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乾隆的晚年心事及盛世的反思

2009-04-14 04:37張宏杰
百家講壇 2009年3期
關鍵詞:盛世乾隆歷史

張宏杰

來到中國后,令英國使團一再震驚的是處于盛世中的清帝國難以想象的貧窮。然而,更令英國人震驚的,是中國政治上的貧困以及軍事上的落后。從此,西方人的中國觀念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中國從天上掉到地下,從文明變成野蠻,從光明變?yōu)殛幇?,對中國的輕蔑成了后馬嘎爾尼時代歐洲聲音的主流,以武力教訓中國的聲音也開始響起。毫無懸念,盛世在戰(zhàn)爭中不堪一擊,完全崩坍,英國人在1793年跪求乾隆而沒有得到的東西,在1842年通過鴉片戰(zhàn)爭一條不少地得到了。

晚年心事

壯年之時,人為欲望所支配,注意力常集中于外物,而到老年,欲望降低,興趣減少,更喜歡兀然獨坐,緬懷往事,體察自己的內心。“雄心漸消泯,逸志在清閑”(《清高宗御制詩五集·題匣貯古稀天子寶》)正是乾隆皇帝晚年心態(tài)的生動寫照。他越來越好靜,常常一個人在僻靜之處凝神遐想,深深陷入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中,忘記時光之流逝。

88歲時,乾隆在避暑山莊寫了一首《即事》詩,詩云:“乘涼每愛倚長松,無礙翻來天籟重。坐久不知時與刻,梵樓遙報午時鐘。”顯然,他經常深深沉浸在寧靜中,不愿再回到紛擾的世界。

但作為帝王,他不可能萬事不關心。他每天仍然照常上朝,處理政務。不過,在朝堂之上,他感覺越來越孤獨。遇到大事,無人可以商量,他只能自思自忖,傾聽自己心底的回聲,他也越來越難以和其他人進行思想交流。

在漫長的政治生涯中,曾陪伴過他的人一個個先他而去,寶座周圍被陌生的新面孔包圍。因此,乾隆對為數(shù)不多的老臣格外珍惜,詩作中甚至出現(xiàn)了“年老君臣似老朋”之類的詩句。滿朝大臣只有蔡新比他年長,他于是說:“獨新長朕四歲,或可居兄事。”蔡新退休時,乾隆執(zhí)玉如意以賜,還送他詩,詩云:“不忍言留合令歸,及歸言別又依依?!庇终f,“喜卿桑梓堪娛老,憐我旰宵未歇肩”。

大學士嵇璜與乾隆同歲,因年老體弱,請求辭官,皇帝不許,說是“朕得一做件老臣,亦屬升平盛事”。于是嵇璜一直在朝中和乾隆作伴,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去世。

天倫之樂是中國人最看重的生活內容,因此,晚年乾隆的一大享受就是和自己的孫子、重孫子們在一起。

乾隆五十六年秋,年逾八旬的乾隆帶著皇子、皇孫、皇曾孫、皇元孫(因避諱改“玄”為“元”),五代人同往承德避暑山莊,行圍避暑,歡享天倫之樂。軍機章京趙翼具體敘述了他們祖孫在一起的情形:“一日至張三營行宮,上坐較射,皇子、皇孫以次射。皇次孫綿恩方八歲,亦以小弓箭一發(fā)中的,再發(fā)再中。上大喜,諭令再中一矢賞黃馬褂。果又中一矢,輒收弓矢跪于前。上若為弗解其意者,問:‘何欲?仍跪而不言。上大笑,趣以黃馬褂衣之。倉卒間不得小褂,則以大者裹之抱而去?!?/p>

而在晚年皇帝為數(shù)不多的快樂中,自我吹噓是一項重要內容。

乾隆四十五年之后,乾隆皇帝的生命中就多了一個重心,那就是反復測定自己在歷史排行榜上的位置。他樂此不疲地把自己和歷代帝王比較,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自己確實是偉大得無與倫比。開始是比疆域,比人口,后來是比政治安定,比軍事成就,再后來,這種比較到了一種極為庸俗的地步——他開始和歷代帝王比年齡、比在位時間、比兒孫數(shù)目。這種比較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快樂。

乾隆四十九年年初,皇帝下了一道不同尋常的詔書,封自己的長孫綿德為固山貝子。之前綿德因為私下與官員交往被革為庶人,如今突然獲得榮封,難道是因為他立了什么特殊功勛嗎?不是。綿德的晉封只是因為他的府中將要誕生一個特殊的嬰兒。

