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倩
[摘 要]繼三年前的“中航油”丑聞之后,2008年9月中信泰富在外匯市場上因為賭錯澳元走勢而損失155億港元,12月2日又爆出中國國航、東方航空在燃油市場的巨虧。本文從中信泰富進行的交易、交易分析以及虧損的原因三個方面分析“中信泰富”事件,并對中國利用外匯衍生工具的方式提出建議和探討。
[關鍵詞]中信泰富 外匯衍生品 套期保值
一、中信泰富進行的交易過程
中信泰富公司于2006年3月購入位處西澳州潛在的逾60億噸磁鐵礦石開采權,根據中信泰富的介紹,該項目每年可生產2700萬噸精礦或球團,并計劃于2009或2010年開始為中心泰富的特鋼廠提供穩(wěn)定的鐵礦砂來源。公司公告中稱,該項目截至2010年的資本開支為16億澳元,2010年投產后每年的營運開支為10億澳元,因而對澳元有穩(wěn)定的需求。
為了對沖澳元升值風險,鎖定公司在澳洲鐵礦項目的開支成本,中信泰富與匯豐,花旗和法國巴黎百富勤等幾家銀行簽訂了四份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分別是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日累計澳元遠期合約,人民幣遠期合約,其中,令中信泰富損失最大的就是第一份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該份合約約定,中信泰富每月以0.87美元的價格接受澳元,直到2010年10月,當澳元價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時,合約自動解除,然而,如果澳元價格下行,中信泰富則必須以0.87美元的價格購入澳元,如果價格跌到0.78美元以下,中信泰富則必須雙倍買進澳元。根據中信泰富的公告,該份合約的盈利上限約 為5350萬美元,交易金額高達94.4億澳元,是一筆盈利有限而風險敞口巨大的交易。
二、中信泰富交易分析
一般,大型企業(yè)在進行數額巨大的海外收購時,由于付款時間較長且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因而必須考慮本幣及收購執(zhí)行貨幣的匯率不確定性。為盡可能鎖定成本,一般企業(yè)都會進行外匯衍生交易。不過,中信泰富并未選擇常用的外匯遠期合約,而是選擇了名為Accumulator的累計股票期權合約。Accumulator的全名為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由發(fā)行商鎖定股價的上下限,在一定時間內以低于現時股價的水平向客戶提供股票,這個價格往往比現價低10%-20%。Accumulator的特點是“止賺不止蝕”,即當股價升過現價3-5%時,合約自行終止,而當股價跌破行使價時,投資者必須雙倍吸納股份。
中信泰富公司在澳大利亞參與鐵礦石項目,未來一段時間內會有持續(xù)對澳元的需求,總體處于上升趨勢中,因而公司就暴露于澳元升值的風險中。為鎖定成本,實現穩(wěn)定增長,參與澳元衍生品交易可謂是必需的。如果澳元依舊延續(xù)之前的走勢,中信泰富簽訂Accumulator合約就可以以0.87美元的價格購買澳元,穩(wěn)定公司的成本。
中信泰富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合約,是基于對未來澳元匯率長期走高的預期。由于之前澳元的價格一直走高,處于上升周期之中,澳大利亞又擁有資源性的產品,人們對澳元大多持有會持續(xù)走強的預期,這也就不難理解中信泰富會進行這樣的交易。不得不提到的是,雖然中信泰富的交易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根據公司的公告,中信泰富到2010年對澳元的需求大約在25-26億左右,然而交易的金額卻高達94.4億,讓人懷疑其交易的動機中是否含有投機的成份。
中信泰富交易的動機暫且不論,那么為什么看上去穩(wěn)賺不賠的交易成了中國企業(yè)在外匯衍生品交易中虧損最多的一筆,是不是可以通過其它的產品來進行套期保值?
三、中信泰富巨額虧損原因
對于中信泰富的虧損,本文總結了三點理由。
首先,首先,計算模型過于復雜,不能準確對風險定價。Accumulator為一系列期權的組合,一般為買入一個看漲期權和多個看跌期權。不同于傳統(tǒng)的衍生工具,Accumulator的機制更為復雜。一般合約約定客戶可以以低于現價5%-10%的價格買入標的資產,這在牛市之中能使投資者在短期內賺得大量的利潤,幾年前在香港的股票市場上,Accumulator就曾風行一時。這種看似穩(wěn)賺不賠的創(chuàng)新工具,使人們忽略了它巨大的,無底洞般的風險敞口,一旦對標的資產的走勢判斷錯誤,面臨的就會是加倍的損失。Accumulator的一大特點就是它的風險與收益是嚴重不對稱的。然而大多數投資者并不能對其風險作出準確的判斷,作為大紫籌的中信泰富也未能幸免。
其次,澳元處于穩(wěn)定的上行通道,因其擁有資源性產品而看好,人們認為會持續(xù)走強。然而由于美國金融機構危機,一方面,全世界都在拋售股票和商品來保留現金,美元依舊被認為是最安全的貨幣,使得7月以來美元的需求上升,價格大漲;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礦產等原材料價格下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貨幣受累。在中信泰富剛剛簽約后不久,澳元和歐元就開始下跌,僅僅三個月,澳元和歐元就跌去了以前3-4年的升幅(見圖1)。因為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自然發(fā)生的突然性和速度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預料到的。
最后,中信泰富交易金額巨大也是造成巨額虧損的原因之一。中信泰富披露的信息不足以讓我們判斷進行這筆交易的真實目的,不過根據公司的需求,簽訂一份交易金額30億左右的合約就可以覆蓋其對澳元的需求。拋開這點不看,如果僅是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中信泰富可以選擇更為常規(guī),更為簡單的遠期合約或是期權來進行,并不需要使用如此復雜的Accumulator。比如簽訂一年期的遠期合約,約定在2009年以0.87美元的價格購進10億美元,或者簽訂一份執(zhí)行價格為0.87美元的看漲期權,都可以起到規(guī)避澳元升值風險的作用。
比較Accumulator﹑遠期與期權,本文謹認為使用期權更能夠達到套期保值的效果。當澳元價格上行時,中信泰富以執(zhí)行價格(假設0.87美元)買入澳元;當澳元下行時,公司可以選擇不行使期權,只是損失一筆期權費,這樣不僅可以規(guī)避澳元升值的風險,同樣也可以避免澳元貶值的風險。更進一步,中信泰富還可以買入看漲期權與看跌期權,形成跨式期權或者寬跨式期權,不過具體使用哪種方式,還要對澳元走勢和波動幅度進行判斷。
四、對我國利用外匯衍生工具的建議
中信泰富事件讓我們看到要想用好外匯衍生工具,首先必須需要對衍生工具有所了解,明白其定價機制與風險收益情況,才能正確運用達到保值的目的。
其次,我們要對標的資產的走勢進行認真的分析,沒有人能對外匯的走勢做出百分之百精確的判斷,也正是因為交易雙方對未來走向有著不同的判斷才能達成協(xié)議,但是,出于消除未來的不確定性的目的,擺正心態(tài),避免通過衍生工具進行投機,牟取暴利的心理,以能夠達到鎖定成本,提高企業(yè)競爭力,實現穩(wěn)定增長為出發(fā)點,中國的企業(yè)必須要有使用外匯衍生品對沖風險的意識。
參考文獻
[1]鄢麗敏,我國外匯儲備的效度優(yōu)化及路徑指向研究[D] 江南大學,2008
[2]郭林艷,企業(yè)綜合競爭力理論框架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創(chuàng)建[D]江南大學,2008
[3]陳琦,我國外匯衍生品創(chuàng)新問題研究[D] 江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