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端
中國有很多獨特的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這些項目也被稱為“技巧”。技巧并不都是人與生俱來的跑跳爬等簡單動作。而是先民們在日常的勞作生活乃至宗教習(xí)俗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些技巧發(fā)展到秦漢以后,就成了“百戲”的組成部分。而在今天,它們更多地被演變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雜技功夫,蜚聲國際。
這些流傳數(shù)百年乃至數(shù)千年的古老技巧,直到今天仍然在民間有相當(dāng)深厚的基礎(chǔ),廣受世人歡迎并成為日常運動。高蹺就是其中的一種。
說到高蹺的起源。似乎還要追溯到氏族部落的年月。據(jù)說那是為了增加身高采摘樹上果實,或入水捕魚而發(fā)明的辦法?!渡胶=?jīng)·海外西經(jīng)》里有一個玄乎其玄的“長股之國”,“披發(fā),一日長腳”,也就是說該國國民長腳披發(fā),所以此國也稱“長腳國”。與長股國相對應(yīng)的還有一個長臂國,這個國家的人都長了一雙三丈長的手臂,依靠這雙長臂在水中捕魚為生。據(jù)晉朝郭璞的解釋說,長臂國人與長腳國人還會互相幫忙,長腳人經(jīng)常背著長臂人一起下海捕魚?!渡胶=?jīng)》的記載晦澀奇詭,長股國與長臂國究竟在哪里也很費人思量。人們往往認為,所謂的長股,其實就是擅于高蹺的形象。
歷史學(xué)家孫作云對高蹺的起源還有另一種獨到的觀點,他認為這是先民對鶴崇拜并模仿的成果。圖騰崇拜是氏族部落時期的一種現(xiàn)象,當(dāng)時的人們認為自己所屬的氏族一定與自然界中的某種生物有親緣關(guān)系。甚至認為它就是本部落的祖先,從而對自然界中的這種生物尊崇景仰,平?;蚺e行祭祀時就常常模擬它的形態(tài)。從圖騰崇拜的角度來看,說高蹺是模擬鶴圖騰而來,或長股國人就是以鶴為圖騰的部族,也是很有道理的。
在歷史上,高蹺并不都用現(xiàn)在這個名字,魏晉時它叫“喬人”,隋唐時叫“長蹺伎”,南宋稱“踏蹺”。直到明清時期才定名為“高蹺”。在《列子》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春秋年間,有個叫蘭子的人在宋國國君宋元公面前表演高蹺,他踩在自己身高雙倍的木足上,不但能走能跑,還能同時拋弄七把短劍并保持其中五把在空中飛舞。子蘭的高蹺技術(shù),即使在今天也足夠讓人目眩。宋元公看了當(dāng)然不免要“大驚”,立即獎給他金帛。
翻看清朝讓廉所著的《京都風(fēng)俗志》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記載:“秧歌,以數(shù)人扮陀頭、漁翁、樵夫、漁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鑼,足皆登豎木,謂之高蹺秧歌?!边@是一幅非常熟悉的畫面。如今高蹺的形式,基本沿襲了明清時的情形,也就是把高蹺和秧歌舞、民間戲曲乃至宗教祭祀聯(lián)系在一起,表演時,表演者打扮成各種戲曲人物、神仙百獸的模樣,在展示高蹺技巧的同時,表演各種節(jié)目,觀者如潮齊聲喝彩,場面非常熱鬧。
這種常見的、表演情節(jié)節(jié)目的高蹺,在行話里又稱“文蹺”。與之相對應(yīng)的,“武蹺”就沒有那么多的花花綠綠,而是單純的展示高蹺技巧,當(dāng)然,能配得上這個武字的技巧,一定有相當(dāng)?shù)碾y度。表演者也都是技高膽大,不是一般人能輕易問津的。
除了一般秧歌舞的形式,高蹺還有另一種形式,福建人叫“踢球舞”,廣西人則稱“高腳球”,也就是踩著高蹺踢足球。這種高難度的比賽形式起源于南宋來年。那時候的南宋宮廷樂舞百戲里,高蹺表演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宋朝人更是古老足球“蹴鞫”的狂熱愛好者,著名的高俅就是靠了一腳好球藝,才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從而在政壇上呼風(fēng)喚雨。這樣的背景下,會出現(xiàn)高蹺踢球的形式,當(dāng)然不足為奇。
踢球時踩的高蹺,因為高蹺的長短,是有很大差異的,短的不過尺許,高的甚至達到五米,有兩層樓的規(guī)模。站在上面的表演者著實是鶴立雞群,大概《山海經(jīng)》里能夠下海捕魚的長股國人也不過如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