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筆記·鄉(xiāng)關(guān)何處》中說:“上海話的難學不在于語言的復雜而在于上海人心態(tài)的怪異,廣東人能容忍外地人講極不標準的廣東話,北京人能容忍羼雜著各地方言的北京話,但上海人就不允許別人講不倫不類的上海話。有人試著講了,幾乎所有上海人都會求他“幫幫忙”,別讓他們的耳朵受罪。這一幫不要緊,使得大批在上海生活了40多年的‘南下干部至今不敢講一句上海話。我之所以能快速學會是因年紀小,對語言的敏感能力強,而在自尊、自羞方面的敏感能力比較弱,結(jié)果反而進入了一種輕松狀態(tài),無拘無束,一學就會?!?/p>
余秋雨先生用自身和“他身”的經(jīng)歷闡明了年齡和環(huán)境對于學話的重要性。一般情況下,知識、能力與年齡成正比,可是目前僅就普通話的語音水平而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一級不如一級。發(fā)音,幼兒比大學生純正,是不爭的事實。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年齡而外,語言環(huán)竟是另一重要的因素。幼兒牙牙學語,惹人喜愛。幼兒園老師教普通話;家里爸媽練普通話;出門大人們逗普通話。小傻樣個個愛看,大蠢話人人喜聞。“眾手澆開幸?;ā?幼兒學普通話的語言環(huán)境是全天候、全方位的。幼兒一大,成人便對他們失去了遷就的耐心和興趣。他們只得遷就大人,“入鄉(xiāng)隨俗”講方言。下面是初中三年級一個班同學使用普通話情況的問卷調(diào)查。問卷將普通話使用的場合分成五處,每處分三項。答題者一處只選一項,多選無效。全班59人,問卷全部有效。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除語文課全講普通話外,其他場合或不講,或不全講。不全講普通話的占多數(shù)。講普通話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比幼兒的小多了。五年制高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初中畢業(yè)生,由以上統(tǒng)計結(jié)果,我們不難知道這些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是很低的,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于講一口“標準”的方言,讓他們開口講普通話難于上青天,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他們開口講普通話,并且能順利地通過普通話等級考試呢?通過近段時間的普通話教學,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一、鼓勵學生講普通話,提高心理素質(zhì)
普通話教學一般在進校的第一學年進行,來自不同方言區(qū)的高職學生絕大多數(shù)人都經(jīng)歷過中考的失利,在學習普通話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心理障礙的問題。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或者怕別的同學笑話,或者害怕困難,愈是這樣愈張不開嘴,形成惡性循環(huán)。其次高職學生入學時年齡都已是十五六,已經(jīng)錯過了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機,日常生活中他們根本不講普通話或者能不講就不講,實在被老師逼得沒辦法時就選擇逃避或沉默,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有一部分學生的普通話講的其實很好,他也很想講普通話,但一旦要他在課堂上面對眾人表述時就臉紅、心跳、手抖,缺少膽量和勇氣。比如在對學生進行說話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訓練的時候,筆者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準備,然后采取自愿上臺的辦法來說3分鐘的話,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很有上來一展風采的欲望,但他們總是東張西望,看半天,等有別人上來過后他還猶豫半天才上來,上來后站了一會,然后告訴老師他把準備的內(nèi)容給忘了;還有部分學生上來了也講了,但滿臉通紅,手一直在抖。有了這些心理障礙,是很難學好普通話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這部分學生樹立自信心,讓他們知道人人都有學習語言的內(nèi)在潛力,不過在于努力挖掘。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有意識讓一些口語基礎差的學生多點朗讀的機會,讓他們得到鍛煉,并經(jīng)常鼓勵他們,促使他們養(yǎng)成敢于開口講話的習慣。課后多與學生交流,從感情上與他們溝通以消除思想顧慮,通過自身學習并通過普通話等級考試的經(jīng)歷,說明樹立自信心是學習普通話的保證。要避免人為的自卑、壓抑等消極情緒,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不同地區(qū)在語言上存在的隔閡,妨礙了人們相互之間的日常交際和情感交流,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給我國政治、經(jīng)濟、教育和文化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利影響。正因為如此,解放后我們國家十分重視普通話的推廣工作,特別是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推廣普通話就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項工作停頓下來了,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開始恢復,特別是1986年國家把大力推廣和積極普及普通話列為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以來,“推普”工作取得了長足發(fā)展,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各地相繼成立了語言文字的工作機構(gòu),許多高校紛紛開設普通話及其相關(guān)的教學課程。近年來高等職業(yè)學校開展教學改革把普通話教學提了出來,要求學生畢業(yè)時普通話水平必須要達到二級乙等,并強調(diào)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對今后工作的重要影響。只有認識提高了,學生才會主動地去學習普通話。