乾隆在雍正五年17歲時結婚,次年得長子。乾隆十一年,36歲的皇帝得長孫綿德,乾隆中期,長孫又給他生了曾孫。這些當然都是大喜之事,不過并沒有引起乾隆特殊的重視,因為帝王家得見曾孫的有很多。但這次不同尋常,這個曾孫現(xiàn)在也要得子了。如果出生的是一個男孩,那么他將是乾隆皇帝的第一個元孫。也就是說,他的出生標志著乾隆將要五代同堂。這在人均壽命不長的古代,是極大的喜事。

因此,對這個嬰兒的誕生乾隆無比牽掛。綿德剛剛匯報兒媳懷孕的消息,乾隆就斷定這一定是個男孩子,并興沖沖地發(fā)布圣旨說:“綿德為皇長子定安親王嫡長子,系朕長孫,今念綿德之子奕純新歲可以得子……朕慶抱元孫,五世一堂,實為古稀蠱事,自應特沛恩施,以衍奕禊云祁之慶。綿德著加恩晉封固山貝子。”

閏三月初八日,一騎快馬把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傳到了乾隆皇帝所巡幸的江寧:皇元孫誕生!皇帝五世同堂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群臣莫不額手稱慶。乾隆的高興可想而知,他大擺宴席,款待所有大臣,還立刻寫了一首詩:“飛章報喜達行軒,歡動中朝及外藩。曾以古稀數(shù)六帝,何期今復抱元孫……”

這一刻,乾隆首先想到的是他在皇帝吉尼斯排行榜上又有了新的紀錄:他成了古往今來第一個五世同堂的皇帝。福氣之大連元世祖和明太祖都無法并肩。

比完了皇帝排行榜,乾隆意猶未盡,又命令大臣們打開剛剛修好的《四庫全書》,查查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人實現(xiàn)了五世同堂。大臣們從頭細檢一遍,發(fā)現(xiàn)唐代以前沒有記載,唐代至明代史書中,見到五代元孫的只有6人。

乾隆仍不滿足。他又交給全國省級大員一個任務,讓他們查報全國范圍內五代同堂之家有多少,還要造冊報軍機處。他要通過這種方式親自驗證實現(xiàn)五代同堂的難度,以及自己這個福分的重大。后來各省匯集數(shù)字,共有192人,即在3億人口中,有此幸福者不到百萬分之一。乾隆十分高興,命各省分別年歲,給予匾額,賞給銀緞,“以昭錫福推恩,同登壽宇之至意”,其后又刻“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寶璽,并在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莊各命名一座五福五代堂以志慶祝。

乾隆五十年,皇帝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歷史第一:他成了歷史上超過70歲的皇帝中紀年最長的皇帝之一。他因此作詩一首:“七旬登壽凡六帝,五十紀年惟一人。漢武卻非所景仰,宋宗高孝更非倫?!贝笠饩褪牵?0多歲的皇帝有6個,但在位50年的人就我一個。

乾隆五十五年和乾隆六十年,是乾隆皇帝八十壽辰和在位周甲,乾隆皇帝更是來了個年齡、兒孫和在位年代的綜合比較,結果證明自己的歷史第一地位不可動搖。他在乾隆五十五年所作的詩篇中說:“八旬開袤春秋永,五代同堂今古稀。古稀六帝三登八,所鄙宋梁所慕元。惟至元稱一代杰,遜乾隆看五世孫?!?/p>

老皇帝簡直可愛到了可笑的程度。

晚年的乾隆自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偉大、最光榮、最有福氣的皇帝,是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完人。

為了夸耀自己的偉大,乾隆不惜采取拼湊造假的手段。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因為廓爾喀求和,乾隆親撰《十全武功記》,將即位以來的十次戰(zhàn)爭拼湊為十全武功,包括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鎮(zhèn)壓臺

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

實際上,這十全拼湊得十分勉強。十次戰(zhàn)爭中有三次是一分為二出來,即把一次戰(zhàn)爭分成兩次。十次中有四次是失敗的,而且對金川之戰(zhàn)勝得尤其不光彩。

因為這個不嚴謹?shù)氖涔?,乾隆自稱“十全老人”,并且精選和闃玉鐫“十全老人”之寶。其自得自滿之態(tài)不能自掩。及至歸政時,他更是說自己“今明足授受,為千古第一全人,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示堯舜,不啻過之”。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他卻陷入了一場沒能取勝的戰(zhàn)爭:平定白蓮教起義之戰(zhàn)。

乾隆晚年朝中貪污腐敗盛行,官僚體系效率低下,再加上巨大的人口壓力,導致了一波又一波的農民起義大潮。乾隆剛剛完成禪位大典,宣布自己成為了“千古完人”后,就爆發(fā)了數(shù)十萬人參加的規(guī)模浩大的白蓮教起義,起義軍的政治口號是“興漢滅滿”,波及川、陜、鄂、豫、甘5省,共涉及府、州、縣、廳、衛(wèi)等204個。

