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為筠
在實際應用中,簡、繁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爭斗,海峽兩岸的書寫均是有繁有簡。
繁體字這段時間在兩岸媒體上又扮演了一回主角。臺灣當局計劃將繁體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籌劃成立推動小組向各地重要大學展開聯署。
而在大陸,關于簡化字。繁體字孰優(yōu)孰劣的爭論甚囂塵上,甚至上升到“兩會”議程。有代表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化字,恢復使用繁體字。乍聽就宛如要把幾代人住慣的城市夷為平地,推倒重來重新建設一般,讓很多人瞠目結舌、不知所措。
來自天津、1985年至1989年曾留學日本的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在今年“兩會”上,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并提出使用繁體字有利于促進中日文化交流。
不過,這已不是第一次聽到這種驚人之論了,這幾年“要求恢復繁體字”的言論不時進入視野。而在眾多恢復繁體字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復用繁體字有利于兩岸統(tǒng)一。因為現在臺灣依然使用繁體字,并深有意味地稱之為“正體字”。日前還積極地為正體字“申遺”,給大陸方面造成不少壓力。
實際上自1949年后,簡化字逐漸演變?yōu)閮砂兜匚恢疇?,文字“大一統(tǒng)”之路變得吊詭而漫長。
蔣介石也曾推廣簡化字
由于兩岸暌違阻隔的歷史因素,臺灣一直使用繁體字。孰不知蔣介石也曾是簡化字的擁躉者,他曾兩度不遺余力地推廣過簡化字。
在1952年秋,一次國民黨宣傳匯報會上,蔣介石突然對參會國民黨大員們說,我們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覺得漢字還是應作適度的簡化,簡化字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時代的需要。
這不是蔣介石一時腦子發(fā)熱的突發(fā)奇想,國民政府早在大陸時期就嘗試對漢字簡化。蔣介石在1935年責成時任教育部長的王世杰負責,8月王世杰在文字學家黎錦熙協助下,以教育部名義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由政府公布的簡化字表。但這次改革卻命運多舛,很快引起各方強烈阻撓。
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得知此事后,憤怒之下跑到蔣介石面前大吵大鬧,說簡化漢字荒謬十足,破壞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說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討論這么重大的事情,是刻意在回避他。戴季陶對蔣介石的解釋充耳不聞,多次在公開場合揚言,如果政府不收回《簡體字表》,以后任何會議他一概不參加。
果然他說到做到,在此后的3個月里,他拒不參加國民黨會議,也很少過問公事。這下蔣介石慌了神,畢竟戴是人人禮讓三分的革命元勛,所以蔣三顧茅廬并對改革文字有所松口。
戴季陶見蔣介石開始動搖,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在一次大會上當眾跪下,為漢字請命曰:“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國寶,一個字也動不得。”
就這樣,在戴季陶的反對下,這次簡化漢字計劃不得不半途而廢。次年2月,戴季陶又力促蔣介石下了一紙命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漢字簡化也就不了了之。
國民黨敗退臺灣后,戴季陶這樣的反對派已早歸道山,蔣介石思忖再推廣簡化字估計沒人敢反對。他覺得漢字簡化是必行的方向,所以在會上老調重彈,并計劃與上次一樣,先讓教育部門提出一個簡化方案,再提交到會上來討論。
這次與會人士沒有料到蔣竟拋出如此問題,他們覺得漢字使用最大區(qū)域在大陸,臺灣宣布簡化漢字,會造成兩岸“書不同文”。而此時退居臺灣兼任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主任的羅家倫聞訊大喜,因為這位五四學生領袖早年就贊成簡化漢字,蔣介石此番意圖與他不謀而合。于是他向蔣立下軍令狀,由他來為簡化漢字游說造勢。
不久,羅家倫親自操刀的一篇漢字應該簡化,需要簡化的文章出爐,命名為《簡體字之提倡甚為必要》交由國民黨《中央日報》、《中華日報》、《新生報》同時刊登。他鼓吹漢字需要簡化才能保存,才能適合現時代中華民族的需要。蔣介石對此文甚是贊許,于是羅家倫更加熱心地四處演說,大講漢字簡化勢在必行。
