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所謂“動態(tài)生成”是指在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師生間、生生間、師生與文本間,對話互動,交流思考和見解,師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自主建構信息的過程。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行,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面對這些出乎意料,甚至讓人措手不及的新情況,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捕捉有效信息促進生成,使課堂既精彩紛呈,又促進學生發(fā)展?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究。
一、教師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一)豐富的知識與總攬大局的意識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只是一個平等中的首席,起到引領、指導作用。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好引領、指導作用,首先要具備淵博的知識,要努力使自己成為“雜家”。其次教師需要逐漸地培養(yǎng)自己的結構意識,思考師生課堂活動的合理配置,用新的設計去支撐教學過程的構建。再次教師需要明了哪些是形成動態(tài)性的課堂的生成資源。如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fā)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教師備課時必須充分考慮會出現(xiàn)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并事先作出相應的教學安排,要求教師形成“彈性化”方案,這種方案,不要過于具體和詳細,要給學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維的空間。最后教師需要在課前對自己設計的方案、思路、目標、過程嫻熟于心,做好準備,在課堂上才能發(fā)揮自如,才可能有生成性資源產生。
(二)快速的反應與準確判斷的能力
學生固有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靈感等參與課堂,使課堂呈現(xiàn)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對某些領域發(fā)生興趣,產生新的問題。作為教師應及時捕捉這些生成性資源,通過迅速甄別與遴選,形成有效生成資源,并將此作為教學進一步展開的依據(jù)。那么,怎樣準確捕捉到有效的生成性資源呢?可以從以下途徑進行嘗試。
1.關注質疑資源,促進高效率的生成
質疑,是學生走進課文,與作者和文本進行對話的外在表現(xiàn)。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常常是學生總體感知課文,然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學生提出了各類問題或發(fā)表一些膚淺、零碎的看法。但是教師很少為起點,調整自己的預設,展開生成式的教學,總體感知與質疑成為走過場。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很重視學生的總體感知與質疑,準確把握住學生的學情,對學情快速歸類梳理。學生提出的有些問題很離譜,即使課前預設再周密,也未必考慮到。如果教師善于提取發(fā)現(xiàn)那些可能會被我們簡單否定的平凡而有價值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航向,努力營構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那么,一個個充滿靈性的“閃光點”一定會折射出智慧光芒,整堂課也會呈現(xiàn)出靈動的美感。
2.挖掘感悟資源,促進深層次的生成
閱讀的實質是一個動態(tài)的感悟過程。閱讀教學中,教者應該遵循動態(tài)感悟這一規(guī)律,讓學生獨立感悟在先,集體交流在后。盡管學生的獨立感悟常常略顯稚嫩,有些并不正確,但這正是走向深層次感悟的前提。動態(tài)生成的感悟大致經(jīng)歷四個階段:第一,學生各自獨立感悟。第二,教師在關鍵處點撥、啟發(fā)。第三,學生互相交流、補充,引發(fā)群體的思想碰撞。第四,學生深層次感悟。在師生互動中,學生錯誤的感悟走向正確、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淺顯的感悟走向深刻、片面的感悟走向全面,閱讀就在不斷生成的動態(tài)感悟中進行著。
3.把握朗讀資源,促進實質性的生成
朗讀能讓學生感受品味語言文字,體察作者內心、觸動學生心靈。語文新課標特別強調朗讀。朗讀的生成要注意幾點:第一,善于傾聽,發(fā)現(xiàn)學生朗讀沒有感情,及時反饋、引導。第二,運用形象可感的語言評價和指導,不過分強調朗讀技巧的指導,以此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感悟體驗。第三,采用遞進式、動態(tài)式的評價,使學生逐步讀出韻味。
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善于捕捉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一次精彩的即興發(fā)言,一個異于常規(guī)的舉動,甚至一次看似干擾教學的突發(fā)事件,只要我們善于挖掘、捕捉,都有可能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資源,通過資源重組推進教學,為教學所用。