當太上皇的幾年,乾隆的全部殘存精力都用在了鎮(zhèn)壓起義上。僅3年時間,動用的軍隊已達10萬,花掉餉銀7000萬兩。雖然“猶日孜孜”,一日不停地調兵遣將,但起義的烈火卻越燒越旺。掌握權力60年來,乾隆還是頭一次這樣一籌莫展。史載:“一日早朝已罷,單傳和坤入見。坤至,則上皇南面坐,仁宗西向坐一小杌(每日召見臣工皆如此)。坤跪良久,上皇閉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語。上極力諦聽,終不能解一字。久之,忽啟目曰:“其人何姓名?”坤應聲對日:“高天德,茍文明。”上皇復閉目誦不輟。移時,始麾之出,不更問訊一語。上大駭愕。他日,密召坤問曰:“汝前日召對,上皇作何語?汝所對六字,又作何解?”坤對日:“上皇所誦者,西域秘密咒也。誦此咒則所惡之人雖在數(shù)千里外,亦當無疾而死,或有奇禍。奴才聞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對也?!?《春冰室野乘》)

戴逸先生曾點評說:“一個叱咤風云的英明君主,晚年對農民起義無可奈何,獨自念咒,意欲置敵于死地,這種行為典型地反映出一個意志昏瞀的孤獨老翁的心理狀態(tài)。”

正是在戰(zhàn)爭中,太上皇的生命一天天走向終點。進入嘉慶三年以來,太上皇的身體并未見有什么異常。正月初一,照樣御太和殿,接受皇帝和百官朝賀,這一年的固定程序由此打開。唯一與以前不同的是,本來88歲生日后,還要在木蘭行圍,但太上皇以“今年哨內雨水過多,降霜已早”為由,臨時取消。

這一年年底,最重要的工作是準備明年的九旬萬壽。不料,準備工作剛剛開始,太上皇就病了,時時眩暈,病情極不穩(wěn)定。歲末年初,慶典頻頻,嘉慶皇帝與和坤、福長安等近臣都力勸太上皇節(jié)勞遵養(yǎng),但太上皇仍撐持著參加了除夕在重華官舉行的筵宴,還在漱芳齋接見了朝鮮、暹羅的使臣。

嘉慶四年初二日,天色向暮,太上皇乾隆即將走完他89年漫長的人生旅途。此時他已陷入了深度昏迷,但雙手仍緊握跪侍在旁的嘉慶皇帝的手。太陽升起之時,一顆巨星同時隕落。

盛世的反思

乾隆皇帝擁有多重角色。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高明的軍事家,又是資深的收藏家,涉獵廣泛的學者,同時還是作品最多、水平不高的詩人,平庸卻自負的書法家,偉大的旅行家,出色的射手和獵人。當然,在眾多面孔中,政治家是他的基本面目。

乾隆統(tǒng)治下的中國,縱向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人口最多、國力最盛的時期。橫向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將其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為過。

乾隆給中國帶來了長時期的和平與繁榮,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他在位期間,中國人口增長了一倍還多;他平定了西北,使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區(qū)大大擴展,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他的任內還出現(xiàn)了《紅樓夢》、《四庫全書》和“乾嘉學派”。乾隆盛世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永遠的高峰之一,一直為后人稱頌。

盛世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夢。有史以來,中國歷史達到的最高高度就是“盛世”。生逢盛世,是每一個中國人對時代的最大期望。

所謂盛世,就是內無嚴重的政治腐敗,外無迫在眉睫的敵國憂患,社會治安良好,老百姓普遍能吃飽飯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這樣大規(guī)模的盛世出現(xiàn)過三次,即漢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及清康雍乾盛世。除了這三大盛世,還有過幾個小規(guī)模的盛世或治世,如東漢光武中興、隋代的開皇之治、明代的仁宣之治。

然而,也就僅此而已了。雖然歷代中國人夢想盛世,但盛世的出現(xiàn)就是這樣屈指可數(shù),而且持續(xù)的時間也不長。有人統(tǒng)計過,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盛世和治世累計加在一起不過400年左右,剩下的都是充斥著災荒、動亂和腐敗的平世和衰世。

“盛世”這個詞是中國獨有的,漢文化圈以外的史書中找不出這兩個字。無怪乎中國歷史多災多難,細細掂量,“盛世”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無奈和不祥。“盛”和“衰”相對,沒有衰世作為背景,就沒有盛世的美麗和燦爛。中國的盛世,不過是漫長而黑暗的衰世中幾個光亮的孤島。

