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榮
摘要:文章結合語文課特點,從教師角色、課堂教學組織、課文內(nèi)容分析三個方面探討語文課教學創(chuàng)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
語文是人與人心靈直接對話的學科,最貼近學生的情感和生活。語文教師該怎么做,才能讓語文課更具親和力?現(xiàn)從教師角色、課堂教學組織、課文內(nèi)容分析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教師角色要更富有人情味
語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載體。所以,語文課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訓練,要求有學生感情的真正參與,要求有學生“我口講我心”的真切、獨特的感受。而這首先需要一個輕松、民主、和諧、誠信的課堂氛圍。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等人認為:“只有在真誠、理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敢于發(fā)表見解,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從而熱情地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人格。”而教師傳統(tǒng)的與學生不平等的“為人師”的角色,往往抑制了這種良好氛圍的產(chǎn)生。因此,現(xiàn)代語文教師要給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使自己更富有人情味。
一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平等參與者。語文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平等交流的地方,交流對語言對文學對文化的品味,賞析彼此的思想情感。教師一旦擁有了這種意識,也就有擁有了輕松、自由的心態(tài)。而學生也從教師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喚醒了學生了主體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擁有課堂的靈魂。
另一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把機會留給學生,把困難留給自己”的陪伴者。教師不要成為課文的“解說員”,而是給學生以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并幫助學生解決其確實無法解決的困難。惟有如此,才會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教師是他們學習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陪伴者。
二、課堂組織要更具人文性
所謂人文性,即要求教師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課堂教學中能處處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關懷。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兩點要求:
1、不要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牽著他們的鼻子走?!?/p>
現(xiàn)代學生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希望能體現(xiàn)自身價值,對過多的干涉不滿?!独献印氛f:“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边@段話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教師,應是讓學生“不知有之”,即不知道教師的存在,而教師的影響又無處不在。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巧妙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要有意“淡化”教師的指揮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自己“找米下鍋”,讓學生感覺不到是教師要他們學,而是自己需要學。一旦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喚醒,自身價值也就凸現(xiàn)了。
2、讓課堂多一分真我,少一分刻意追求的“完美”。
現(xiàn)在評價一堂優(yōu)質(zhì)課,往往喜歡用“完美”兩字,這也成為教師追求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為了達到完美,學校往往要求教師教案寫得詳細、完整,每個問題、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并以此為依據(jù)評價教師教學質(zhì)量。其實,備課是難量化的,教學中出現(xiàn)的情況也是很難預料的,詳細、嚴謹?shù)慕贪笗`教師的思想,使教師失去了上課的靈氣。所以說,教師備課不能備“死”,需要合理地“偷懶”,即給自己留有適當?shù)摹翱瞻c”,讓學生去填補。這樣的課雖然不夠完美,但卻是很有生命力的。
三、內(nèi)容分析要更富親近感
很多學生不喜歡語文,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覺得這些文章跟他們毫無關系,特別是古代文學。那么,如何在課文和學生裝心靈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呢?
1、教師提問不要只關注作者、作品。
我們很多教師分析課文時,往往只關注作者、作品本身。比如:此作品揭示了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類問題都把閱讀主體置于作品之外。其實,只要我們把提問的方式改變一下,即把問題更多地引向?qū)W生本身,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如可以把上面的問題改為:你從作品中讀出了什么,此文激起了你怎樣的感情,等等。這就會拉近學生和作品的距離。
2、把語文課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
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笨墒聦嵣?,我們語文課脫離了生活,從而也脫離了生活中的學生,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所以,“語文學習材料必須配合時代的發(fā)展,聯(lián)系社會的實際環(huán)境”(謝錫金《香港的語文教育改革》)。也就是要求教師要將靜態(tài)的文學分析“還原”到動態(tài)的生活中去,從而使教與學的視野更廣闊更全面。
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師都能多一分真誠,少一分威嚴;我們語文課都能多一分真我,少一分做作;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都能多一分真實,少一分空泛,那么,我們的語文課離學生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