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珍洪
摘要和諧社會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物權保護中的私力救濟。在憲政和法治原則的關照下,在物權公力救濟占主導地位的情形下,對物權私力救濟的價值意蘊進行追問和反思,必將有利于促進人與物的和諧,實現(xiàn)人與人的和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和諧社會物權私力救濟
中圖分類號:D9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373-0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進行,黨和國家在充分認識總結前期成果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之下,本文試圖從民法物權維度解讀物權私力救濟的價值意蘊,在法治和憲政原則的關照和引領下,反思公力救濟物權的負面效應,合理確立物權私力救濟與物權公力救濟的和諧配比,在一定情形和限度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物權私力救濟的正面效應,以實現(xiàn)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一、物權私力救濟概念的界定
(一)私力救濟概念的蘊涵
在民法學界,學者對私力救濟概念的界定有不同的表達。江平先生認為,私力救濟指權利主體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依自身實力通過實施自衛(wèi)或自助行為救濟被侵害的民事權利。自衛(wèi)行為分為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自助行為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而對義務人的財產進行扣押或對其人身進行拘束的行為,是在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請求權而允許采取的私力救濟方式。豍佟柔先生認為,私力救濟是權利人未借助國家公力,而以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或他人權利的合法行為。豎《法學詞典》則認為,私力救濟亦稱自力救濟,指行為人憑個人力量保全自己權利的行為。權利受侵害應請求政府保護,但如情事緊迫,非對他人自由或財產直接施以拘束、扣押或毀損不能達到保全目的,法律允許權利人自力救濟。豏本文認為,私力救濟與自力救濟這兩個概念不應互用。從詞義來看,自與他相對應,私與公相對應。由此推斷,自力救濟的對應概念應是他力救濟,私力救濟的對應概念則是公力救濟。自力救濟是指權利人用自己的力量保護其受侵害的權利,而他力救濟則是指權利人借助于他人的力量(包括他人的私力和國家的公力)保護其受侵害的權利。私力救濟是指權利人用私人的力量(包括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私力)保護其受侵害的權利,而公力救濟則是指權利人借助于國家的力量保護其受侵害的權利。從概念的包含關系來看,私力救濟包含著自力救濟,進一步講,私力救濟當然也包含著自力私力救濟和他力私力救濟。而自力私力救濟本身就包含著自力請求、自助行為和自衛(wèi)行為。
(二)物權私力救濟概念的應有之義
物權私力救濟不是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一種具體的救濟方式,而是學理上對物權保護方法中一類物權救濟行為的抽象和概括。它以維護物權的完整、保證物的穩(wěn)定占有為制度訴求,作為一個學理概念,它同樣具有表征的價值。因此,物權私力救濟概念的內涵在外觀樣態(tài)上應當體現(xiàn)私力救濟概念的一般意蘊,同時應凸顯自身的底蘊和個性。所以,物權私力救濟概念的應有之義應當是也不得不是物權人于其物權受到侵害時,以自己或他人的私力維護或恢復物權的完滿支配狀態(tài)。由此可見,物權私力救濟的宗旨、目的和價值訴求是保護物權人自己或他人的物權;物權私力救濟的主體是物權人;物權私力救濟的客體是侵害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物權私力救濟的途徑和手段是私力(包括物權人自身的力量或者他人的私力)。
二、和諧社會視野下物權私力救濟的有效性
在憲政和法治原則的引領和關照下,傳統(tǒng)民法對物權的保護和救濟,主要是借助憲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物權法、債權法等公力救濟方法對物權實施保護,在外觀上過分強調公力救濟的主導地位而忽視或者漠視私力救濟的作用,在當下私力救濟已經存在著被邊緣化的趨勢。然而,中國歷史上長期追求“無訟”境界,并且在以公法為主的時代更是強調私權的私力救濟,公力救濟一般僅僅限于嚴重危害統(tǒng)治秩序的刑事案件,公力極少甚至壓抑自身向私權空間滲透擴展,甚至止步于某些刑事案件。復仇、報應等公權私力救濟的行為觀念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時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彰顯出來,承載著中國社會關系的基礎和刑法、侵權法、合同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建立的理念根據(jù)。