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也淵
貴刊2008年第12期刊登的兩篇文章,讀后很有些感想。一篇是《吳明玉:包產(chǎn)到戶第一人》,此文不僅把當年最敏感的,關系到農(nóng)業(yè)根本大計的問題做了回顧,而且塑造了吳明玉這個人物的完整形象,同時還兼顧了兩個人——浙江溫州地區(qū)一位名叫李云河的縣委書記,以及當年把吳明玉打為“右派”并送勞動教養(yǎng)的蘆山縣委主要負責人。此外,最妙的是冶煉車間張主任說的話“啥時候了,你還說這些!告訴你,中國不是你一個人的中國,誰對誰錯歷史自會做出結論的……”簡短兩句話就把這個人寫活了,真是擲地有聲!
另一篇是《清華“饅頭神”張立勇》,文中談到了有兩個學生提出:怎么沒聽說過英語中的“饅頭”這個詞時,張立勇立即隨口回答:“有,是steam?鄄bun?!睆埩⒂碌幕卮甬斎徊荒芩沐e,但并不準確。
由于中國和歐洲的飲食結構不同,歐洲原本沒有“饅頭”這種食品,英語中也沒有“饅頭”這個單詞。后來中西開始交往,西方人便用bun來指稱饅頭。但一說到bun,他們只會想到“面包”。20世紀80年代初,大批外商和留學生擁入中國大陸,親眼見到了“饅頭”,知道了“饅頭”跟“面包”的異同,于是就產(chǎn)生了steam?鄄bun這個單詞。這是一個意譯詞,再翻回中文就是“蒸熟的面包”,雖說比單一的bun準確一些,但總顯得有點繞來繞去,令人費解。再后來,就有人改成用音譯的方法,直接把“饅頭”譯成了manto,效果相當不錯。至于steam?鄄bun和manto這兩個詞究竟孰優(yōu)孰劣,這得由時間來裁定,個人說了不算。
云南讀者 王孔淵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