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 程
“你有沒有見過社會?真正地看見?社會究竟是什么?”知見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孟在其《找回你的生命禮物》一書中這樣問道??墒?,雖然沒有人真正見過社會,我們一生中絕大多數(shù)時間仿佛都是為它而活。在我們的心目中,有一樣東西叫做社會規(guī)范或者說社會標準,沒人知道它是否真實,但我們似乎必須強迫自己取悅于它。這里所談論的。不是出于內在的愛心和關聯(lián)感所做的,而是出于恐懼和不安所做,是處心積慮地琢磨如何被接受、被肯定。如果一個人不是足夠強大、自尊而獨立,他必然會接受這個似是而非的規(guī)范或標準,按照這個標準來設計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的道路,定義自己的成功。
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加快課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把中小學生從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實踐、創(chuàng)造?!庇捎谶@是政府第一次在戰(zhàn)略高度上鄭重提出“課業(yè)負擔”問題,一時間頗受媒體和輿論的關注。雖然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念是否屬教育工程的烏托邦,仍有理性層面的爭議,但是目前的“課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試評價制度”存在嚴重失誤和偏差,“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剝奪了學生思考與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問題在于,學生不能思考和創(chuàng)造,是否僅僅是時間不夠的問題?
社會是由獨立個體組成的。每個人如何想象其他所有人組成的共同體,并如何依據(jù)這種想象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是個博弈論風格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是消極的,他會謹遵他想象中的那個似是而非的標準來生活,因為他認為他的命運是由所有其他人的共同的歷史記憶所決定的,是不可改變的。換句話說,他沒有給自己留出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余地,他不敢做他自己。在孔夫子那個時代,普通人也是受制于社會習慣力量的安排,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墒强追蜃拥牡茏幼迂晠s是敢于活出真我的奇男子??追蜃诱f“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子貢做生意很成功,猜價格的漲落猜得很準,孔夫子很欣賞他。什么是“不受命”?明代的上益禪師在《論語禪解》當中解釋說:“凡夫受命所縛,賢人能不受命,惟圣人真學問,則知命?!薄安皇苊本褪且环N真正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他依據(jù)自己的內心感受來選擇自己的生活,開辟自己的道路,他并不是猜度其他所有人的感受并試圖取悅他們,他并不是因為別人都贊許和欣羨做生意的人才去做生意,他有自己的標準和價值感。而孔夫子以其博大深厚的寬容來支持他,以其仁智雙修的智慧來指引他。孔夫子不僅僅給他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實踐和創(chuàng)造,還給予他更多的空間。
“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不是來自內在的愉悅,而是來自父母師長們對孩子的期待,一個無比沉重的期待,期待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愿望,實現(xiàn)自己畢生渴望而不及的成就,成為自己心目中成功的人。當孩子真正開始心智的成長,在精神上,我們這些可怕的成年人迫不及待地把他們的頭腦和心靈塞得滿滿的,我們先剝奪了他們的精神空間,然后才是時間,我們就是孩子們的“社會”。
其實“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念其要害在于強烈的設計性,殊不知一個人生來就是完整的,他的內心原本就是自由的,我們對他所做的一切常常只是對他施加嚴厲的控制,將他的內在一遍遍分割,直至支離破碎。對于一顆破碎的心來說,知識和技術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我們倘若希望好好教育一個孩子,能夠幫助他認知自身的自由和完整,這就夠了。好的教育者是一個助人者,幫助他展開他自己,完成他自己,修正他自己,充實他自己。他是完整的,知識和技術的學習對于他就是愉悅的,因為他有自己的方向,知識和技術能夠幫助他體驗獨特的、不可重復的人生。反之,一個失敗者,無論貧富,內心都充斥著大量的混亂、焦慮和恐慌,他會教育孩子將社會想象成一種最嚴酷的逼迫,然后主動就范。
今天的成功者,在許多人的社會想象中,是通過向一個被大眾營造出來的虛擬標準就范,來實現(xiàn)一種交換,用人格、道德、情感、自由、健康換取財富和聲譽,子貢曾經(jīng)問過孔夫子,“貧而無諂,富而不驕”如何?現(xiàn)在人們的想象中,“貧而諂”就是前面的過程,然后期待著靠那樣的方式,終于有一天可以達到“富而驕”。倘若“富而不驕”,在這個時代的許多人看來,豈不成了“衣錦夜行”?其實,“富而驕”的本質就是取悅于人,和“貧而諂”并無不同。如果沒有別人的認同和羨慕,他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意義,他的幸福感仍然是被別人的反應所控制的,假如孩子們需要解放,那就是從社會的集體無意識當中的虛幻而可笑的成功標準中解放出來,從郁郁不得志、充滿失敗感的父母們所設立的“成龍”幻想中解放出來,從孩子們自己為自己設立的心智陷阱中解放出來。
回到開篇的問題,你見過社會嗎?為你心目中的虛幻的標準,你做了許多事,你認為只有這樣才算正常,這樣的成功者不就是個內心不能“知命”、一味“受命所縛”的失敗者嗎?只有自我解放的精神反省之路,才是失敗者唯一的拯救之路。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