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 臺北故宮博物院為謀成長發(fā)展計,擬定院藏品征集辦法,除編列經(jīng)費購買流失海外的文物外,更增列接受外界捐贈與寄存兩種方法,呼吁社會人士共襄盛舉。實踐表明,40年來這些做法頗有成效。臺灣地區(qū)的經(jīng)驗表明,直接購買、接受外界捐贈與寄存是面對流失在外的中華瑰寶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之一。
關(guān) 鍵 詞 捐贈 流失文物 文物追討 臺北故宮博物院 經(jīng)驗
作者 王景鴻,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華夏藝術(shù)文化遺產(chǎn)種類繁多,品類豐富,獨步全球。但由于歷史原因,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戰(zhàn)亂再加上盜墓外賣圖利等劣行,致使中國成為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調(diào)查統(tǒng)計,目前在藏有中國文物的4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多座博物館中,保存的中國文物就有1,670,000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文物更是難以計數(shù)。這些珍貴的文物大多是1949年以前因戰(zhàn)爭掠奪而流失海外的,至于因盜墓猖獗而走私出境的出土文物更是不可勝數(shù)。本文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例,講述臺灣在處理流散在海外的中華瑰寶方面的一些經(jīng)驗。
1965年,復(fù)館后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除賡續(xù)博物館傳統(tǒng)的保存、維護、典藏、研究、展覽、出版等日常工作外,更擴大服務(wù)社會的功能,推廣社會教育的工作。臺北故宮博物院為謀長遠發(fā)展計,擬定藏品征集辦法,明訂除編列經(jīng)費購買外,更增列接受外界捐贈與寄存兩種方法,呼吁社會人士共襄盛舉,40年來頗有成效。實踐表明,直接購買、接受外界捐贈與寄存是面對流失在外的中華瑰寶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以中華文物為主,藏品多屬精華,堪稱中華文化之寶庫。復(fù)館后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指派研究人員收集世界各地著名藝術(shù)博物館藏品數(shù)據(jù)與圖片整理編輯,于1985至1987年間陸續(xù)出版《海外遺珍》,計有繪畫三冊、銅器兩冊、陶器三冊、玉器兩冊、佛像兩冊、漆器與書法各壹冊。欲了解我國歷代藝術(shù)品流失國外之大要者,可按圖索驥。
自1967年起至2008年8月止,臺北故宮博物院增添器物、書畫、圖書文獻等文物,合計46,728件冊。其中其它機關(guān)移交1651件,受贈32,326件冊,收購12,751件冊。[1]
這些征集來的藏品,其中不乏珍品名跡,如春秋子犯編鐘、北魏以下歷代金銅佛像、唐春雷古琴、唐玄宗禪地祇玉冊、北宋陳搏書聯(lián)、北宋蘇軾書黃州寒食詩卷、南宋朱熹書易系辭卷、清恭王府紫檀木家具、近代張大千書蘆山圖卷等。不論是收購或接受捐贈,有幸得到,皆屬難能可貴的機緣,應(yīng)該好好地珍惜。至于大量的史前玉器、陶器、商周銅器,以及清嘉慶至近代的名家書畫作品,更能補充臺北故宮博物院原有收藏的欠缺,不僅豐富了館藏,也造福了觀眾。