第一,中國歷史上的每個盛世,都有一個大規(guī)模的禍亂之世作為前奏。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xiàn)前20年,中國剛結束了歷史上首個大規(guī)模的秦末戰(zhàn)亂之世;而中國歷史上最為人艷羨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背景,一樣是空前慘烈的隋末大戰(zhàn)亂;不可避免的,清代盛世的背景也是持續(xù)數(shù)十年的大屠殺和大破壞。

明清易代之際,損失人口至少4000萬,其中直接死于清軍屠城的就高達700萬。據(jù)《揚州十日記》所載,僅揚州一地,焚尸“約計八十萬余”。一個更為極端的例子是四川的人口變化?!肚迨犯濉ね躜s傳》中記載,王騭在給康熙的上疏中說:“且四川禍變相踵,荒煙百里,臣當年運糧行間,滿目瘡痍。自蕩平以后,休養(yǎng)生息,然計通省戶口,仍不過一萬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縣之眾。”趙文林所著《中國人口史》認為真實的數(shù)字并沒有這樣極端,有大量逃亡隱匿人口沒有被王騭統(tǒng)計出來。他認為,1626年,四川人口為356萬,到了三十多年后的1661年,人口只剩下95萬。也就是說,損失了四分之三。

極衰之世的大破壞,正是盛世出現(xiàn)的必然條件。中國傳統(tǒng)王朝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壓力,而大戰(zhàn)亂則為新王朝解脫了人口壓力、提供了興起的寬闊舞臺。正是隋末戰(zhàn)爭導致的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田地大量拋荒,唐王朝才能實行均田制,給每個男丁發(fā)放一頃田地。戰(zhàn)亂導致的自然“土改”,同樣是漢初“招附流亡”、清初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在大動蕩過去之后,新王朝只要能保證幾十年內不發(fā)生大的政治動亂,并不需要多么高明的發(fā)展策略,只需無為而治,順勢而行,自然就會收獲一個豐盈的經濟自動恢復期。

因此,每一次盛世都是對前一階段大災難、大破壞的一種反彈、一種彌補。許多時候,新王

朝取得的統(tǒng)治成果其實并不那么輝煌,但卻在剛剛過去的禍亂痛苦的映襯下顯得分外耀眼。

第二,盛世的出現(xiàn),得益于衰世提供的經驗教訓。

前代統(tǒng)治者倒行逆施的嚴重后果,給看夠了人間悲劇的后代統(tǒng)治集團以極大警醒。三大盛世的君主都非常善于從前人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

漢王朝建立之后,整個政治高層都在思考強秦何以暴亡。陸賈受劉邦之命,總結秦及其他“古成敗之國”的經驗教訓,寫成了著名的《新語》一書。事實很清楚,秦王朝暴亡的主因是統(tǒng)治者興作過繁、勞民過度、重稅剝削、竭澤而漁。因此,漢初君臣明智地提出了“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文景之治說高明也高明,說簡單也簡單,一言以蔽之,凡是秦始皇贊同的漢文帝就要反對,凡是秦始皇反對的漢文帝就要支持。秦朝嚴刑峻法,繁苛殘暴,“赭衣塞路,囹固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而漢文帝改革刑法,輕刑慎罰,斷獄從輕,務在寬厚,一時民心大悅,秦始皇窮奢極欲,大修陵墓,天怒人怨,漢文帝全面糾正暴秦錯誤,為自己修治霸陵卻“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器。因其山,不起墳”,收獲了萬世的頌揚,迅速把漢代引領向了全盛之世。

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更要感謝隋煬帝這個“反面教員”。唐太宗“動靜必思隋氏,以為殷鑒”(《貞觀政要·論刑法》)。貞觀年間,大臣們上奏章諫議,動不動就引用隋煬帝的事例來警戒皇帝,唐太宗下達詔旨也經常拿隋煬帝說事兒。隋煬帝虐用民力,導致農民揭竿而起,直觀地告訴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隋煬帝雄心太熾,急功近利,但欲速則不達,唐太宗吸取教訓,治國循序漸進,對內講妥協(xié),對外講策略,處處留有余地;隋煬帝為人傲慢,予智予雄,唐太宗則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謙虛的皇帝,虛心納諫,擇善而從。隋煬帝這面鏡子,給了唐太宗太多的教益。

與此相似,清初的幾代帝王也無不以晚明弊政作為自己施政之鏡鑒。明代后期帝王以貪利聞名,處處與民爭利,對百姓剝削過甚,而清人人關之初,立即廢除明末“三餉”(遼餉、剿餉和練餉);從康熙到乾隆,皇帝們都恪守“永不加賦”的原則,怕重蹈晚明覆轍,因此清代賦稅為歷代最低,明代帝王以懶惰聞名,而清代皇帝則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一個帝王群體,個個未明而起,勤奮不懈,有明一代朋黨之禍最烈,政治腐敗最重,而從康熙到乾隆,三代帝王堅持不懈大力打擊朋黨,使清代成為中國歷史上朋黨之禍最輕的時代。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盛世,都是極衰之世付出高昂學費后考出的高分。