(三)巧妙引導指點迷津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教師在第一時間甄別出那些有意義、重要的信息后,需要加以巧妙地引導以促進有效地生成。一教師在執(zhí)教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時,請學生談談讀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的感想時,遇到一學生這樣回答:文天祥、岳飛固然可敬,但秦檜不也照樣載入史冊了嗎?我覺得做人如果不能像文天祥那樣流芳百世,就像秦檜那樣永遠留下自己的姓名也值得。教師面對這樣完全出乎意料甚至荒謬的回答亂了方寸,整個課堂一片嘩然,無奈之下,教師以批判的方式搪塞過去,匆匆進入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這一教學片斷中該教師缺乏巧妙引導指點迷津的能力,失去了對課堂的掌控,錯失了生成的精彩,如果執(zhí)教者引導學生重讀文本抓住關鍵字詞“丹心”進行思考,很快會糾正學生思想認識上的誤區(qū);還可以抓住課堂上的一片嘩然,讓學生分組討論或展開正反方辯論,最后修正偏差,形成共識,在巧妙引導中“無痕”地完成本文的情感目標。
(四)語文教學目標意識與宏觀調控能力
語文課就是語文課,不能因為課文中包含其他課程知識就偏離了語文課的教學目標,作為語文教師應時刻牢記并始終運用語文學習的手段,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受語言的魅力,培養(yǎng)語文的能力。在執(zhí)教蘇教版七年級課文《比薩斜塔上的實驗》時,在學生自我學習全文之后,教師讓學生相互交流并提出疑問。在交流過程中,執(zhí)教者發(fā)現(xiàn)有幾個男生在下面用橡皮與紙團在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便靈機一動,讓這些學生先后上來演示,以期達到加深理解課文的目的。在演示過程中一學生質問:一根羽毛與一塊橡皮從同一高度同時落下能同時落地嗎?這時教室里爭論不休,這堂課的后半程在這無意義的爭論中度過。其實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通過具體的句子,了解當時人們普遍崇拜權威的社會氛圍和伽利略面臨的壓力與挑戰(zhàn),從而更好地體會伽利略身上可貴的科學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教師選擇的方式應該是引導學生讀書,而不是讓學生演示這個實驗。學生的實驗對于文本的價值取向來說是虛假的生成,是無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如何解決這樣的“節(jié)外生枝”,教師可以以自己的豐富知識做簡要解釋,也可以引導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弄清科學真相等。所以語文課堂面對一些虛假的生成,不能一時興起忘了語文教學目標,要從宏觀上調控好課堂,以免“出軌”。
二、和諧、民主的生成氛圍
和諧、民主的生成氛圍,首先需要教師學會傾聽。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當講話時,他人處在認真傾聽的狀態(tài)時,就有被尊重的感覺,而且更加愿意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如果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能首先做到傾聽,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生的話語上,同時及時地作出合適的言語或者身體的反應。這樣一方面在多向交互作用下推進了教學過程,另一方面也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學會了傾聽。其次,教師要善于營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是師生關系主要的創(chuàng)建者,因而,營造氛圍,激活學生,教師必須具有以生為本,為學服務的理念。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把表達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判斷的權利交給學生,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較多的參與的機會,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應以一個參與者、引領者、促進者的身份,真誠地與學生平等、民主地對話,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敞開心扉,表達真情。對學生的各種回答,給予尊重、引導,使之轉化為有價值的生成。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一些恰到好處而又充滿愛心的話語,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呵護學生。惟其如此學生才能個性張揚,思維活躍,煥發(fā)出參與動態(tài)生成的極大熱情,使生成的資源豐富多彩。
此外,語文課堂的有效生成還取決于學生對課堂感興趣的程度。所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是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公眾話題,學生自然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內心有許多話要說,課堂難免產生激烈的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火花,精彩的生成充滿了課堂。
總之,語文課堂的有效生成離不開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教學機智,有賴于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以及學生良好的自我探究意識。有了這些前提條件,我們的課堂才是靈動的、高效的,才能不斷收獲預設之外的精彩。
參考文獻:
[1]李懷遠.駕馭語文課堂的藝術[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2]葉玲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實踐與研究[EB/OL].臨海教育網(wǎng),2006-10-2.
[3]吳東生.關于語文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有效性的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11).
(丁漢榮 江蘇省南通市二甲中學22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