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喜 姚文清
摘要:預應力管樁由于其具有施工工期短、單位承載力及造價較低等優(yōu)點,在許多地區(qū)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及推廣應用。文章介紹了靜壓法沉樁機理及適用范圍,并重點探討了靜壓法施工技術,以便為靜壓法的廣泛應用提供技術上的參考。
關鍵詞:預應力管;靜壓樁施工;靜壓法沉樁機理;終壓力
中圖分類號:TU7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06-0193-02
靜壓預制管樁施工是通過機械液壓操作,采用全液壓夾持樁身向下施加壓力沉樁,自動化程度高,行走方便,運轉靈活,樁位定點精確,能避免打碎樁頭,可提高樁基的施工質量。靜壓預制管樁以其無振動、無噪聲、無污染、施工速度快、單位承載力高等特點而逐步成為某些地區(qū)基礎施工的主力樁型。本文試通過實踐,對靜壓預制管樁施工技術進行探討。
一、靜壓法沉樁機理及適用范圍
靜壓預制樁主要應用于軟土地基。在沉樁過程中,樁尖直接使土體產生沖切破壞,伴隨或先發(fā)生沿樁身土體的直接剪切破壞??紫端艽藳_剪擠壓作用形成不均勻水頭,產生超孔隙水壓力,擾動了土體結構,使樁周約一倍樁徑的一部分土體抗剪強度降低,發(fā)生嚴重軟化(粘性土)或稠化(粉土、砂土),出現(xiàn)土重塑現(xiàn)象,從而可容易地連續(xù)將靜壓樁送入很深的地基土層中。壓樁過程中如發(fā)生停頓,一部分孔隙水壓力會消失,樁周土會發(fā)生徑向固結現(xiàn)象,使土體密實度增加,樁周的側壁摩阻力也增長,尤其是擾動重塑的樁端土體強度得到恢復,致使樁端阻力增長較大,停頓時間越長擾動土體強度恢復增長越多。因此,靜壓沉樁不宜中途停頓,必須接樁停留時,宜考慮淺層接樁,還應盡量避開在好土層深度處停留接樁。靜壓樁是擠土樁,壓入過程中會導致樁周圍土的密度增加,其擠土效應取決于樁截面的幾何形狀、樁間距以及土層的性能。
靜力壓樁法適用上覆土層為素填土、粘土、粉質粘土、粉土、粉細砂,下臥樁端持力層可為卵石、礫石或基巖,當上覆土層有建筑垃圾、舊基礎時,必須先清理干凈,才能采用靜壓樁法。靜力壓樁穿透中粗砂能力較差,當需貫穿有一定厚度的砂性土中間夾層時,必須根據(jù)砂性土層的厚度、密實度、上下土層的力學指標和設計及設備綜合考慮。大量工程實踐表明,對于粘性土和非粘性土,靜壓樁在施工過程中的樁端阻力變化規(guī)律以及后期承載力變化情況不盡相同。
二、靜壓樁的施工方法
(一)施工程序
液壓管樁的施工程序為:測量定位-樁機就位-復核樁位-吊樁插樁-樁身對中調直-靜壓沉樁-接樁-再靜壓沉樁-送樁-終止壓樁-樁質量檢驗-切割樁頭-填充管樁內的細石混凝土。
(二)施工要點
1.靜力壓樁單樁豎向承載力,可通過樁的終止壓力值大致判斷,但因土質的不同而異。樁的終止壓力不等于單樁的極限承載力,要通過靜載對比試驗來確定一個系數(shù),然后再利用系數(shù)和終止壓力,求出單樁豎向承載力的標準值K,即K=ks。如判斷的終止壓力值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應立即采取送壓加深處理或補樁,以保證樁基的施工質量。壓樁應控制好終止條件。湛江海運集團綜合住宅樓樁基工程,壓樁到設計樁長時,壓力表的壓力達到單樁承載力2.7倍時,即可停止壓樁,否則應增加樁長,并會同設計單位另行處理。
2.壓樁應連續(xù)進行,采用硫磺膠泥接樁間歇不宜過長(正常氣溫下為10~18min)接樁面應保持干凈,澆注時間不應超過2min;上下校中心線應對齊,偏差不大于10mm;節(jié)點矢高不得大于1%樁長。