當然,付出了極衰之世的代價,并不見得肯定收獲盛世。事實上,盛世出現(xiàn)的條件遠比這個苛刻。在中國歷史上,并不是所有的災難都能由進步來補償,更多的時候,災難換來的只是更大的災難。

司馬炎篡位不久,攻滅吳國,結束三國混戰(zhàn)歷史,晉武帝也成為繼秦始皇、漢高祖、漢光武帝之后,第四個一統(tǒng)全國的帝王。在統(tǒng)一之初,他積極進取,順應民意,減免徭役,設立“常平倉”,一時“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余糧委畝,故于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隱隱然出現(xiàn)了“盛世”的征兆。如果他再加一把火,一個大規(guī)模的盛世就會水到渠成。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具備漢文帝和唐太宗那樣出眾的素質。晉武帝“見土地之廣,謂萬業(yè)而無虞;睹天下之安,謂千年而永治”,迅速陷入物質享受之中,“耽于游宴,寵愛后黨,親貴當權”(《晉書·武帝紀》)。在皇帝的表率下,西晉貴族文恬武嬉,大肆揮霍,興起了一股中國歷史上聞名的“比富風”。

武帝死后不久,西晉便陷入了混亂,先是賈氏亂政,后有八王之亂,接下來便是更廣為人知的五胡亂華,“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縣,翻成被發(fā)之鄉(xiāng)”,“綱紀大亂,海內版蕩”,釀成了分裂三百余年的混亂局面。

因此,盛世出現(xiàn)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遇到英明的帝王。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是因為具有素質超高的君主。盛世君主,一是要政治才能出眾,二是要自制力超群。深官之中,婦人之手,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才并不容易。除去唐太宗算是半個開國之君外,漢文帝、漢景帝以及康、雍、乾三帝,實在是中國帝王中的異數(shù)。

事實上,一代帝王的精明強干還不夠。盛世的出現(xiàn),都是幾代人接力努力達到的結果。中國盛世出現(xiàn)的規(guī)律是:一個英明強悍的開國帝王為新王朝確立規(guī)模、打下基礎。開國帝王去世后,往往會出現(xiàn)一個小小的磨合動蕩調整期,再由另一個精明強干的子孫打開發(fā)展的瓶頸,將王朝推上盛世。如漢代劉邦開國,確立了“清靜無為”的治國思路,但也留下了諸侯分裂的政治隱患,劉邦去世后出現(xiàn)了呂后專權、惠帝時期的動蕩。文帝、景帝一方面將“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發(fā)揚光大,另一方面又成功地解決了同姓王侯的分裂勢力,使?jié)h代政治體制達到成熟,從而催生出武帝時代的極盛;唐代的盛世也經過高祖、太宗開基立業(yè),奠定基礎,再有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的短期動蕩調整,直到玄宗時達到高峰;清代的盛世,也與多爾袞和順治打下的基礎分不開,康熙繼位之后解決了權臣和三藩這兩個大清發(fā)展的瓶頸,大清才走上全盛之路。

出現(xiàn)一個英明的帝王,在中國歷史上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而連續(xù)幾代帝王都能雄才大略,那就更是如彩票中獎一樣難得,因此,中國歷史上盛世如此之少也就不難解釋了。

盛世難以出現(xiàn),更難以保持。盛世的前奏是衰世,而盛世的結局也是衰世。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而且,盛世的傾頹,往往在極短時間內定局。

漢武帝前期的統(tǒng)治是漢代統(tǒng)治達到的最高峰。然而武帝在極盛之后,由于鞭撲天下過甚,很快就導致了衰敗。晚年更是天下大亂,起義遍及關東地區(qū),大者數(shù)千人,小者數(shù)百人,起義烈火幾乎葬送了大漢王朝。

唐玄宗開元、天寶之際號稱全盛,繁榮景象史所未見,但安史之亂的狂飆瞬間便吹散了曠代繁華。唐天寶十一年(752年),唐代人口達到頂峰,達5200萬,但安史之亂后的乾元三年(760年)卻一下子降到了1700萬。天寶年間最繁華的地區(qū),從宜陽到武牢500里中,在籍人口居然只剩下1000戶人家,“居無尺椽,人無煙爨,蕭條凄慘,獸游鬼哭”,王朝衰敗之迅速可以想見。

