談是訪談者和被訪者的共同產(chǎn)物。訪談者和被訪者之間是平等的關系。訪談者不是操控訪談歷程,而是引導訪談過程。被訪者不是被研究的對象,而是研究的信息提供者。訪談者事先準備部分的訪談信息(半結構的),以中性的語言提出研究的問題,對于被訪者的回答,無須做出反饋或評價,不能進行誘導,更不必去迎合或說服訪談者,應當始終保持中性的立場。訪談者只有以客觀的、尊重的態(tài)度才能嘗試從被訪者身上得到真實而深入的信息。
3.“深度”第三層面——深究。在深入訪談的基礎上,面對真實的、豐富的訪談材料,訪談者要善于去蕪存菁,探索隱藏在表面陳述中的深刻意義。深度訪談的重點不僅是得到被訪者的陳述,而且要通過被訪者的陳述材料,探索其中折射出來的對某些活動、事件、現(xiàn)象的多元觀點。這當中,訪談者要擱置自我的感受、解釋與理解,超越自我的假設,探索潛藏在表層觀點下所蘊涵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有人曾將訪談比喻為采礦,訪問者就像是采礦者。①面對被訪者提供的反饋信息,訪談者的工作就是挖掘它。
一、深度訪談的障礙
深度訪談的過程是機動的、松散的,隨訪談者與受訪者的互動而變化,其過程和結果難以預期。事實上,深度訪談難以展開無障礙的深入訪談。因為訪談是在一定背景下進行的,它包括:物理背景——訪談時的時間、地點、距離等;社會背景——訪談雙方的身份、關系等;心理背景——訪談雙方當時的情緒狀態(tài)和感情;文化背景——訪談雙方的受教育程度、信仰、價值觀等;歷史背景——訪談雙方以往的人和事與此次訪談的關系。這些背景因素會給訪談的信息通道造成干擾,從而導致一定的訪談障礙。
常見的深度訪談的障礙有以下幾種:
偏見性障礙。產(chǎn)生偏見性障礙的一種原因是“選擇性知覺”的主觀性。人們每天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而實際上注意到的信息卻很少,人們總是因個人的興趣、需求、動機等有選擇地接受信息。這種有選擇地接受信息是無意識的。但是,“選擇性知覺”的主觀性導致了訪談的認知障礙。由于被訪者選擇性地接受信息,訪談者的編碼沒能有效傳遞給被訪者,使得被訪者難以客觀譯碼,反饋的信息自然就不能客觀、全面。例如,有時被訪者不喜歡訪談者所提出的討論問題或對所提的問題存在偏見,有時被訪者可能覺得訪談者無法理解他們的回答而沒能客觀地回答提問。
產(chǎn)生偏見性障礙的其他原因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包括精神或情緒狀態(tài)等因素。如果被訪者精神狀態(tài)不佳或情緒不穩(wěn)定,例如疲勞、激動、憂郁、亢奮等,被訪者是難以有效接受信息并準確譯碼的。在訪談過程中,情感對于訪談雙方的溝通、交流有很大的干擾。信息的交流是訪談雙方交往的開始,而情感的交流是更深層次的溝通。例如,當被訪者的心情不好時,很無意的一句話就可能引起波動,被訪者可能會把它當作挑釁,覺得別人和他作對,這是心境對認知的影響。被訪者的情緒、精神狀態(tài)對深度訪談造成了主觀障礙。
習慣性障礙。主要體現(xiàn)為性格障礙。性格反映了個體對現(xiàn)實的穩(wěn)定態(tài)度,體現(xiàn)在個體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的方方面面。某些習慣或性格會造成訪談的障礙。例如,訪談者沒有傾聽的習慣,急于打斷被訪者的講話,使對方?jīng)]能完整表達。又如,某些被訪者的性格特征以自我為中心,他總是將精力過分集中在自我身上,看問題比較主觀,過分關注自己的感受,沒有耐心面對訪談問題,而是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的感受。
顧慮性障礙。某些被訪者比較世故,面對隱私話題、敏感性話題或評介式提問有所顧忌,顧左右而言他。在訪談中,世故心理的表現(xiàn)為:1.外熱內(nèi)冷。有些被訪者表面上寒暄看似熱情支持訪談,實則輕易不發(fā)表意見,或者半真半假、虛虛實實,讓訪談者捉摸不透。2.見風使舵。某些被訪者八面玲瓏,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往往注意訪談者在某一問題上的意見,尋找暗示,投訪談者所好,以迎合和取悅訪談者,造成材料失真。3.明哲保身。某些被訪者奉行中庸,遷就隨和,可以談天說地,但決不說對錯。這些世故心理現(xiàn)象導致深度訪談難以深入展開。
經(jīng)驗性障礙。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或知識水平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知識層中。知識層面的差距會帶來表達與理解的差異。當被訪者的經(jīng)驗不足以理解提問的實際含義時,被訪者或者不了解問題,或者不確定訪談者想要知道的是什么,會出現(xiàn)答非所問,導致回答發(fā)生偏差。例如,有的訪談者常與書面語接觸,口語表達往往使用長句,結構比較復雜,修飾語較多。這樣的表達內(nèi)容,文化程度低的被訪者可能會聽不懂。有時,訪談題目包含的專業(yè)性較強,被訪者沒有足夠的信息回答,或不懂如何表達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使得回答洋洋灑灑卻沒有提供訪談者想要的信息。