3.垂直度控制,調校樁的垂直度是沉樁質量的關鍵,須高度重視。插樁在一般情況下人土30~50㎝為宜,然后進行調校。樁機駕駛人員在施工長的組織、指揮下,掌握好雙方角度尺兩個方向上都歸零點,使樁機縱橫方向保持水平,調校垂直在規(guī)范允許值以內才能沉樁。在沉樁過程中施工員隨時觀察樁的進尺變化,如遇地質層有障礙物、樁桿偏移時,應分一二個行程逐漸調直。
(三)沉樁線路的選定
預應力樁基施工時隨著人樁段數(shù)的增多,各層地質構造土體密度隨之增高。土體與樁身表面間的摩擦阻力也相應增大,壓樁所需的壓入力也在增大。為使壓樁中各樁的壓力阻力基本接近,入樁線路應選擇單向行進,不能從兩側往中間進行(即所謂打關門樁),這樣地基土在人樁擠密過程中,土體可自由向外擴張,即可避免地基土上溢使地表升高,又不致因土的擠壓而造成部分樁身傾斜,保證了群樁的工作基本均勻并符合設計值。湛江海運集團綜合住宅樓工程毗鄰居民集聚地,東、北、西三面房屋較近,沉樁線路應為樁中心離建筑物近處開壓,企圖將各土層自北向南排擠(南面臨街無建筑物),盡可能地降低擠土效應影響。
(四)管樁與承臺的連接方式
上述工程管樁與承臺采用剛接。管樁的樁頭均采用專用工具鋸斷,斷口平齊,故不能利用樁身內的鋼筋伸入承臺作為連接的鋼筋。在樁頭的樁管內填充4200mm高的C30細石混凝土,并在混凝土中均分插入6ф14鋼筋與承臺連接。
(五)壓樁施工注意事項
1.壓樁施工前應對現(xiàn)場的土場地值情況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數(shù);同時應做好設備的檢查工作,保證使用可靠。
2.壓樁過程中,應隨時注意使樁保持軸心受壓,若有偏移,要及時調整。
3.接樁時應保證上、下節(jié)樁的軸線一致,并盡可能地縮短接樁時間。
4.量測壓力等儀表應注意保養(yǎng)、及時檢修和定期標定,以減少量測誤差。
5.壓樁機行駛道路的地基應有足夠的承載力,必要時需作處理。
三、出現(xiàn)問題與事故處理
(一)樁身斷裂
樁在沉入過程中,樁身突然傾鈄錯位,當樁尖處土質條件沒有特殊變化,而貫入度逐漸增加或突然增大,樁身出現(xiàn)回彈現(xiàn)象,即可能樁身斷裂。主要原因:樁身在施工中出現(xiàn)較大彎曲,在集中荷載作用下,樁身不能承受抗彎度;樁身在壓應力大于混凝土抗壓強度時,混凝土發(fā)生破碎;制作樁的水泥標號不符合要求,砂、石中含泥量大,石子中有大量碎屑,使樁身局部強度不夠,施工時在該處斷裂;樁在堆放、起吊、運輸過程中,也會產生裂紋或斷裂。預防措施:施工前,應清除地下障礙物。每節(jié)樁的細長比不宜過大,一般不超過30;在初沉樁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樁不垂直應及時糾正。樁打入一定深度發(fā)生嚴重傾斜時,不宜采用移動樁架來糾正。接樁時,要保證上下兩節(jié)樁在同一軸線上;樁在堆放、起吊、運輸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有關規(guī)定或操作規(guī)程執(zhí)行;普通預制樁經(jīng)蒸壓達到要求強度后,宜在自然條件下再養(yǎng)護一個半月,以提高樁的后期強度。治理方法:當施工中出現(xiàn)斷裂樁,應會同設計人員共同研究處理辦法。根據(jù)工程地質條件、上部荷載及所處的結構部位,可以采取補樁的方法。
(二)沉樁達不到設計要求