臺北故宮博物院接受外界捐贈之事,肇始于日本梅原末治先生。1967年,他捐贈臺北故宮博物院古石璧、漢金銀錯、鳳紋鐵鏡等古物三件后,又于1968、1970年捐贈其他文物,可謂深具倡導(dǎo)表率之功。1971年后社會風氣漸開,學(xué)者藏家、名彥賢達,捐贈文物者日見踴躍。尤足述者,一為馬鴻逵先生。馬先生過世后,其夫人劉慕俠女士遵其遺囑,捐出家藏《唐玄宗禪地祇玉冊》、《宋真宗禪地祇玉冊》,交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永久典藏。此二冊均屬極具歷史意義的無價之寶,是馬鴻逵先生當年在泰山山腳構(gòu)筑軍事工程時挖掘出土的。劉慕俠女士遵其遺囑,毫不藏私或圖利,將這種國寶級的文物捐獻出來,使國寶不致流落海外,這種精神令人感動和佩服。這兩件文物首次公開展覽時,參觀者絡(luò)繹于途,當筆者親眼目睹這兩件富有歷史意義、第一手的史料時,感動得無以復(fù)加,朦朧間就好似遙見唐玄宗、宋真宗兩位皇帝,隔了數(shù)百年,相繼在泰山下,對大地行禪地之禮,祈求國泰民安。虔誠的祝禱,隨著香煙裊裊上升,上達天庭,那種真情令人動容。這種不世出的寶物,一生中能親眼見到一次,真是萬幸。
二為徐庭瑤先生。他捐贈家藏舊籍227種,計2407冊,首開捐贈圖書的風氣。另外,臺北故宮博物院得到浙東藏書家沈仲濤先生捐贈的研易樓藏書。1980年,沈仲濤先生捐贈家居研易樓珍藏善本古籍99種,共1169冊。其中宋版書就有37種,特別以廣東刻本《集注杜詩》極為罕見,南宋建安余仁仲萬卷堂刻的《春秋三傳》、錦溪張監(jiān)稅宅刊《昌黎先生集》等皆十分珍貴。此外尚有一些元、明版本,皆費其畢生的心血,價值不啻連城,慷慨精神,令人佩服。
沈仲濤先生是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愛書成癖,精于版本目錄學(xué),搜書極廣,且不惜成本。1937年前后,日軍揮兵南下,社會動亂,江南珍藏的善本急速流散。沈先生如獲至寶,拼命搜購,后來將藏書分兩批運到臺灣。一批隨身坐船,平安抵臺;另一批交由太平輪托運,卻不幸船沉大海。沈先生年老病重時,還四處奔波為這批珍貴圖書尋找妥善的安置之處,子女們亦費心四處尋覓。他在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設(shè)備后,發(fā)現(xiàn)臺北故宮博物院不僅擁有恒溫恒濕的書庫、殺菌除蟲的熏蒸設(shè)備,還擁有古書修裱的技術(shù)、制訂有善本圖書及檔案的提閱制度,欣然決定將這些文物捐贈給臺北故宮博物院。當一切安排妥當,完成捐贈儀式后,沈仲濤先生竟像神話故事般地含笑仙去了。
特別要提出的是,此批捐贈圖書中包括《晦庵先生文集》。該文集包括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系宋淳熙間福建刊本,屬于國寶級的宋版書,極為珍貴,院方已于1982年影印出版。此外還有《新編諸儒批點古今文章正印》,包括前集十八卷、后集十八卷、別集二十卷,系宋咸淳間刊本,屬于重要文物,本院亦制有微片提供學(xué)者參考。還包括明初刊黑口本《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已于2006年完成全文數(shù)字化,提供學(xué)者參考。上述三種善本書以及購買入藏的宋刊本《童溪王先生易傳》(存二卷:卷二十三、二十四)、宋淳佑九年刊本《后村居士集》(存一卷:卷三十二)、明嘉靖甲申三年姑蘇徐焴刊本《唐文粹》(存二十一卷)等共計六種善本,皆屬原清宮天祿琳瑯藏書,陸續(xù)經(jīng)由捐贈或購買的方式重回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外,旅日華僑彭楷棟先生捐贈金銅佛造像406件。彭楷棟先生從1950年代開始收藏佛教藝術(shù)品,其中金銅佛造像涵蓋中、印、日、韓、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他晚年思鄉(xiāng)心切,先后將收藏的金銅佛造像借展、部分售予臺北故宮博物院。2004年,他大手筆捐贈臺北故宮博物院銅鎏金造像358件。當時臺北故宮博物院特設(shè)“楷棟堂”典藏。彭先生2006年底辭世,立下遺囑,決定將生前最珍愛的48件金銅佛造像捐贈給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于2008年12月31日起舉辦“彭楷棟先生遺贈文物特展”,分享他的遺愛,以為紀念。