康乾盛世是何等輝煌,但乾隆死前三年就爆發(fā)了白蓮教大起義,清朝自此陷入了風雨飄搖、落后挨打的窘境,再也沒能恢復昔日之榮光。

從盛到衰,如此迅速,其原因是這些盛世的出現(xiàn)依賴的是人治,是個人素質,而非制度創(chuàng)新。中國歷史上的幾大盛世,只在史書上留下了統(tǒng)治者手腕的精明,人格的強大,卻沒有留下太多制度性的成就。

中國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正如雍正所說:“從來有治人無治法,文武之政布在方案,其人存則其政舉,朕有治人即有治法?!睅浊觊g,中國專制制度的框架和運轉規(guī)則沒有根本的突破和進

步。統(tǒng)治績效如何,更多地依賴于統(tǒng)治者個人的精神振作與否。中國專制政體如同一駕歷代相沿的馬車,如果馭手全神貫注,不斷鞭打約束,馬車則會走得又穩(wěn)又快,如果馭手提不起精神,動不動就打盹兒,馬車就會有傾覆之災。沒有內外條件的嚴厲制約,個人的英明與自制無法抵制環(huán)境的縱容與腐蝕。由勝而驕,由勞而逸,是人性不變的規(guī)律。盛世君主往往是集英明與昏聵于一身,理智與膨脹合為一體。他們通常既是輝煌成績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禍首。

雖然整個框架沒有突破,但盛世君主都或多或少地推進過專制制度的創(chuàng)新和微調,如漢武帝的獨尊儒術、隋煬帝和唐太宗創(chuàng)立和完善的科舉制、康熙制定的永不加賦、雍正創(chuàng)立的養(yǎng)廉銀。盛世的出現(xiàn)與他們勇于調整統(tǒng)治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密切相關,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績之后,需要在制度上有更大的突破時,這些盛世之君就固步自封、難以為繼了。

漢武帝即位前期“多欲”、“強為”,積極進取,大力更張,取得了對外作戰(zhàn)的輝煌成果,經濟的發(fā)展也使人口由漢初的1000萬迅速上升到了近5000萬。巨大的人口帶來了諸多問題,其中最要命的就是流民問題。元狩四年,山東水災,凡有流民70余萬口;元鼎六年,山東河災,令饑民流亡江淮間就食;元封四年,關東流民200萬口,無名數(shù)者40萬。人數(shù)巨大的流民正反映了漢武帝經濟政策的局限性。然而,面對洶涌的流民潮,漢武帝也拿不出好辦法,只好窮兵黷武,企圖以此來轉移國內問題。黃仁宇說:“全面動員,經常活動,也可以算作一種出路。有人就說他(漢武帝)‘鷹擊為治,他自己也曾對衛(wèi)青說,‘一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等如今人所謂‘將問題外界化。”

貞觀之治的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有大量的荒地使政府可以授田。然而,開元年間,政府已經無地可以授給百姓了。公元754年,也就是安祿山反叛的前一年,唐代戶口數(shù)已經比貞觀年間翻了3倍,達96O萬戶。兼并盛行,人民遷移,版籍混亂,唐玄宗拿不出新的制度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終至以安史之亂使中國人口再度減半這個辦法來進行解決。

乾隆盛世的崩坍,根本原因也是人口壓力的無法承受。雖然清政權比起前代來,自我約束已經大大加強,但是爆增的人口還是引起了層出不窮的動亂。乾隆、嘉慶兩代皇帝對此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帝國滑落。拋開統(tǒng)治者個人性格的因素,中國盛世無法持續(xù)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調整跟不上形勢的變化。

西方歷史上沒有“盛世”這個詞,并不是說其他國家歷史上沒有過輝煌的時代。在西方歷史上,它們往往被稱為“黃金時代”。與中國的盛世比起來,西方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則沒有這么短命,如大英帝國的“伊麗莎白時期”。

伊麗莎白統(tǒng)治英國45年,她登基時英國還是一個貧窮衰弱的二流小國,她逝世時,英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海軍大國。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她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她的統(tǒng)治期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

與中國的盛世不同的是,“黃金時代”之后,英國并沒有衰敗?!包S金時代”成了英國長久上升的起點,在那之后,英國國勢蒸蒸日上,在隨后的幾百年間一直領先于世界。原因在于英國的崛起之路,每一步都伴隨著制度的創(chuàng)新:

1215年的《大憲章》把王權置于封建習慣法的約束之下,第一次明確國王也必須服從法律。

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將實際權力轉移到議會手中,逐步形成了君主立憲政體。君主立憲制的出現(xiàn)標志著英國的統(tǒng)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接著,英國政治家將內閣逐漸獨立出來,形成責任內閣制。