樁設計時是以最終貫入度和最終標高作為施工的最終控制。一般情況下,以一種控制標準為主,與另一種控制標準為參考,有時沉樁達不到設計的最終控制要求。主要原因:勘探點不夠或勘探資料粗略,勘探工作以點帶面。致使設計考慮持力層或選擇樁尖標高有誤,有時因為設計要求過嚴,超過施工機械能力或樁身砼強度;樁機及配重太小或太大,使樁沉不到或沉過設計要求的控制標高;樁身打斷致使樁不能繼續(xù)打入。預防措施:探明工程地質情況,必要時應作補勘,正確選擇持力層或標高;防止樁身斷裂,打樁時注意樁身變化情況。
(三)樁頂位移
沉樁過程中,相鄰的樁產生橫向位移或樁上升現(xiàn)象。主要原因:樁數(shù)較多,土層飽和密實、樁間距較小。在沉樁時土被擠到極限密實度而向上隆起,相鄰的樁一起被涌起。在軟土地施工時,由于沉樁引起的空隙壓力把相鄰的樁推向一側或涌起;樁位放線不準;偏差過大;施工中樁位標志丟失或擠壓偏離,施工人員隨意定位;樁位標志與墻、柱軸線標志混淆搞錯等,造成樁位錯位較大;選擇的行車路線不合理;土方開挖方法及順序不正確。預防措施:沉樁期間不得同時開挖基坑,需待沉樁完畢后相隔適當時間方可開挖,一般宜兩周左右;基坑開挖注意有一定排水措施,留置邊坡?;舆叢坏枚逊磐练?,基坑較深應分層開挖;認真按設計圖紙放好樁位,設置明顯標志,并做好復查工作,選擇合理樁機行車路線。
(四)樁身傾斜
樁身垂直偏差過大。原因分析:場地不平、有較大坡度。樁機本身傾斜,則樁在沉入過程中會產生傾斜;穩(wěn)樁時樁不垂直,送樁器、樁帽及樁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預防措施:場地要平整,如場地不平,施工時應在打樁機行走路線加墊木等物,使打樁機底盤保持水平。
(五)接樁處開裂
接樁處出現(xiàn)開裂現(xiàn)象。原因分析:采用焊接連接時,連接處表面未清理干凈,樁端不平整,焊接質量不好,焊縫不連續(xù)、不飽滿、焊肉中夾有焊渣等雜物,焊接好停頓時間較短,焊縫遇地下水出現(xiàn)脆裂;兩節(jié)樁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接樁處產生曲折,壓樁過程中接樁處局部產生集中應力而破壞連接。預防措施:接樁前,保證連接部件清潔,接樁時,兩節(jié)樁應在同一軸線上,焊接預埋件應平整服貼。
四、結語
靜壓樁具有無震動、無噪音、成本低、無泥漿和保護環(huán)境等優(yōu)點,特別適合于稠密市區(qū)的施工.靜力壓樁受力明確,壓樁的同時可準確記錄壓樁力和樁的入土深度,每根樁都類似于做了一次快速載荷試驗,是值得采用的一種較好的施工工藝。
參考文獻
[1]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94).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5.
[2]趙儉斌,等.遼沈地區(qū)靜壓管樁終壓力與單樁極限承載力的關系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
[3]史佩棟.實用樁基工程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
[4]顧菲,王大偉.靜壓樁工程的質量控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26).
作者簡介:王文喜(1981-),男,遼寧撫順人,沈陽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碩士;姚文清(1981-),女,山西太谷人,遼寧省物測勘查院助理工程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