二
以上是對歷年來臺北故宮博物院接受的外界捐贈文物的舉要說明。筆者再舉幾件購買文物的例子如下。
書畫藝術(shù)是我國珍藏的文化遺產(chǎn)。隨著世事變遷、朝代更迭,轉(zhuǎn)徏無常、迭經(jīng)浩劫,到中國最后一任王朝——清朝,則將前代書畫名跡羅致殆盡,實現(xiàn)了中國古代書畫珍品的大集中。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書畫,雖非清室舊藏的全部,但質(zhì)量之富,稱冠全球,其中宋人書跡,即為一例。清室故宮的書畫名跡有不少散佚宮外,輾轉(zhuǎn)為日本、歐美各國公私收藏,永無歸期,實為國人不可彌補的損失。但是蘇東坡《寒食帖》,在流出國外后,重回國人的懷抱,不能不算幸運。
《寒食帖》被公認為東坡傳世行書第一名作,是東坡興到而書的神來之筆。后來,黃庭堅觀后提筆寫下跋語,與原帖合稱“雙璧”。北宋四大家中有蘇黃兩家手澤在此,雙美并呈,先后輝映。寒食帖歷經(jīng)元明內(nèi)府遞藏,清乾隆十年(1745)左右又進入內(nèi)府收藏,十三年乾隆御書跋于東坡詩后,并于十五年敕命刻入《三希堂法帖》,于五十八年(1793)又將此卷編入《石渠寶笈續(xù)篇》中,直到咸豐年間,此卷仍藏內(nèi)府,于咸豐庚申(1860)英法聯(lián)軍之役流落民間,并開始其多災(zāi)多難之歷程,甚至由國人渡海攜往日本出售,流落東瀛。曾接任臺北“中央研究院”第四任院長的王世杰先生,平生雅好文物,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乘日本經(jīng)濟蕭條時,于1948~1949年以低價購回《寒食帖》,國寶重返祖國。1950年《寒食帖》運至臺北,1959年元旦,王氏于卷后題記七行,摘要如下:“東坡先生此帖,從罹咸豐十年英法聯(lián)軍焚圓明園之厄。爾后流入日本。后遇東京空前震火之劫,詳見卷后顏世清、內(nèi)藤虎兩跋。二次世界戰(zhàn)爭期間,東京都區(qū)大半為我盟邦空軍所毀,此帖依然無恙。戰(zhàn)事甫結(jié)。予囑友人縱跡得之,方購回中土。并記于此。后之人當必益加珍護也?!保?]后來,臺北故宮博物院以項目購得,此帖百余年間歷經(jīng)了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京師馮氏庫房祝融之災(zāi)、日本關(guān)東大地震菊池惺堂冒死搶救,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盟軍炮火猛烈轟炸,猶如東坡先生前飽受輾轉(zhuǎn)離徙之苦,歷經(jīng)世事滄桑,幸能保存完善。國寶終于在1987年2月重返臺北故宮博物院,世人咸認寶物有靈,承天荷佑,而額手稱慶不已。
《寒食帖》重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莫大的喜事,當時適逢寒食節(jié),院方特為之舉辦“東坡《寒食帖》特展”,以示紀念。其后此卷列為院藏70件書畫名品之一,于每年院慶時的“書畫菁華特展”中輪流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月刊》第五卷第一期(1987年4月)以“合浦珠還”專輯,介紹此件千古名跡。在將近千年的流傳過程中,東坡《寒食帖》可謂歷經(jīng)人事滄桑,如今能安然重返臺北故宮博物院,真是千古幸事。
