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寧
[摘要]《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自上演以來,一直深受觀眾喜愛,并且獲得了一系列大獎。這不僅在于影片能把思想性和娛樂性熔于一爐,更得益于導(dǎo)演獨特的敘事藝術(shù)——三維空間的立體敘事。它不僅打破了線性的時間敘事(平面敘事),擴展了影片的敘事空間,使影片具有立體感,同時也拓寬了影片的意蘊空間,從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豐富、深刻而又充滿趣味的美麗神話。
[關(guān)鍵詞]空間敘事;互文性;斷裂;解構(gòu)
影片講述的是生長在印度孟買貧民窟里的一個名叫馬力克的小男孩。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和執(zhí)著的追求,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劫難之后,終于贏得2000萬盧布,成為了富翁,并且獲得了屬于自己的愛情的故事。這個故事雖然具有一定的傳奇色彩,但并不復(fù)雜,也不新穎,甚至可以說有點老套。但自從影片上演以來,卻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并且以其出色的表現(xiàn)一舉獲得了81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導(dǎo)演、剪輯、攝影、歌曲、配樂、音響、改編劇本等8項大獎,同時還先后獲得了各項國際和國內(nèi)大獎。導(dǎo)演不僅通過影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美麗的神話。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電影史上的一個神話!這一神話的創(chuàng)造,無疑是得益于影片獨特的敘事藝術(shù)——三維空間的立體敘事。這一獨特的敘事藝術(shù)在影片中具體表現(xiàn)為:三維空間敘事造成影片故事的斷裂性、互文性和解構(gòu)性。
影片如果按照故事發(fā)展的時間順序來敘述,整個故事應(yīng)該是:馬力克從孟買逃出以后,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為了尋找拉提卡,在—次偶然的機會里他參加了《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電視競猜節(jié)目,正當他一路過關(guān)即將要獲得2000萬盧布時,卻突然被控告作弊,并因此而被警察逮捕和接受審訊,等警察弄清事情真相以后送他去參加了電視節(jié)目的最后一輪競猜。最終他贏得了勝利,也獲得了屬于自己的愛情。如果這樣敘述,影片必然會變得單調(diào)、乏味、冗長,甚至俗套,毫無新意可言。
為了避免線性時間敘事的平淡、呆板和冗長,導(dǎo)演把整個故事分割為三個小故事——馬力克的逃亡和尋找拉提卡、參加《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電視競猜節(jié)目、被警察審訊。每個故事都擁有自己的敘事空間,并且彼此獨立,從而形成一個三維空間的立體敘事。這種三維空間的立體敘事,使整個故事不再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展開,而以空間的轉(zhuǎn)換來敘述,故事情節(jié)因此而被打亂,給人以一種斷裂感。如影片一開始就在三個故事空間之間頻繁地來回轉(zhuǎn)換:逃亡時的緊張、窒息;審訊時的沉悶、昏暗;競猜時的明亮、熱烈,不同空間的故事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三峰”鼎力的空間敘事,不僅使影片的故事發(fā)生斷裂,制造出強烈的懸念,也使影片敘事具有立體感、富有藝術(shù)張力。同時,這種空間敘事大大加快了影片的敘事節(jié)奏,營造了緊張、熱烈的氣氛,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增添了故事的觀賞性。由于電影敘事在三個不同的故事空間里頻繁跳轉(zhuǎn),這樣就把三個小故事分割成一個個小的片段,每一個小的片段在故事上也發(fā)生斷裂。如馬力克的逃亡經(jīng)歷就被分割為被警察追打、找明星簽名、母親在沖突中死亡、從“收容所”里逃出等一系列小的片段,并沒有按照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展開敘事。所有這一切,使整個影片的敘事變得豐富、多維而具有彈性,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也深化了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
