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海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從這里可以看出:以人為本,體現(xiàn)教師對學生的真正的人文關懷,是我們語文課的靈魂。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在關心自己生存狀態(tài)的前提下,去關注大眾的生存狀態(tài),并且努力提高和改善別人的生存狀態(tài)。如果說科學精神追求的是“真”,那人文精神追求的就是“善”與“美”,它主張一切認識和實踐都要充滿人文關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相比顯得更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因此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信仰,用人文關懷去關照一切社會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要讓社會充滿人性關懷,就要從學校開始,從班級開始,從課堂開始。
縱觀目前的語文課堂教育,大多數(sh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多的重視結果,而忽略教育的過程,統(tǒng)考成了語文教學的唯一目的,這種淺薄的功利性直接導致了學習目標的混沌,人們一致認為高分才最重要,最后導致學生厭學,輟學甚至殉學等等,對于教育者來說,可謂最大的失敗。
值得欣喜的是課改正體現(xiàn)當今社會的需要,不僅對葉老的語文工具論的內涵有新的擴展,說是“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而且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闡述,許多課文的選取正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要求,體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突出了課改的核心理念。
譬如說初一課本中的《獵狐》,就是一篇內涵豐富的人文作品,它的藝術魅力,在于他通過戈文亮深夜獵狐的行為,不僅突現(xiàn)他的英雄主義,更重要的體現(xiàn)了他那種善良的品格,那種耕植于人類內心深處的人文情感,它促使人們關注人類,關注自然,關注對生命的尊重。并且讓這種“道”,輻射到社會中并不斷影響著這個社會。
當然,教材只是傳道的媒介,要充分體現(xiàn)人文情感,關鍵還在于我們教師深入教材,挖掘內涵,將人文思想貫穿在課文的講授中。本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教學中要“以人為本”,培養(yǎng)情感基礎,營造人文氛圍
新課標已徹底摒棄了那種純填鴨式的做法,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有一個自由思索的頭腦。包括思考的自由、提問的自由,發(fā)表自己見解的自由和興趣選擇的自由。每節(jié)課前的三分鐘,學生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給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內容,在講課過程中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給學生表達自己看法的機會,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思想。自由的前提是有一個平等的氛圍。
尊重學生人格,發(fā)展學生個性。要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老師首先應是人文的榜樣,課堂上多幾分微笑、輕松、民主、平等與尊重,拉近師生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讓學生在自主,和諧的氣氛中輕松地學到知識。
在講授《獵狐》時,我總是力求使用豐富多姿的態(tài)勢語,真誠賞識的微笑,透著期盼的眼神,熱情鼓勵的話語,師生心理上零距離的交往,使孩子們的注意度、參與度、思維度全身心的投入,大大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熱
情,才能夠自主,自覺地探索其道,取得最佳效果。
二、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更要深入挖掘和拓展教材的人文內容,處處體現(xiàn)人文思想
授課中我曾設計以下幾個小問題:①小狐貍為什么不走,它做了哪些事來保護母狐,這讓你想到了什么?②老狐貍為什么有反常舉動,這又讓你想到了什么?③戈文亮的父親最后為什么會對他改變態(tài)度?一系列的問題,通過孩子們的研讀,老師的引導,潛移默化地傳播一種人類共有的情感,這種同情心,愛心是人類起碼的道德情感。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出偽君子。所以我們要以豐富的情感,開啟學生那智慧的大腦,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人格,寬廣的心胸。這樣促使學生自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
當遇到重點段落時,若是深入研讀,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充分挖掘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動態(tài)生成,就更能使學生感悟文章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華,做到“讀中自有真性情,讀中自有真人文”。
科學與人文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是文明飛升的雙翼??茖W精神既可造福人類,又可貽害人類,關鍵在于人們如何運用他。這就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導,也只有人文精神的指導才能讓科學精神朝健康,有利于人類美好發(fā)展的方向前進。如果我們所教出的學生,一味“重科技,輕人文,重專業(yè),輕教養(yǎng)”,那意味整個民族文明的退步,民族文化素質,文化品質,以至民族精神的沒落。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給學生充滿“科學精神”的“業(yè)”,更要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這樣我們的學生就能夠擁有更廣博的人文情懷,更加關心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那么他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一個高的升學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學會了怎樣做人,成為具備人文素養(yǎng)的新一代。
(作者單位:河北省館陶縣蘆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