就在這時有人對漢字簡化當頭一盆冷水,此人乃是國民黨中央委員、學者胡秋原。他認為漢字是中國文化之根,已綿延相承幾千年,書寫時并沒絲毫不便,完全沒有必要搞什么簡化,簡化漢字就是破壞中國文化。
1955年秋的一天,胡秋原將一篇長達萬字的反對簡化字的文章送至《自由中國》負責人雷震那里,聲稱要將羅家倫的主張徹底擊倒。雷震本人是主張漢字簡化的,所以將文章壓住秘而不發(fā),引起胡秋原十分不滿。
胡秋原毫不氣餒,他抓住一切機會傾力反對簡化漢字。一面利用立法院這個講臺,猛烈抨擊提倡漢字簡化的羅家倫等人:一面另辟陣地撰寫文章,向民眾闡述為何不能簡化漢字。他的主張得到臺灣文史界大部分人支持,一些海外華人學者作家聯合起來,共同在報刊上寫文章批駁簡化字。
戴季陶
羅家倫也因提倡簡體字,成為各方勢力圍剿的對象,有的黨內大佬甚至當面對他破口大罵。蔣介石見社會上不斷有人反對文字改革,深感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時難以施行,便不再提簡化漢字了。臺灣教育部的漢字簡化方案也遲遲未出臺,蔣介石的文字簡化計劃再次折戟沉沙。
文字背后的政治博弈
就在臺灣簡化漢字計劃躑躅不前,吵得不可開交之時,大陸也在開展轟轟烈烈的簡化漢字運動,但在最高領袖親自關懷下進展異常順利。
中共對漢字簡化由來已久,早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qū)就積極提倡,那時大量刊物和宣傳品即采用和創(chuàng)造了許多簡化字,這些簡化字被稱為“解放字”,流傳到全國各地。依然是那個曾參與民國第一次簡化字運動的黎錦熙,他從“解放字”中看到了漢字改革的曙光,于1949年5月聯合多名專家,向吳玉章建議開展?jié)h字簡化。吳玉章遂上書毛澤東,提出為了有效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得到毛澤東的首肯。
于是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由吳玉章出任主席。毛澤東在1951年發(fā)出最高指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眳怯裾聻槭椎摹拔母臅甭耦^苦干,先后幾易其稿對漢字簡化。毛澤東對其方案數度提出意見,提出作簡化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guī)律,有規(guī)律地進行簡化。直到1955年1月“文改會”才整理出漢字簡化草案,經論證后得到大多數人同意。
1956年2月1日,大陸《漢字簡化方案》正式公布,第一批230個簡體字和30個類推偏旁推出,向全國推行普及簡化字,很快便完成了從秦以來幾千年的文字大變革。在完成漢字革命的第二年,漢字拼音化被進一步提上日程在吳玉章領導下擬定《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呈上,周恩來似乎意識到不可操之過急,便刪除“文字”兩字,從而使“拼音方案”未能大躍進成“拼音文字”。
漢字的是繁、是簡作為一個學術文化問題,原本是需要也是可以大規(guī)模討論,但是由于最高領袖的介入和表態(tài),這次文字改革被政治化了。簡化字演變?yōu)橐粋€政治標識物,成了政治正確的前進方向,群眾必須要贊成簡體字方案,否則就是政治立場有問題。
當時新月詩人、古文字學家陳夢家反對簡化漢字,在公開場合發(fā)表批評意見,并撰文說“在沒有好好研究以前,不要太快地宣布漢字的死刑?!比绱颂煺娴呐e動讓他在反右時付出慘重的代價,“反對文字改革”成其罪行之一,被劃成右派分子“降級使用”。“文革”時陳夢家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殺成為漢字革命中最著名的祭品。與陳夢家犯有同科的還有章伯鈞、羅隆基等,他們也因對簡化字決策方式頗有微詞,而被冠以“反對文字改革”的罪名。
那時在大陸,漢字簡化問題被泛政治化。而在臺灣,簡化字也同樣成為了一個政治符號。
由于海峽情勢吃緊,自大陸推行簡化字之后,漢字簡化被涂抹上一層赤色。國民黨當局逐漸將簡化字斥為“共黨陰謀”、“忘本賣國”等,簡化漢字方案在臺灣遂被永久擱置。反對簡化者上限上綱,批判曾經提倡簡化漢字者,如羅家倫是“和中共隔海和唱,共同為民族文化罪人”。字體繁簡之爭,一旦與政治扯上關系,就無關簡化與普及。
一時間簡化字在臺灣成為洪水猛獸,成為一個人人忌談的政治符號,在臺灣提議簡化字、寫簡化字都要被戴上“投共附匪”的大帽。從此之后再沒有人敢提簡化漢字,基本上覺得這是個錯誤的路徑,是毀滅中華文化的大逆不道。
蔣氏父子執(zhí)政期間始終對文字嚴加管控,堅持使用繁體字而禁用簡化字,一度連文字橫排都成為禁忌。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還把簡體字視為政治風向標。所以,兩岸融冰剛剛開始往來,臺灣民眾面對撲面而來的簡化字,幾乎如看天書連蒙帶猜。
漢字簡化背后的心理
漢字簡化可謂是一次民族心理的掙扎過程,同近代積貧積弱現實緊密相關。在屢遭列強凌辱之后,一些知識分子認為漢字的繁難是開啟民智的絆腳石,是造成中國民智不開、國力衰弱的罪魁禍首。于是,他們用自己反對的靶子作工具,對靶子進行毫不留情的批駁。
