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云濤
作文是語文中考中的重頭戲,作文的優(yōu)秀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一個考生語文中考成績的高低。因此作文得到了不只是教師、學生的重視,也得到了教育專家甚至是家長的關(guān)注。但作文又是令不少學生頭疼的問題,許多學生都困惑自己的作文為什么得不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其實這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關(guān)系。毋庸置疑,當今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的確比任何一個時代和時期都要優(yōu)越,他們衣食無憂、寒暑不知,但是,由于學業(yè)競爭的壓力、時代生活的嬗變,使得他們生活體驗和審美觀念都與我們及前人有很大的相異之處,他們知道什么是名牌服裝,什么別級的官大,也知道周杰倫的歌、杰克遜的球,手持肯德基大塊朵頤,上互聯(lián)網(wǎng)廢寢忘食,但是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蒲公英、布谷鳥,看不到日出與日落、地平線,不去體貼整天替他們憂心和嘮叨的父母,也不屑理解討不到工錢民工心中的苦楚,相當一部分同學缺乏原生態(tài)的生活,在他們的成長辭典里,壓根就沒有潘多拉的盒子里類似的饑餓、勞累、動亂等字眼,也無暇顧及和關(guān)注什么詭譎變化的國際風云,什么張?zhí)?、翟秋白、江竹筠,這是哪輩子的事了?對如此這般的新人類,你叫他的作文怎能文采飛揚、生動感人?你叫他怎么去寫真事、抒真情,他的作文怎能受青睞、得高分?
其實,筆者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從把握命題意圖突圍
最近兩年,命題作文成了中考時尚,它與話題作文相比,變得最大的一點就是寫作范圍的限制,學生寫起來不如話題作文可以隨心所欲,其實命題作文只是規(guī)定了一個范圍,有人形象地將之比喻為一個靶子,射出的“子彈”越接近“中心”,得到的“環(huán)數(shù)”就越高,但考生如何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內(nèi)使要表達的思想與作文題目要求的“中心”更為接近呢?弄清材料的內(nèi)涵、明確材料的傾向非常重要,命題作文往往由導引材料、提示語句及作文要求三者組成,其中材料與題目之間的提示往往就暗含著命題者的意圖,因此,決不能一帶而過,而要審題閱讀,結(jié)合生活、找準方向,再加創(chuàng)新。
二、設計一個精彩的題記
許多作家寫文章的時候都喜歡設計一個題記,所謂題記,是指“寫在書的正文前或文章題目下面的文字,多為扼要說明著作的內(nèi)容或主體,有的只引用名人名言”。因此一篇文章有了題記,就更易使讀者把握文章,不至于誤讀。尤其是一些處于偏題、跑題邊緣的學生習作,有了題記,可能會化險為夷,不因有離題之嫌而失分,其實題記還具有豐富文章內(nèi)容,提示文章結(jié)構(gòu),吸引讀者注意,增強理論色彩或文學色彩等多種功能,但應注意題記的內(nèi)容必須與文章主題、情調(diào)以至風格保持相對一致,能夠與文章融為一體,字數(shù)宜短不宜長,文字必須精煉,三言兩語即道出文章精髓。題記不是隨心所欲的點綴,必須有感而發(fā),有用而為。一個好的題記,具有生成性,即通過題記,可以生成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引發(fā)人物故事,奠定文章的基本情調(diào)與色彩,為你的作文增添光彩。
三、體裁創(chuàng)新
中考作文常見的文體是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而要想讓評卷教師耳目一新,應從以下體裁入手:
1戲劇小品,矛盾集中尖銳、人物鮮活,與家庭生活、學校、社會有關(guān)的素材可選擇文種文體。
2通訊報道,使文章真實感人,具有說服力。凡是報道人物先進事跡,歌頌人物優(yōu)秀品質(zhì)類文章,可采用這種形式,避免記敘文的單調(diào)乏味。
3對話訪談?!把詾樾穆暋保宋镎Z言可表現(xiàn)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同時對話顯得自由靈活,內(nèi)容無所不包,凡與社會熱點和人們生活中有爭議的素材可采用這種形式。