1714年喬治一世即位后,內閣被議會多數(shù)黨控制。輝格黨和托利黨依據(jù)議會席位多少的變化而輪流組閣,首相和內閣必須從多數(shù)黨選出,兩黨制逐漸形成。

伴隨著制度的不斷演進,英國也逐漸獲得了越來越強大的力量。雖然英國社會始終存在種種無法根本克服的矛盾,但是這種獨特的政治進步方式使得每一次矛盾沖突都能夠得到及時的化解,不至于讓整個國家陷入混亂和衰退。

平心而論,乾隆盛世的成就是極為有限的。事實上,乾隆盛世不過是中國歷史上“人治”的極峰。乾隆利用了傳統(tǒng)人治明君的所有技術資源,并把它們發(fā)揮到了極致,但卻沒有提出任何有突破性的統(tǒng)治思路。乾隆盛世也不過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大總結,本身并沒有任何新意。況且,乾隆盛世是中國歷史上幾大盛世中最為饑餓、貧困的一個。然而,乾隆所處的世界環(huán)境與以前大不相同,中國已經處于幾千年來未有的大變局之中,這使乾隆盛世如同燭火遇到太陽,其成就更加可疑。

乾隆時代,世界已經進入了全球化進程。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使人類社會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從16世紀起,西方國家以葡萄牙為先鋒跨越重重大洋終于來到久已神往的東方海面。它們在東南亞及中國大陸東南海域的島嶼建立貿易據(jù)點,展開了激烈的貿易霸權爭奪。全球化進程從此開始,任何國家閉關自守,都已經不可能。然而,乾隆對此全然無覺,雖然傳教士們已經告訴他地球是圓的,并且圍繞著太陽轉。

在西方國家開始把統(tǒng)治者關進籠子的同時,乾隆卻把百姓關進了籠子。乾隆在給了人民生存權的同時,也更加有力地剝奪了人民的其他權利,因此在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的同時,乾隆給中華民族留下的創(chuàng)傷也是罕有能比的。他利用專制權力,對社會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嚴密控制,使所有人都不敢亂說亂動,消滅了任何不穩(wěn)定的萌芽。

乾隆全方位登峰造極的專制統(tǒng)治,給中華民族整體性格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他的一系列強悍的專制措施,加深了中國人性格中的奴性和被動性,強化了同時也僵化了專制體制的堅不可摧,為中國后來的發(fā)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通過回顧,我們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盛世”這個詞在今天的語境下,已經不合時宜。

第一,從歷史上看,“盛世”兩個字叫得最響的時代,往往是問題最重的時代。

中國歷史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若一個王朝埋頭開拓進取,人們并不會經常提及“盛世”。相反,在一些有問題的時代,人們卻常常高唱盛世的調子。

因為“盛世”是傳統(tǒng)王朝統(tǒng)治合法性的有力證明。歷經暴力奪權后,一個政權就需要以“養(yǎng)民”、“牧民”的成績來支持自己的合法性,而盛世的出現(xiàn),當然是統(tǒng)治成績的最佳證明。

一個蒸蒸日上,富于自信的政權并不需要通過自我宣傳來為自己壯膽。漢代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之時就從來沒有帝王和大臣自夸為盛世。身處盛世的帝王和大臣們所致力于的不是為自己歌功頌德,而是盡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相反,那些底氣不足的統(tǒng)治者卻常把“盛世”掛在嘴邊。

宋高宗因動亂而幸得大寶,偷安一隅,大敵在側卻窮奢極欲,無心進取。他信任秦檜,以國政委之,以致天下貪賄成風,冤獄不絕。這種治

績,無論如何也與盛世沾不上邊。然而,急于證明自己統(tǒng)治合法性的高宗卻常常自詡為“中興”和“盛世”。在皇帝的鼓勵下,大臣們稱頌盛世之聲鋪天蓋地、應接不暇。他們說皇帝“于皇睿明,運符中興,綿于肅清,乾夷坤寧”,“大功巍巍,超冠古昔”,“皇帝躬行,過于堯禹”;他們夸秦檜“心潛于圣,有孟軻命世之才;道致其君,負伊尹覺民之任”,“大節(jié)孤忠,奇謀遠識”,“圣賢一出五百歲,開辟以來能幾人”。