二、掌握學生實際情況,制訂訓練計劃
教師在了解了學生的普通話發(fā)音狀況,積累了大量語音資料的基礎上,應該針對不同方言區(qū)學生出現(xiàn)的不標準、不正確的語音,研究對癥下藥的正音方法,以便提高課堂正音效果。為使學生糾正方音達到準確的要求,筆者采用了以下的做法:
(一)示范法:教師親自給學生示范比較難發(fā)的音,讓學生注意觀察教師發(fā)音時的口形,然后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的口形。比如:好多學生經(jīng)常把“n”與“l(fā)”的發(fā)音搞混淆,在進行正音的時候,首先要讓他們知道“n”發(fā)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打開鼻腔通路,氣流振動聲帶,從鼻腔通過發(fā)出鼻音。而發(fā)“l(fā)”音時,舌尖要抵住上齒齦,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氣流振動聲帶,從舌頭兩邊通過。教師在示范的時候,一定要做夸張性地示范發(fā)音,使學生對這兩個音有初步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點明這一現(xiàn)象,列舉大量實例,舉一反三,可以使學生少走彎路,加深印象。
(二)辨析法。即找出方音與普通話語音的對應類型加以辨析。例如對平翹舌音不易分辨的字,需要采用部首推類法加以解決,記少不記多,逐漸積累。比如z、c、s組代表字,用聲旁類推。z組,子、資、字、宗;c組,才、曹、材、參;s組,三、四、送、孫、廝。對這些問題的講解,教師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此,就能增強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信心,而那些讓學生感到焦頭爛額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三)要開展口語能力訓練,培養(yǎng)語感。學生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除了學習系統(tǒng)的語音知識以外,還必須多聽多讀多說,加強訓練。多聽,在課堂上,要經(jīng)常給他們播放《普通話測試教材》中的60篇作品;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聽發(fā)音吐字皆佳的人說普通話,多聽廣播影視中的標準普通話,這樣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普通話發(fā)音,以增加讀普通話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要多讀,要讓學生多讀普通話測試中的那60篇作品,多讀自己身邊的一些優(yōu)秀的文章;還有:在教學中可以進行一些“詩朗誦、散文朗誦、社論播講、新聞播講”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對比訓練。通過區(qū)別不同文體的不同語調(diào)、節(jié)奏、情感描述等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進而鞏固其準確發(fā)聲的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多說,一方面,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走上講臺來說普通話測試中的那30個題目;另一方面讓學生盡可能在公共場合說普通話。只有開口說了,才能發(fā)現(xiàn)錯誤,從而近一步改正錯誤,才能不斷提高運用普通話的能力。在授課過程中,筆者在每個星期都會留出兩節(jié)課,讓每個學生都上臺發(fā)言,話題自定或指定說話題目,從一開始的不限時間長短,可以帶稿子,到后來的脫稿必須講夠3分鐘,發(fā)言結(jié)束后由其他學生從語音的角度予以點評,找出發(fā)音方面的缺陷或不足,最后由筆者進行綜合評議,指出問題并及時矯正。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說普通話的習慣和運用普通話的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督促學生勤學苦練,持之以恒。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持之以恒,而課堂訓練和指導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大部分的練習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由于方言的干擾,有的學生進入到了具體的語境,總覺得用普通話表達不夠盡興,一開口說話,方言就會脫口而出。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和教師有義務、有責任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用語環(huán)境,通過政策宣傳使普通話成為大家共同使用的校園語言。同時也要提高學生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讓他們知道學習普通話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持之以恒、勤學苦練,只有這樣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五年制高職普通話教學是五年制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積極開展對學生普通話的訓練。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氛圍,將普通話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注重口語練習,針對學生的口音,進行強化訓練。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普通話等級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李曉琳.芻議普通話教學中的教與學[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12).
[2]江蘇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普通話水平測試指導用書[M].2004.
(左曉麗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yè)學校22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