4另類文體。如童話寓言、故事新編、啟事、合同、廣告、診斷報告、說明書等,形式新穎活潑,于輕快詼諧中見沉重,只要內(nèi)容與形式達到完美結(jié)合,照樣可獲得高分。
四、憑構(gòu)思出奇制勝
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三個特征:新穎性、價值性、綜合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新穎性,新穎性就是突破常規(guī)性思維而產(chǎn)生的與眾不同的新觀念、新構(gòu)思,這就是求異思維,也叫逆向思維,它能打破常規(guī)思維的定勢,出奇制勝,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創(chuàng)新思路有四種形式:
1倒過去想
“倒過去想”,在古代稱為“反彈琵琶”,它是一種逆向開拓法,既從某一固定要領(lǐng)的相反方向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斷與認識。這是作文創(chuàng)新最常用的思維方法,如對“各人自掃門前雪”“買櫝還珠”“班門弄斧”等成語倒過去想,逆向開拓,結(jié)果引出人“各人完成本職工作,才能出色完成任務”“商人要重視包裝藝術(shù)”“弄斧必須到班門”等新觀點、新見解。
2進一步想
“進一步想”,又叫深層開拓法,即在原有思想意見的基礎上前進一步,從而開拓新的思想、新意見。
如“我愿做小草”這個作文,一般學生都想到“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贊揚“小草精神”,其實完全可以進一步想,小草為什么會有頑強的生命力,是因為有陽光無私地給它熱量,小草如果離開陽光也只能枯萎而死,這樣,“陽光精神,不是值得贊揚嗎?”再進一步想,小草如果只有陽光沒有土壤,還是不能生長,還需要土壤給小草水分、肥料,這樣一想,“土壤精神”不是也值得贊揚嗎?思想一步步的開拓,也就一步步有了新意,文章就有話可寫,有情可抒了。
3換角度想
蘇軾“題西林壁”說“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講不同角度看景物,會有著不同的形態(tài)。同一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結(jié)果會有所不同,同一題目,從不同的角度構(gòu)思立意,往往就能翻出不同的新意來。
例如寫“濫竽充數(shù)”的啟事一文,一般同學從南郭先生角度考慮,以“濫竽無法充數(shù)”為題,表達了需要真才實學的觀點。而轉(zhuǎn)換角度,從齊宣王角度想,得到了“改革吃大鍋飯的人事制度”,“用人首先要真正識才”等觀點;從齊泯王角度想,得出了“齊泯王勇于改革人事制度”的觀點;從吹竽隊角度想,得出了“包庇別人,等于害了別人”的觀點。這后面三個角度富有新意,且能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jié)合,往往能寫出富有時代色彩的創(chuàng)新文章來。
4合起來想
所謂合起來想,就是把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見綜合起來考慮,吸取各方面的合理之處,進而形成一種更合理、更完善的見解。席勒說“就創(chuàng)造的思維而言,我們應敞開智能大門,讓那些雜亂無章的設想涌盡我們的腦海,然后再作總體上的分析和驗證”,這就是說,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記敘、描寫事物,以全面、真實的反映事物立體的面目。
例如,對“馬謖失街亭”這件事,一般同學都認為馬謖言過其實,剛愎自用,被諸葛亮斬首是“罪有應得”,但也能從正反兩面去想,認為馬謖盡管失街亭有罪,但戰(zhàn)前,在眾將一片默然中挺身而出,堅決請戰(zhàn);戰(zhàn)中,在身陷絕境時,不投敵、不逃跑、突圍還蜀;戰(zhàn)后,不自辯、不求情,甘愿伏法,慷慨托孤。根據(jù)這些事實,馬謖不愧是一位忠貞愛國、光明磊落的大丈夫。
總之,在中考中,學生只要靈活地掌握了以上方法,加以靈活運用,思路大開,一定會奇妙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