同時,空間敘事所造成的斷裂性還體現(xiàn)在影片聲音的突然中斷。電影是一種視聽藝術(shù)。除了圖像、文字之外,聲音也是影片敘事的一個重要手段。麥茨所描述的電影符號的五個媒介途徑中,聲音就占了三個:對話(人聲)、音響、音樂。畫面聲音根據(jù)場景又分為畫內(nèi)音和畫外音。本片在描述貧民窟生活時,急促而又凝重的畫外音,給人以緊張、沉悶的感覺;在描述馬力克與拉提卡相遇時,低緩而又哀婉的音樂,給人以無盡的悲傷和凄涼。這些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深化了影片的主題。畫外音的突然中斷在影片中主要有兩處:一是出現(xiàn)在馬力克母親被打死時的一瞬間;一是出現(xiàn)在拉提卡被拋下的那一刻。畫外音和音樂的突然斷裂,給人以極度恐怖和悲痛的感覺。馬力克之所以在經(jīng)歷了這樣生離死別的致命打擊后還能夠頑強地活下來,是因為他心中有愛!這種由空間敘事所導(dǎo)致的故事的斷裂性,就像人物所遭受命運的打擊一樣,把人物刻畫得真實、豐滿而有力。
另外,由空間敘事所導(dǎo)致的故事的斷裂性,似乎又在暗示著窮人與富人之間的不可逾越,以及印度社會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帶來的混亂和斷裂,而這恰恰又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性的。所有經(jīng)歷過、或正在經(jīng)歷以及將要經(jīng)歷現(xiàn)代化過程的國家都得體驗這種斷裂所帶來的“陣痛”。這里表達了導(dǎo)演對這一世界性問題和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
三維空間的立體敘事雖然造成故事的斷裂性,但并沒有因此使每一個故事或片段之間失去聯(lián)系,從而顯得松散、零碎。甚至脫節(jié);相反。它們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且彼此之間相互闡釋一互文性。每一個故事或片段都是另一個故事或片段的注腳。影片敘事在三個故事空間之間不停地來回跳動、穿插,看似隨意,實際上卻是導(dǎo)演的匠心獨運。馬力克成長故事中的每一個片段,既是對警察訊問的回答,也是對競猜提問的回答,更是對他之所以能回答正確的最好詮釋。
影片敘事是通過馬力克的回憶來回答這些問題的,但每一次回憶對于馬力克來說,都是一次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因此,我們看不到馬力克在回答問題之前應(yīng)有的緊張和答對問題之后所應(yīng)有的狂喜,我們看到的只是馬力克那張凝重、堅定,甚至痛苦麻木的臉。因為對于他來說,能否答對或成為百萬富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饋贈給他的苦難以及他對美好愛情和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馬力克參加競猜活動的意義,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這一活動本身,因為他不是為了金錢來參加這一活動的,更不是憑借自己擁有的知識答對這些問題的,而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來詮釋每一個問題。他用生命向世人宣告:貧民窟里的孩子是怎樣長大的,又是怎樣獲得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人生真諦的,更重要的是,即便這樣,他們?nèi)匀槐4嬷约盒闹械哪欠菝篮?。保持對愛情和生命的熱?這無疑是對每一位對貧民窟長大的“倒茶生”能答對這些問題產(chǎn)生懷疑的人的有力駁斥!因此,當主持人問他一個宗教問題時,馬力克毫不猶豫地說出答案,并堅信它是正確的。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不是因為這個,他的母親就不會死?!绷砣缇鞂λ鞅椎膽岩珊蛯徲崳仁浅鲇谑浪椎钠?,也是來自競猜這一故事的注解——馬力克對國徽的象征意義(這個連五歲小孩都知道的問題)竟然答不上來,而對他的信任和敬佩卻是來自其成長故事的注解。整個影片的敘事是通過問答來完成的,但每一次的問和答,卻是通過影片鏡頭在三個不同故事空間之間的來回穿插來實現(xiàn)的,一個片段跳到另一個片段,它們彼此互為文本、相互闡釋。
三個不同空間故事的互文性還體現(xiàn)在人物的刻畫和主題的表達上。馬力克那挺直的鼻梁、瘦削的下巴和堅定的目光,讓我們感受到其性格中的那份堅毅、執(zhí)著和美好,有著不可戰(zhàn)勝的、撼人心魄的力量。這一點在三個故事里
