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娉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像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和長江一樣,源遠流長,川流不息,形成了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古傳奇、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旗幟?!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就是唐詩的最好寫照,而筆者更喜歡邊塞詩一唐代詩歌中的這朵奇葩?!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閱來,心底不由自主地產生一股慷慨激昂,鼓舞斗志,視死如歸的氣慨。邊塞詩一唐代詩歌中的這朵奇葩,即使是描寫艱苦戰(zhàn)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即使是含有悲壯、惋傷,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更多的是讓人們看到一種豪邁、勇敢、一往無前的中華民族的大無畏精神。
邊塞詩是以寫邊疆地區(qū)自然風光和邊地軍民生活為題材的詩,就其淵源來說,可以追溯到《詩經》、《楚辭》,它與軍旅、戰(zhàn)爭題材的詩作有聯(lián)系卻又不能劃等號,主張以詩歌來反映邊塞的山川景物、思鄉(xiāng)望歸和風土人情;表現(xiàn)從軍邊塞、殺敵報國的意志;謳歌邊塞將士不畏辛勞、保衛(wèi)邊陲的戰(zhàn)斗精神;抒發(fā)御敵建功的愿望和安邊定遠的思想;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多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
歷史上,如果沒有持續(xù)不斷的邊塞戰(zhàn)爭及各民族之間的頻繁交往,就不會產生豐富多彩的邊塞詩歌。唐朝前期,國力強盛,在這期間,各民族的融合、分裂,無不給當時社會以深刻的影響。其中戰(zhàn)爭的影響尤為突出。當時唐朝與契丹、突厥、南詔,都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武裝沖突,尤其從開元中期至“安史之亂”爆發(fā)的近三十年中。邊境幾乎沒有一年不發(fā)生戰(zhàn)爭。頻繁的戰(zhàn)爭,火熱的生活,吸引了許多詩人的注意力,當文人們看到浩浩蕩蕩開赴邊塞的大軍,不時獲悉從塞外傳來的捷報,怎會不受到鼓舞?又怎能不激起他們心中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也正是由于這樣,一些詩人開始赴邊塞,有的投筆從戎,去親身經歷戰(zhàn)爭的宏大場面,接受戰(zhàn)爭的洗禮,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觸邊塞的風土人情,描寫思鄉(xiāng)望歸,思婦思念征人。邊塞,這塊過去人們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時又重新產生了神奇的色彩,這里無論是戰(zhàn)爭場面還是風土人情,甚至季節(jié)的變化,山水情態(tài),人心向背,男女情愛,都有別于內地,引得詩人們興致勃發(fā),于是,大量描寫邊塞戰(zhàn)爭、邊塞風光、邊塞風俗、戍邊將士的詩歌產生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產生了。唐代邊塞詩代表詩人有駱賓王、陳子昂、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白、王翰、王之渙等。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因為邊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邊塞詩詞題材十分廣泛,內容異常豐富。又因為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或盛或衰,詩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還因為每個詩人前往邊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發(fā)出的感情也千差萬別,情況相當復雜。唐代邊塞詩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題材廣闊
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邊地生活的艱辛(“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風吹一夜?jié)M關山”),戰(zhàn)爭的酷烈場面(“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旦夕更樓上,遙聞軍笛聲”、“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野戰(zhàn)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烏鸞琢入腸,銜飛上掛枯樹枝),將士的思家情緒(“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塞上長城空白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磧里征人蘭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誓死御敵、立志報國(“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一往無前(“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中華民族的大無畏精神。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邊疆地理(“關山正飛雪,烽戎斷無煙”),民族風情(“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民族交往(“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牦?;ナ蟹コ?,宛馬臨關漢使回”),男女情愛(“無時獨不見,淚流空白知”、“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等各個方面,其中不乏傳世名句,經典著作,無愧于唐詩中的一朵奇葩。
2大處落筆,意象宏闊
有神奇壯麗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平沙萬里絕人煙”、“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上”,有美麗富饒、誘人向外的“平沙莽莽黃人天”,有“千樹萬樹梨花開”、“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的壯麗雪景,有“冰堅可踩”、“馬渡冰河渴自跑”的高原隆冬,有變化莫測、令人難忘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歸來兩回圓。今夜未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這些意象鮮明,意境獨特,既有大筆揮灑,又有細節(jié)勾勒;既有真實摹寫,又有浪漫想象,集中體現(xiàn)了唐詩歌的藝術風格和魅力。
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
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zhàn)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岑參《白雪歌》、《走馬川行》,王昌齡的《出塞》、《從軍行》,王之渙的《出塞》,王翰有《涼州詞》,盧綸的《塞下曲》四首,等等。這些詩歌集中、形象、藝術地再現(xiàn)了歷史生活,獨特且洋溢著豪壯之情,打開了人們認識唐朝邊塞生活的眼界,激發(fā)人們熱愛祖國、熱愛邊疆、熱愛各族人民的心情,樹立了保家衛(wèi)國、奮勇殺敵的愛國情操,激勵著人們去戰(zhàn)勝一切強暴的敵人,為世人傳誦并借用,豐富了我國詩歌的藝術寶庫。
4藝術手法多種多樣
唐代邊塞詩常用聯(lián)想、對比、比喻、夸張、用典、烘托、擬人等藝術手法,靈活多樣地表達了詩人的感情,創(chuàng)造了鮮明的意境。如施育吾的《夜聞笛》,寫少女月下聽到軍笛聲,聯(lián)想到自己出征的愛人;李白的《戰(zhàn)城南》,寫烽火不息,烏鸞琢人腸,渲染了戰(zhàn)爭年代的殘酷;劉克莊的《軍中樂》,寫將軍徹夜歌舞“彩緞百丈支女樂”,而殺敵負傷的戰(zhàn)士“無錢得合金瘡藥”,對比真實、有力、鮮明;李白的《北風行》,以夸張之筆寫“燕山雪花”對軒轅臺的威脅,暗喻安祿山將對朝廷的反叛。這些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都有力地突出了主題,表達了感情,開拓了意境,對后世多有影響。
5用詞獨具匠心
從用品看有: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等。從景物看有: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飛等。描寫景物的有:雄奇、奇麗、奇寒、遼闊、壯闊、廣闊??坍嫺星樘攸c的有:豪邁、豪氣、豪情、報國之志、殺敵豪情、昂揚精神等。
邊塞詩的產生是伴隨著我國疆域的相對不穩(wěn)定而產生的。唐代的邊塞詩是縱貫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整個過程的。由于國力強弱不同,在對外戰(zhàn)爭中的勝負不同,初唐邊塞詩中多昂揚奮發(fā)的格調,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詞大多激情奔放,中唐前期尚有余響,而中唐以后的邊塞詩詞大多感慨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