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學平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形象生動,表意含蓄蘊藉,言近旨遠。只有細細品味,披文入境,才能得其真意,品出真情趣。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是劉庭信元曲[南呂·一枝花]《春日送別》中的詩句,賈仲明《錄鬼簿續(xù)編》說它“語極俊麗”。細品起來,其語言有幾個特點:一是,“絲絲”。點點”兩個疊詞的運用,不僅使曲詞音韻和諧,而且把春天特有的輕柔、甜美的韻味也透露出來了。二是形象鮮明,風、雨、楊柳、梨花相互映襯。以風寫柳,以顯其風流,以柳寫風,以顯其輕柔;以雨寫梨花,顯其圣潔,梨花帶雨,則分外纏綿。既描繪了一幅形象生動的春景圖,又切合送別的主題:趁風的柳條是送別的象征(古人折柳贈別),而梨花帶雨,則是送行者的形象寫照(白居易《長恨歌》用“梨花一枝春帶雨”形容淚痕滿面的楊妃形象)。品出了這兩點,也就品出了“語極俊麗”的詩韻。
下面簡單談一談對中國古典詩歌進行品讀的技巧。
一品:“詩家語”
中國古代的詩歌,隨著近體詩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語言結構及其表達形式。宋代王安石將詩歌中詞語的某種特殊表達稱為“詩家語”。這一命題的提出,突出了詩歌語言藝術的獨特魅力。我們在詩歌鑒賞中就要懂得詩歌中語言的變形。
1,語序的顛倒
語序倒置是“詩家語”中最為突出的語法現象。由于格律平仄的限制,或為了特殊的修辭需要,有時調整詞語組合的順序。
我們先品讀一下南宋志南和尚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浩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詩的前兩句是說自己在古樹蔭中系上小船,然后拄著拐杖到橋東去。詩后兩旬中的“杏花雨”“楊柳風”已經很有中國詩造詞新奇的特點,寫出了雨潤杏花、楊柳拂風的春天特色,而作者又將“杏花雨沾衣欲濕”、“楊柳風吹面不寒”的語序倒裝。從表意上講,既是接上文作者的出游,從人的主觀感覺角度寫景,又突出了春雨細柔“沾衣欲濕”、春風煦暖“吹面不寒”的特點。真是新穎別致,無怪乎會被廣為傳誦。
其他典型的例子還有:
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應理解為(遠望)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萋萋。
李白《聽蜀僧·彈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晌入霜鐘。”句意實為:流水洗客心,霜鐘有余響。
2,詩詞中的省略、跳脫
由于字數的限制,也為了表意的凝練或韻律的需要,詩詞中常有省略。如《蜀相》中有“映階碧草自(生)春色,隔葉黃鸝空(有)好音”,均以副詞連接前后詞組。杜甫《江南逢李龜年》的上聯“岐王宅里尋常見(汝),崔九堂前幾度聞(歌)”,也是如此。
當然詩歌中的簡省決不僅僅是詞語的省略,還包括語義的跳脫。
歐陽修《蝶戀花》中的三句詞“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既有時間和景色的描寫——三月的一個黃昏雨橫風狂,又含有對女主人公行為和心理的描寫?!伴T掩黃昏”決不能理解為主謂賓這種陳述和被陳述的關系,而是女主人公在黃昏時分不忍看雨橫風狂,春意橫遭摧殘,而欲掩門,流露出一種愛春、惜春而又無可奈何的心緒。詩意的空白需要我們借助聯想和想象去填充。
當然,“詩家語”這種特殊的表達還包括其他情況,如詞性的改變。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的“紅”“綠”是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從動態(tài)中展示了顏色的變化,同時包含著光陰似水的人生感喟。詞性的改變,達到一種特殊的修辭效果。這里不再贅述。
二品:意象
詩歌的語言是形象化的,是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的。讀詩必須先品意象。古典詩詞中,意象數量繁多:春光秋露、啼鳥鳴蟬、柳絮榆莢、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銀燭青燈、晨鐘暮鼓、古寺幽徑、橙黃桔綠、小荷殘菊、鷓鴣杜鵑、山水煙花雪月風,包羅萬象。
品意象需要注意三點。
第一,意象不僅數量多,而且形象生動、意蘊豐富、使用靈活、表現力強,有些意象還具有象征意義。如:梅蘭松竹菊柏,喻堅貞、孤傲的節(jié)操;鷓鴣,喻離愁別緒;鴻雁可代指書信,也可喻游子思鄉(xiāng)懷親和羈旅傷愁;楊柳有惜別懷遠之意;杜鵑的哀鳴,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等等。品意象時重在品出“象”中所蘊含的意思,甚至是象外之意、言外之旨。
在不同的詩詞中,即使運用同一個意象,作者所寄予的情感有時可能很不相同。
唐代有詠蟬“三絕”一一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境界就很不同。虞世南官高位顯,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他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他筆下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被后人評價為“清華人語”;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寫盡他在“露重”“風多”的環(huán)境壓力下,政治上不得意、言論上受壓制的境況,被后人評為“患難人語”;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寫出作者宦海浮沉、屈居幕僚、官小祿微、生活清貧的處境,被后人評為“牢騷人語”。
第二,有些詩句為了達到極濃縮的表意效果,意象使用非常繁密,甚至省略全部動詞,進行純意象疊加,純名詞組合。品讀時要將這些意象“泡開”,如同將上等的茶葉加水沖泡,方可品其芳香?!皼_泡”的過程就是展開想象,將意象進行拼接、組合、補充的過程。
最典型的有兩個例子。
其一是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按句意當為:聞雞聲,出茅店,但見殘月一輪;上板橋,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跡。這里“聞…出”“見”“上”“踏”“留”等動詞是我們在理解詩意時加上去的,而原詩僅用了一些意象,卻激發(fā)我們展開想象,編構出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游子夜宿茅店,聞報曉的雞鳴便急急早起,頂著尚懸空中的殘月,踏上鋪著一層秋霜的板橋匆匆趕路了。