在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在激進的反傳統(tǒng)語境下,漢字首當其沖成為批判對象。魯迅用漢字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認為對于漢字這個令人頭疼的東西最好是完全不用,而改用一種外國文字如德文。傅斯年用漢字批判漢字:“中國文字的起源是極野蠻,形狀是極奇異,認識是極不便,應用是極不經濟,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迸u漢字的還有吳稚暉、陳獨秀、胡適、瞿秋白等長長一串名單。
錢玄同依進化之公理,覺得欲廢除頑固守舊的思想,最根本就是先廢除漢字。后來看到一時廢除是不可能的,于是1920年,他在《新青年》上倡導減省漢字筆畫。1922年,他又在國語統(tǒng)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黎錦熙、楊樹達等人支持。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
1935年,知識階層發(fā)動了簡化漢字的“手頭字運動”。這次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等200位當時文化名人及多家報刊共同發(fā)起。2月的《申報》首先刊載《手頭字之提倡》的新聞報道,同時發(fā)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匯》。這次運動成果被蔣介石在1935年8月所推廣的第一批《簡體字表》吸收,但由于戴季陶等元老反對而流產。
漢字簡化改革直至中共上臺,強力推行后才變得異常順利。從1956年出臺首批簡化字開始,短短一年基本奠定了今后半個世紀文字的使用面貌。其后關于漢字字母化呼聲一直存在,直到1981年中國高教文改研究會成立時,還號召再發(fā)動一次拉丁字母的啟蒙運動。然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是套搬西方理論,“漢字落后論”、“拉丁字母萬能論”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在大陸,無論簡化字未來將如何,目前是否繼續(xù)簡化仍是敏感話題。1986年國務院廢止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指出今后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tài)度,使?jié)h字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wěn)定。繼續(xù)簡化漢字的工作陷于停頓。2001年正式公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使國家通行的簡化字法定地位奠定,并提倡妥善解決繁體字問題。
隨著大陸書寫繁體字一代衰老離去,13億人基本進入了簡化字時代。而且簡化字也越來越在國際流行,《紐約時報》在2005年就刊登了“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的評論。那些喝簡化字奶汁長大的一代,對繁體字明顯缺少文化親情,更遑論對古籍經典親近。
臺灣卻一直固守繁體字,總統(tǒng)馬英九特意強調,今后依然不會使用簡化字,一些場所會用繁簡對照,讓大陸同胞慢慢對照熟悉繁體字。他表示鼓勵大陸同胞認識繁體字,這是臺灣保存中華文化的成果,希望未來中國人都能使用繁體字。他說目前全世界掀起學習中文熱,希望讓世界了解繁體字中六書之美。臺灣并在今年積極準備將之“申遺”。
在實際應用中,簡、繁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爭斗,海峽兩岸的書寫均是有繁有簡。大陸雖推行簡化字,但只是限制繁體字應用并沒廢除它。繁體字在大陸文化圈還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很多文化人名片是用繁體字。
而臺灣官方雖不承認簡化字,但人們手寫時則運用普遍。如“前總統(tǒng)”陳水扁一次近50個字的手寫批文中,竟有8個是簡化字,甚至連他自己的簽名也是簡體字。
簡化字不一定對掃盲有幫助,但也的確不是粗暴隔斷傳統(tǒng),而是自古至今各種簡易漢字的總匯與歸納。繁體字文脈嚴謹但筆畫繁多不易書寫,反之簡化字易寫但文脈不清,因此兩者是各有利弊。
簡化字、繁體字之間眾說紛紜,大陸提倡用簡識繁,臺灣實行用繁識簡。海峽兩岸終究要實現統(tǒng)一,不可能是繁體字書同文,也不可能是各退一步混合繁簡。但無論如何,當務之急是應為繁體字“申遺”,這成為兩岸大多數文化界人士的共識。
編輯 曉波 美編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