中國歷史上另一個“盛世”聲音叫得最響的時代是清代。眾所周知,清代統(tǒng)治者是最喜歡自我表揚的,這與他們以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內心一直缺乏安全感有關。因此,有清一代的詔書中,連篇累牘的內容是宣傳大清政權的深仁厚澤,如此清代帝王最喜歡提“盛世”二字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在整個清代盛世之中,盛世叫得最響的又是兩個特殊階段:一個是身背篡位惡名的雍正時期,另一個是乾隆晚期,也就是盛世已經漸行漸遠之際??登⑹狼捌?,人們并不常提起“盛世”這個詞。康熙平定三藩后,群臣請上尊號,康熙明智地拒絕了,他說:“賊雖已平,瘡痍未復,君臣宜加修省,恤兵養(yǎng)民,布宜德化,務以廉潔為本,共致太平。若遂以為功德,崇上尊稱,濫邀恩賞,實可恥也!”正是這種難得的清醒,促使了以后一系列正確政策的出臺。

第二,“盛世”論容易讓人喪失警惕。

“盛世”是“頂峰”、“頂點”之意。在傳統(tǒng)政治中,一個社會如果達到了“盛世”階段,就意味著眼前無路,只有持盈保泰一法,盡量推遲那不可避免的衰敗的來臨。在到達盛世階段后,統(tǒng)治階層都不可避免地由奮發(fā)有為而轉向享受升平,陶醉于眼前的繁榮,逐漸喪失憂患意識,忽視那些潛在的問題。盛世出現(xiàn)后,往往會出現(xiàn)制度僵化和制度衰敗,各種問題逐漸滋生,從而導致下一個衰世的來臨。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盛世”是循環(huán)論的產物。

“天道極即反,盈則損,物盛則衰,日中而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迸c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國家多元交錯發(fā)展不同,中國歷史是一個封閉的自我線性循環(huán)體,其線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一治一亂、一盛一衰。《易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無陂不平,無往不復”。就是說,凡事發(fā)展到頂點后,無不向反方向運動。這確實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運轉規(guī)律?!睹献印る墓隆分姓f:“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左傳》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三國演義》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老百姓則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边@無一不證明著中國人治循環(huán)規(guī)律的牢不可破。

然而,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身處“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已經從自身的一治一亂循環(huán)轉向與世界大潮合流。跳出中國文明的視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并不是非要盛極而衰,百十年就要重新洗一次牌??梢詳?shù)百年保持上升趨勢,才是中國人應該羨慕的文明成就。

全球化使中國人有機會吸收和借鑒其他政治文明的成果。世界各國的政治模式如今已經展示在同一個舞臺上,使我們有了比較與鑒別的機會。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是市場法則、契約思想、普世價值的全球化過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必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改造和革新。一個國家的政治系統(tǒng)試圖以固步自封來達到穩(wěn)定已不可能。雖然中國自我運轉的規(guī)律仍然起深層次的作用,但無論是誰,都已經不希望中國再次回到盛極而衰的舊有軌道。步入世界大潮,走上上升式的發(fā)展軌道才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期盼。在這個背景下,不斷與過去對比,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政權的合法性來源已經不是暴力背景,也不僅僅是發(fā)展經濟的成績,更主要的是為社會的大多數(shù)提供基本社會公平和正義。因此,不盛世與否,已經不那么重要,只有具有提高保證基本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能力,才能保證自己的合法性。

大英帝國在二戰(zhàn)后榮光不再,但是英國政體并沒有因此而產生合法性危機,因為制度安排已經把統(tǒng)治秩序跟它的績效脫鉤。一個人可能不支持統(tǒng)治者,但是他可能會擁護這個體制,一個人可能不喜歡這個體制,但他可能會擁護這個共同體。從2004年起,想成為英國公民的人必須做如下宣誓:“我將忠誠于大英帝國,尊重它的權利和自由。我將支持它的民主價值觀。我將切實遵守它的法律,履行作為一個英國公民應盡的職責和義務?!蓖ㄟ^民主制度獲得的合法性,才是最穩(wěn)固的合法性,正如梁啟超所說:“古之天下,所以一治一亂如循環(huán)者,何也?英雄也。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即世界借英雄而始成立之說也。故必到人民不倚賴英雄之境界,然后為真文明,然后以之立國而國可立,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可平?!?/p>

編輯/蔡元元

猜你喜歡
盛世乾隆歷史
盛世鐘聲
這樣的乾隆你想不到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教學課件
盛世之美
紀曉嵐戲乾隆
乾?。寒斪钆|c評師都是被逼的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永城市| 晋江市| 龙川县| 册亨县| 梅河口市| 巴里| 班戈县| 潜山县| 平果县| 台湾省| 衡水市| 崇阳县| 墨竹工卡县| 雷州市| 南召县| 乳山市| 三台县| 赤水市| 邵东县| 湘潭市| 新密市| 河北区| 内江市| 阜南县| 西青区| 马关县| 分宜县| 民丰县| 得荣县| 寿阳县| 长武县| 开化县| 伊宁县| 榆社县| 盘山县| 连江县| 大荔县| 长治市| 应用必备| 阿瓦提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