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它們彼此闡釋、相互輝映。如影片在刻畫其性格中執(zhí)著的一面時,在其成長的故事里表現(xiàn)為:為了得到明星的簽名不惜從糞坑里跳出去,從不放棄尋找拉提卡;在參加電視競猜的故事里表現(xiàn)為:挑戰(zhàn)一個又一個問題,永不放棄;在接受審訊的故事里表現(xiàn)為:任憑嚴刑拷打也不承認自己作弊。在刻畫其性格中美好的一面時,在其成長故事里表現(xiàn)為:對明星的向往、與拉提卡跳舞時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等;而在其他兩個故事里則表現(xiàn)為:真實地面對一切,從不說謊。影片在揭示上層社會的殘忍和虛偽時也是如此。如在其成長故事里有警察對小孩的追打、流氓為賺錢而對小孩的摧殘、因偷吃東西被摔下火車等,電視競猜故事里主持人的虛偽和無恥,接受審訊故事里警察的冷酷和暴戾。影片就是通過不同故事和片段之間的相互闡釋。從而有力地彰顯了人物的性格和影片的主題。
非常有趣的是,影片中不同空間的故事之間一方面是相互闡釋、互為文本,但另一方面又是互相“拆臺”、彼此解構(gòu),使整個影片既具有深刻的意蘊又充滿詼諧的趣味,從而達到熔思想性和娛樂性于一爐。
首先,從影片敘事來看,導(dǎo)演以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來暗示整個故事的傳奇性,以此來告訴觀眾這個故事的虛構(gòu)性;但影片所反映的印度的社會現(xiàn)實卻又是真實的。這就構(gòu)成了真實對虛構(gòu)的解構(gòu)。影片在真實與虛構(gòu)之間,通過空間敘事的頻繁轉(zhuǎn)換,巧妙地把深厚的意蘊和強烈的趣味融于一體,增強了故事的思想性和娛樂性。
其次,這種解構(gòu)性還體現(xiàn)在馬力克參加電視競猜這件事情上。對于一般人而言,參加《誰想成為百萬富翁》這一電視競猜節(jié)目就是為了碰碰運氣,看是否能獲得那2000萬盧布,讓夢想變成現(xiàn)實。因此,他們往往會患得患失,或喜或悲。他們也許會在獲得1000萬盧布或者更少一些錢時中途退出,也許會因為承受不了這種壓力和興奮而崩潰,但馬力克卻并非如此。因為他是為了愛來參加這個節(jié)目的,不是為了金錢。所以。他并沒有患得患失、或喜或悲,而是沉著、堅定、始終如一,更不會中途退場——直到他所愛的人出現(xiàn)。最終他贏得了勝利,但不是金錢,而是愛情。這是愛情對金錢的解構(gòu)!同時,在別人(想讓其成為現(xiàn)實)看來是夢想的事情,在馬力克(并沒想到成為現(xiàn)實)身上卻變成了現(xiàn)實。這是現(xiàn)實對夢想的解構(gòu)。另外,馬力克對這些問題的正確回答,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育的解構(gòu)。他并沒有接受過什么教育,但卻能答對了所有的問題。影片以此來告訴我們:活生生的、甚至血淋淋的生活給予我們的教育要遠遠超出空洞的、蒼白的學校教育,生命的體驗比知識的積累更加重要,也更為有力。
最后。影片還運用了大量的空間敘事來達到美好對丑惡的解構(gòu)。如馬力克的真實、美好,以及他對美好的向往、執(zhí)著。徹底解構(gòu)了警察的暴戾、主持人的虛偽、流氓的兇殘……而他的哥哥舍利姆在他真實、執(zhí)著、美好的面前徹底崩潰。同時,作為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影片,卻并沒有英雄,有的只是一個從貧民窟里長大的孩子。這又是對英雄的解構(gòu)。所有這些具有后現(xiàn)代色彩的解構(gòu),為影片增添了亮色,讓人們看到美好的未來和希望。從而有力地深化了影片的主題。同時。這種具有解構(gòu)意味的傳奇色彩,使影片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人們在心靈震撼之余能夠開懷大笑。這就是藝術(shù)的妙處,正如賀拉斯所說的“甜美而有用”。
看完這部影片,不禁讓人想起一年前放映的影片《通天塔》。它們在敘事上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通天塔》敘述的三個小故事涉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空間跨度大、頭緒繁多,因而,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略顯散漫、畫面的切換也稍顯突兀;而本片中三個小故事發(fā)生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qū)??臻g跨度不大、事件簡單,因而,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緊湊、茴面的轉(zhuǎn)換也比較自然。同時,由于具體敘事手法的不一樣,兩部影片雖然同樣蘊涵著深刻的主題,但在風格和色調(diào)上差異很大。《通天塔》的色調(diào)灰暗、沉悶,讓人覺得壓抑和震撼,而本片則明亮了許多,在讓人覺得壓抑和震撼之余,看到了美好和希望,也體會到其中的趣味和快樂。這種熔思想性、藝術(shù)性和娛樂性于一爐的影片應(yīng)該是世界電影發(fā)展的一個方向,值得我國電影界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