其二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睍r已深秋,一位遠離故鄉(xiāng)漂泊天涯的游子騎著瘦馬,冒著西風,在荒涼古道上奔波。在他眼里是纏繞著枯藤的老樹,黃昏倦飛的烏鴉,內心的凄涼和倦怠可想而知。小橋流水、自適的人家,油然勾起他的思鄉(xiāng)之情。但詩人只提供情景畫面,這時就需要讀者自己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去拼接組合、想象補充。
第三,意象使用有優(yōu)劣高低。好的詩“象”和“意”是連著的,意象豐富而不累贅。李白有《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敝刑圃娙诵炷矊懥艘皇住稄]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入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
給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彪m不無過激之處,但稱徐凝詩為“惡詩”還是很能表明蘇子的見地。
三品:詩眼
詩眼就是一首詩或某聯、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tài)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全聯或全句的詞語,它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若在名詞上,則一般是名詞活用。當然也可能是數詞等其他修飾語,甚至是一些特殊詞如疊詞、擬聲詞、表顏色的詞等。五言詩詩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詩詩眼多在第五字。
古詩講究“煉字”,多是在錘煉詩眼。詩眼基本有三方面的特點。
第一,它是最恰當地表現了該事物、該情境的特征的。
如王國維評價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因為作者寫盡了紅杏枝頭的萬般春意。又評價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為張先極敏銳的捕捉到了風起云開,月光透露出來,花被風所吹動竟自在月光臨照下婆娑弄影的美姿。
再如王維《過香積寺》“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也很值得品味。寫流泉,不用“流”“淌”“瀉”等詞語,一個“咽”字很貼切的寫出山間流泉因在危石中流淌不暢而似嗚咽的特點?!袄洹弊指窍鹿P驚人。日光不給人暖意,反覺其冷,這是只有親身在密林中行走過的人才會真切感知到的黃昏的余輝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的感受。
第二,詩眼往往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使詩意表達更形象生動。
王建的《十五望月》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一個“落”字,新穎妥貼。本是望月引發(fā)秋思,卻說成“秋思落誰家”,不僅將秋思形象化、具體化,而且給人以動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第三,詩眼能恰當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這樣一段唱詞:“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曾是六代帝都的南京遭受明末動亂的洗劫,已是今非昔比。長板橋本是歌伎集居之地,風景優(yōu)美,如今卻美景全消。不但昔日跨清溪的半里長橋如今已沒有一片紅板,而且秋水長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見剩下的一株彎彎的垂柳。夕照殘柳相互映襯,愈顯冷清。一個“?!弊郑绕湟馕渡铋L,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事過境遷、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這里只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畫面,把人帶入十分悲涼的意境,用筆極簡,造境極佳。
四品:技巧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1)修辭方法:包括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2)表現手法:包括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也包括賦、比、興和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等文藝表現方法。(3)篇章結構:包括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對這些表達技巧,我們需要有充分、透徹的理解,才會在詩歌鑒賞中真正把握作者的詩意及行文技巧。
如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痹~的上闕中詞人就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來表現離恨苦。
詩人先用“愁”、“泣”將菊、蘭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發(fā)自己的哀愁;接著,又用燕的雙飛,反襯出人的孤獨;用“羅幕輕寒”烘托內心的孤獨凄涼;用明月之“圓”來暗襯離別之“缺”,又借對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寫出自己徹夜未眠,一連串的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凄苦哀婉的氣氛,寫出了自己的離恨之深。
總之,中國古典詩歌是我們的文化瑰寶,要想對之很好地鑒賞需具備一雙慧眼——學識(包括古文化、文學方面的學識)和豐富的鑒賞經驗,方能品出其中的情趣和理趣,品出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