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秋宣
【摘 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封建思想的影響,出現了鄙視體力勞動的現象,導致新一代人勞動觀念淡薄,影響了小學教育。現在,在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下,社會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基礎是抓好勞動教育。筆者認為,抓好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培養(yǎng)其勞動習慣和樹立勞動觀念:一是用勞動去激發(fā)學生追求;二是通過勞動引導學生去體驗勞動的價值;三是在勞動中去培養(yǎng)人的素質。一個人在小學階段打下愛勞動的基礎,培養(yǎng)會勞動的習慣,樹立勞動觀念,鍛煉毅力顯得極為重要,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抓好了,就能全面地提高學生素質。
【關鍵詞】勞動教育 素質教育 勞動價值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在我國全面走向小康時期,一些獨生子女,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父母代辦,缺乏自理能力,導致勞動觀念越來越淡薄,使這些獨生子女只會讀書,不會勞動,這樣就會影響一些人將來的素質問題。于是,筆者認為,小學階段抓好勞動教育相當重要。勞動教育是我國中小學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人從小培養(yǎng)好的勞動習慣,樹立強烈的勞動觀念,將來才會有所作為。才能加勤勞才等于力量,所以,小學階段應該把勞動教育作為全面提高一個人的素質的基礎。
一、用勞動去激發(fā)學生追求
追求是人的個性。然而,個性中的追求并非積極,追求只能在某種欲望中產生。當形成一種沒有壓抑的喜悅感時,才能激勵人去追求,去實踐。
勞動確能激發(fā)人的喜悅感,培養(yǎng)人的個性。因為,人從勞動中得到啟迪,有模仿性勞動到創(chuàng)造性勞動,使追求更進一層。沒有追求,何談創(chuàng)造發(fā)明。
組織學生參加勞動,能使學生產生取得勞動成果的喜悅感。喜悅的勞動,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覺性和獨立性,從而擺脫了青少年個性所表現的脆弱性和依賴性,形成強大的自我束縛力。學生自我的約制力一旦形成,才能變空虛為追求,變盲目為目標。另一方面,學生一天中從事的讀寫、記憶、課外活動、業(yè)余制作、實驗操作、清潔打掃、體育鍛煉……使自己感到同學們時時刻刻注視著自己的勞動,這敏感的個性道德評價,似乎通過別人的目光看清自己,從而形成了有力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做到自我認識中的自我肯定后,才能激發(fā)他們的愿望,從而去追求尚未實現的美好理想。
二、通過勞動,引導學生去體驗勞動的價值
以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軌,機器生產代替人力勞動,體力勞動在人們的意識中似乎淡化了,現在許多地區(qū)的大片田地荒蕪就是例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下,使人們的生育觀念轉變,在一些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哪舍得讓孩子干活,這樣一來,孩子就不可能懂得要承擔家務的責任,不能明白盆中之餐來之不易,更不明白勞動有何價值。日本的教育,規(guī)定小學生每周干家務的時間,這不但使兒童明確了勞動的義務,又培養(yǎng)了兒童熱愛勞動的好習慣。而我們的國家有要求開足開齊課程,可有些學校人手不足,沒有按要求開設勞技課,又不能安排學生去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國家要求每門學科開設實踐活動課,一些學校往往沒有落實好,還是把實踐活動課上成落實知識課。這樣,學生就沒有機會參加那些五花八門的勞動,試問怎能去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興趣?學生怎么會在勞動中去思考、創(chuàng)造,也就體會不到在勞動中所取得的快樂,在勞動中體會不到人生的價值。
勞動不但鍛煉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也能幫助人提高對美的欣賞力。比如,讓學生去學種菜:這要經過挖地、做菜畦、播種、施肥、治蟲、鋤草等工序。做菜畦簡單嗎?不!對于沒有勞動過的學生不那么容易。做成的菜畦,有的會是彎曲不平整的“S”型,有的是兩棱修直的長方形等不同的形狀。但當他們完工,欣賞自己的杰作時,心里一定會產生一種美的享受,收獲的是快樂與滿足,以及對勞動價值的品味。
只有讓青少年親自參加勞動,嘗嘗汗?jié)?、腰酸、手疼的滋味,才能覺得勞動的辛苦,懂得勞動的分量,才能理解農民為城市居民提供糧食、蔬菜或者農副產品,工人為社會提供日用品,輸送水電是為了什么,才會真正明白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勞累,是為了人們的幸福,是在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更能激發(fā)對那些好逸懶做、不勞而獲、竊取別人的勞動果實的人的厭惡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果實。
三、在勞動中培養(yǎng)人的素質
所謂素質可視為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個性四個維度。對人的素質培養(yǎng)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勞動去培養(yǎng)人的素質更不可忽視。就拿學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來說吧,部分學生損壞公物肆無忌憚,隨地扔果殼、紙屑,對吐痰習以為常,打罵同學,欺侮弱小,反自以為光彩,明里吸煙,暗里賭博,粗話臟話成為不少學生的口頭語,諸如此類,均表現出了學生道德、思想、政治和知識修養(yǎng)的低下,情感意志的脆弱和性格的變態(tài)。
分析其原因,在于學校的教育忽視了引導學生把精力用于進行熱情的高尚活動和勞動之中去,沒有使學生找到那熱情而高尚的活動和勞動空間。那么,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種種道德紊亂狀態(tài)。
應創(chuàng)造一個怎樣的環(huán)境,讓學生去陶冶情操呢?筆者認為,學校需爭取一個以勞動教育為基礎,不同形式的能吸引學生的基地。諸如,養(yǎng)殖、栽培、養(yǎng)花、編織、雕刻、書法、美術、編寫、宣傳、體育等。把學生從“為生存而斗爭”引到趣味性、知識性、技巧性、實用性的高尚而又文明的環(huán)境中去。
勞動給人以聰明才智,勞動陶冶人的情操,勞動鍛煉人的意志,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要讓小學生在勞動中進一步理解和接受。當學生在一次次勞動中大顯身手時,那就是他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之中。這樣,學生不至于在“為生存而斗爭”的環(huán)境里“拼搏”,不至于成為性格偏激、鐵石心腸的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力量未能用高尚的活動發(fā)揮出來,他的精力未能通過人的高尚的活動發(fā)揮出來,這正是兒童和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可見,創(chuàng)造一個高尚活動的環(huán)境加強勞動教育,是多么重要。
總之,人的素質要在勞動中培養(yǎng),勞動對樹立小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yǎng)勞動技能特別重要。勞動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學習管理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桂生等.教育理論的性質與研究取向.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李少華.農村教育理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4]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蔡克勇.21世紀中國教育向何處去.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