環(huán)境性障礙。訪談的環(huán)境和訪談者的儀表等非言語因素的干擾會形成訪談障礙。訪談者的目光、表情、動作、姿態(tài)、服飾,以及與被訪者的距離都會影響訪談。例如,在訪談過程中,訪談者不時接聽電話或周圍環(huán)境的嘈雜都會干擾被訪者的表達。又如,訪談者通過得體的打扮、儀態(tài)等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對被訪者形成了一個好的首因效應,他會在訪談過程中以肯定的眼光來看待訪談者,愿意與訪談者溝通、交流。人們在首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印象往往最為深刻。積極的首因效應往往會帶來高質而持久的訪談,反之,消極的首因效應所產(chǎn)生的輻射會導致訪談障礙。
二、深度訪談的引導策略
在深度訪談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特定的訪談目的,訪談者必須針對已知的各種變量或可能存在的障礙,選擇應對策略,有意識地避害趨利,謀求最佳訪談效果。
鋪設訪談架構
訪談者要明確收集資料的方向,準備一個適當?shù)脑L談架構。
選擇恰當?shù)奶釂柗绞健@?,如果訪談者希望得到某人或某事某物或經(jīng)驗體會的信息,可以采用描述性的問題,使受訪者在開放的話題空間詮釋個人經(jīng)驗。如果訪談者希望發(fā)現(xiàn)受訪者的知識、經(jīng)驗的架構,則可以采用結構性的提問。
設計簡潔、清晰的問題?,F(xiàn)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每個人的時間都異常緊迫,如果講話過于冗長和復雜,對方就會產(chǎn)生厭煩心理,不愿再聽下去。因此,問題必須簡單明了。此外,由于人們的認識、內(nèi)心感受存在差異,對同一詞匯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為了防止出現(xiàn)訪談障礙,在訪談過程中,訪談者要注意詞句的簡明、清楚。根據(jù)短時記憶的規(guī)律:人們的記憶組塊(chunk)通常為7+2或7-2,也就是說人們一次只能記住7條信息(加2或減2)。所以每次的問題不要給予過多信息。訪談者必須清楚所要表達的想法和想要傳遞的信息,選擇那些能夠清晰表達想法的詞句,避免抽象性、有歧義的問題。此外,訪談的問題避免包含過強的專業(yè)性,這樣的問題可能會超出受訪者的經(jīng)驗以外,他們沒有足夠的信息回應,無法具體地回答。訪談話題應盡可能采用受訪者能夠并且愿意回答的開放式的提問方式,選擇與受訪者切身相關的主題,以防受訪者誤解問題而發(fā)出錯誤信息。
參與訪談建構
層遞式傳遞信息。人們在口頭表達時,大多是隨想隨說,語言編碼的時間很短促,思維活動的節(jié)奏特別快,每句話都是在瞬間完成的語言編碼任務并說出來,不允許表達的人有充分的時間去考慮、去斟酌、去推敲。內(nèi)部語言所形成的語義意向盡管存在跳躍性,但是在一句接一句的表述時,句與句之間的思維不能斷檔,一斷檔就說不下去了。且不說思維能力一般的人,就是有充分準備、思維活躍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準備好的說下去,總有一些臨時的變化影響到語言的編碼變化,以致出現(xiàn)前言不搭后語的反饋現(xiàn)象。訪談是靠一個個句子的信息焦點,在言語線形結構中延續(xù)、銜接、組織起來的交流過程。因而,訪談問題應盡可能在意義上由淺入深,側重于語義的層次推進,層層深化受訪者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引導受訪者層層接受,有條理地把思想、觀點、看法等表達出來。
及時提取反饋信息。訪談者在傾聽過程中積極地與被訪者進行對話,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被訪者反饋的信息。在傾聽過程中,當被訪者口若懸河時,訪談者不妨從被訪者的語言信息中提取與主題相關的詞句,將對方前面所談內(nèi)容的某一點作為下一個問題的契機,使對話內(nèi)容的轉換顯得比較自然。訪談者要根據(jù)被訪者的價值觀念、文化修養(yǎng)和社會期待去調(diào)整交流的方式,盡量縮小與被訪者的距離,甚至站在被訪者的立場上去思考,通過求同達到感染誘導被訪者的可能。訪談者要主動接受和捕捉被訪者語言背后的含義,把握重要詞語,等待時機追問,通過雙方的互動共同建構訪談。
被訪者接受訪談,多多少少會有個人的動機、興趣或利益,因此在回答問題時,他們常常不自覺地滑向個人的意向,好像不經(jīng)意地偏離了話題。表面上,這些話語與訪談的研究主題無關,但對被訪者而言,也許是十分重要的事件,被訪者希望引起訪談者的關注。訪談者順著對方的話題追問,可以獲得超越訪談者個人假設的重要信息。
注 釋:
①李曉鳳、佘雙好:《質性研究方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參考文獻:
1.高燕、王毅杰(編著):《社會研究方法》,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年版。
2.劉曉新、畢愛萍(主編):《人際交往心理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古馥:《思維與語言應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單位:湛江師范學院人文學院)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