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兵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樣才能在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有以下一些方法。
一、加強滲透的“五性”
1.隱蔽性
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并不是讓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說教,而是寓德于教,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機結合。
2.長效性
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種遲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數學的特點,長期熏陶方能見效。但這種德育的功效一旦獲得,將終身受益。因此,顯現其長效性。
3.整體性
數學之德育,是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理性精神,又可以培養(yǎng)意志與毅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在學習活動與知識的運用中,往往由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情境所激發(fā),產生創(chuàng)新意識并轉化為創(chuàng)新能力。當所學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就需要尋求新知識來解決。例如,在學習余弦定理時,就可以從勾股定理導入,在AABC中,當LC=90°時,三角形三條邊a、b、c滿足關系式c2=a2+b2。當∠C不是直角而是銳角或鈍角時,它們之間又是什么樣的關系呢?這種以舊拓新的導人,不僅讓學生找到知識問的支點,而且使學生更明確了新知識所帶來的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激發(fā)學生了解產生這一結果的古代人是如何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生存并發(fā)展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4.層次性
德育內容本身是個層次的結構系統,一方面,教材的知識由淺入深,以教材為載體的數學德育。也是同步由淺入深地構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層次性。
5.制約性
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受教學內容的制約,途徑和方法受教學過程的制約。教材是課堂德育的天然載體,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課堂教學的前提。脫離教學內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兩張皮。找到了切入點,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雙管齊下。向學生提供探究和發(fā)現的真實情境,可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有位教師在函數教學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張先生要購買一套商品房,向銀行貸款10萬元,銀行利息月利率0.5%。貸款期為15年,貸款按月等額還款,問張先生家每月應還銀行多少元?由于分期付款與每個家庭、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樣的引入,既聯系了實際,又增強了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必然會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把握滲透的“點”“時”“度”
1.找準教材中的“滲透點”
教材是教和學的根本,也是進行思想教育之“源”,數學教材中蘊涵了豐富的“育人因素”,如“平面直角坐標系”“圓周率”“國旗中五角星的大小比例”等。數學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幾乎都寓于知識之中,有一定的“隱蔽性”。這要求數學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深刻領會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只有在充分駕馭教材的基礎上,才能悟出育人的真諦,找準教書與育人的“最佳結合點”——德育滲透點。數學課堂中只有找準“滲透點”,思想教育才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教學“應用題”時。可以根據應用題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業(yè)、農業(yè)、衛(wèi)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說服力的數據,經過比較、分析,進行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另外,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介紹一些我國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七巧板”的發(fā)明,“珠算”的歷史,以及我國歷史上祖沖之的輝煌成就……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長大后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的雄心壯志。
2.掌握育人滲透的“時機”
數學教學由于知識性較強、注重知識運用,對課堂結構的嚴謹、連貫性要求較高,因此,數學教學中不能不顧知識隨意安排思想教育內容,進行強迫“滲透”沖擊教學,教師必須遵循教材中知識的結構、層次、所處的特定位置,安排好教學過程。使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隨教材要求的變化而隨機滲透,做到因材施教,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和學習態(tài)度的變化,捕捉其情思的變化信息,調整思想滲透的“點”與“時機”,做到因人施教。要把握好滲透時機,教師要做到“眼明、耳靈、腿勤”:眼明則不失察;耳靈則信息準;腿勤則深入,掌握了解學生的知、情、意、行。再針對學生、教材實際,精心思考設計,思想教育的最佳滲透“時機”就不難把握了。如,七年級教學“世界新生兒圖”時,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你從圖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老師可以有選擇地介紹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數據,還可以延伸學生的思路。如我國的領土面積世界第三,我國一年的新生兒世界第二,而我國的人均森林面積卻少得驚人……因此我們應好好學習,用我們的知識來振興祖國,科技興國。
3.把握思想教育滲透的“度”
在“點”與最佳“時機”的結合中,教師應注意恰如其分地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數學是一門科學性、知識性、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如果“透”得“過度”,就會改變數學的性質,降低數學的知識性與科學性,而如果“滲”得不夠,“透”不到位,則不能與學生的“興奮點”發(fā)生共振而功虧一簣,因此數學教師要注意數學教學的特點,把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融合,不偏不倚,調度得當,準確把握滲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三、著眼課內,放眼課外
學生個體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實踐性活動是實現這種相互作用的具體過程。教學中要著眼課內,放眼課外。課內長期滲透,課外集中拓寬,才能促進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崇高的理想結合起來,使學生興趣化為更大的求知內驅力,進而深化德育效果。豐富多彩的課外數學活動,是課內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動的大課堂。如組織數學美育討論,組織數學興趣小組,開展數學競賽,收集數學在社會經濟中的應用實例等,以此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數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自由發(fā)展。
數學學科在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方面有無限廣闊的領域,形式多樣,方法多異。我們要主動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學生和學前的教育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勇于探索實踐,切實把德育落實到教學工作中去,為培養(yǎng)振興中華的高素質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