1999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購得清代的京杭運河圖一冊,該運河圖系絹本彩繪,長卷,上東下西,以京杭運河行走路線為主體,卷首起自杭州灣,卷尾止于京師西側(cè)八達嶺長城一帶的山脈。既無圖題,也未注明繪圖人及繪制時間,然據(jù)推測,繪制時間當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雍正初年(1723)間。[3]本圖采傳統(tǒng)山水畫法,形象逼真,色彩鮮麗,沿海波浪除用細如縷絲的筆墨勾勒外,更輔以白色泡沫與浪花,表現(xiàn)出錢塘潮波濤壯闊的氣勢。 [4]除了上述形像逼真的自然景觀,精妙寫實的人文景觀也是本圖的特色之一。此圖雖非河工圖,但也忠實地反映清康熙間運河水利工程的實際狀況,這是一幅兼具觀賞與實用的繪圖。全圖不僅繪制精美,更呈現(xiàn)了運河全圖。內(nèi)容包羅萬象,如漕船從杭州航至北京運河全程,闡壩、河堤以及沿線的府縣城鎮(zhèn)、名勝古跡、兵營、山脈等,既詳細且精確。這是清代運河圖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幸購得這幅清宮原藏的輿圖,又增加了一件重要文物。該文物已完成數(shù)字化,在圖書館公開提供給學(xué)者作學(xué)術(shù)研究之用。
由此可知,一個博物館若具備能充分提供文物陳列展覽的館舍、典藏的庫房等硬件——包括寬廣、堅固的建筑與完備的設(shè)施,以及完善的保存、維護制度等軟件,再加上主事者的努力,方能得到民眾的信任。如此一來,民眾自會將擁有的精品文物捐出,或者以合理的價格讓售。誠如孔融在《論盛孝章書》一文中所說: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因此只要主事者有購藏的意愿,自然會有文物主動呈現(xiàn),成交與否,端視雙方是否有共識,以及預(yù)算是否充裕。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調(diào)查統(tǒng)計,如今我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包括書畫、器物、明清檔案、善本古籍、殷墟甲骨、敦煌經(jīng)卷、壁畫等),共計有167萬件,陳列在世界上4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多座博物館中,目前想要追回,可能性不大;至于流落在海外(或國內(nèi))的清宮文物,或因盜墓走私出境的出土文物,大部分保存在民間收藏家手中,或由財團、企業(yè)家購藏,質(zhì)量上乘,公開展出;或由私人玩家擁有,在拍賣市場中待價而沽。上述出土文物在20世紀80年代,大量涌至海外,尤其是香港。許多收藏家以低廉的價格大量收購,因此造就了拍賣市場如雨后春筍般的快速成長,原來由蘇富比與佳士得兩家拍賣公司壟斷的倫敦、紐約、巴黎以及香港的拍賣市場,陸續(xù)轉(zhuǎn)移到中國大陸。上海、北京、蘇州、天津等各地文物拍賣及博覽會,在21世紀初達到顛峰。這些拍賣機構(gòu)相互競爭的結(jié)果,便是將藝術(shù)文物拍賣價格逐步推向天價。物極必反,2008年秋,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文物拍賣市場直接受到?jīng)_擊?,F(xiàn)在還想要以短線炒作圖利的“投機”買家與業(yè)界,在藝術(shù)文物拍賣市場已經(jīng)行不通了。在筆者看來,歐美國家瀕臨經(jīng)濟破產(chǎn)的時刻,正是我們化危機為轉(zhuǎn)機,尋回流失海外國寶文物的絕佳機會,中國可憑借其政治影響力,通過各種切實可行的方式,向瀕臨破產(chǎn)的國家、地區(qū)索還國寶文物,收回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從而實現(xiàn)國人多年來收回流失國寶文物的愿望。
參考文獻:
[1]臺北故宮博物院登記組最新統(tǒng)計資料.
[2]陳階晉.《寒食帖》漂流記. 中華遺產(chǎn),2004(2).
[3][4]盧雪燕. 是地圖也是山水畫——漫談故宮珍藏中國古地圖. 故宮文物月刊,2006( 284).
編輯 葉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