豑同樣,在日本,“私權的紛爭無論在程序上還是在實體上往往是以‘逃避法院的形式通過法外渠道妥善解決的”。豒由此可見,物權私力救濟的觀念已深深植根于民眾的心中并在現(xiàn)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現(xiàn)實存在,并將繼續(xù)、長期、永遠地存在,是物權人實現(xiàn)物權、保護物權所要選擇的救濟路徑和維度之一。所以,在國家倡導公力救濟、禁止私力救濟,建設和諧社會的背景下,私力救濟應當是也不得不是物權人救濟物權、維護私權的正當途徑。因為在物權保護中,物權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相比,在某種意義上更具有效率(益)性、和諧性等價值旨趣。
(一)物權私力救濟能夠有效地承載和兼顧效率的價值和要求
從最終意義上講,物權私力救濟可以說是一種成本最低的物權保護方法,它與公力救濟物權相比,更具有直接性、便利性、快捷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因為在物權私力救濟的過程中,物權人一般都采取書面的或口頭的方式向侵權人提出物權救濟請求,要求侵權人在一定的時限內做出返還所有物或排除或預防妨害物權的行為,以滿足物權人對物權的完滿支配狀態(tài)。同時,在不損害社會公益和侵權人的正當權益時,物權人可以根據(jù)救濟場景適時選用交涉、合作、強力等具體的私力方式最大限度地救濟物權,也可以借助他人的私力實現(xiàn)物權保護的價值訴求。此外,從物權私力救濟的成本來看,物權私力救濟的成本較低。因為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物權私力救濟的費用負擔往往應由侵權人承擔。當然,由物權人本人或因雙方過錯或不可抗力等原因引起的費用擔負應由物權人本人承擔或由雙方或保險機構等共同承擔。相反,物權公力救濟的主要方式在民法上往往是民事訴訟。既為訴訟,物權人不僅要花費一定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精力成本、人力成本、機會成本、倫理成本、錯誤成本等私人成本,而且要承擔一定的法院收費(包括案件受理費、申請費及其它訴訟費用)、代理費用、訴訟輔助費(復印費、通訊費、差旅費等)、其它費用(應酬費用、灰色費用)等各種費用,同時還要忍受訴訟普遍過分遲延帶來的不利,正如有學者所言,訴訟遲延可能導致證據(jù)滅失,權利難以回復,司法程序井井有條,實體判斷千真萬確,訴訟遲延也將耗盡裁決的效用,豓正所謂“遲到的正義或耗費過大的正義都不是真正的正義。不論最終結果是多么正確,如果拖延太長,耗費過大,都只能帶來不正義?!?/p>
(二)物權私力救濟能夠保障當事人雙方和諧關系的養(yǎng)成和恢復
物權公力救濟的主要方式在民法語景下則是民事訴訟。作為訴訟,它必然是一種對抗式的爭議解決方式,經過劍拔弩張的庭審過程,再加上雙方當事人的律師的推波助瀾,當事人之間的往日溫情喪失殆盡。這種同歸于盡的糾紛解決模式,從根本上阻斷了雙方當事人之間和諧關系的養(yǎng)成。同時,物權公力救濟難以根除雙方當事人的爭議與沖突。因為“裁決≠沖突解決”,豖有時訴訟裁決反而可能是重啟二次或多次爭議的導火線。所以,民事訴訟這種結構性缺陷難以有效地消除當事人心中難以消解的情緒對立,即使司法機關作出了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的民事裁決,也只能抑制但不能徹底消除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沖突與糾紛的根源。相反,物權私力救濟能夠通過當事人之間的真誠合意或者借助正直善良的第三人的人格魅力及其富有人情味的勸說技巧,在充分溝通、自我剖析的基礎上消除了當事人心中的隔閡與不滿情緒,真正達到盡釋前嫌、握手言歡的結果,以確保物權糾紛和雙方緊張關系的徹底消解,使雙方的和諧關系得以恢復和維持。
三、和諧社會視野下物權私力救濟的有限性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物權私力救濟也不例外,它同樣存在著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在雙方合意的情況下,物權私力救濟更能夠消除爭議雙方的對立情緒,并在和諧的氣氛中促使物權紛爭的非對抗性消解。但是在雙方非合意的情形下以及某些合意的場景中,物權私力救濟則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產生較強的負社會效應性。
第一,物權私力救濟的主體可能過度關注和追求物權救濟的效率和速度,沉溺于成本效益的斤斤計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及其對社會所產生的示范作用。因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越來越帶有‘經濟人的色彩,很少有那種不顧個人利益,為正義挺身而出,‘為權利而斗爭的‘義士,如佐倉物五郎或堂吉訶德式的大人物”,豘因此,通過私力救濟而實現(xiàn)的正義是有限的,并且通常是無法獲得正義的,所以,它是“對大眾社會的投降,既不應當鼓勵也不應當稱贊”。
第二,物權私力救濟很可能導致正義觀念的主觀化,從而促使社會秩序的傾斜。物權私力救濟主體往往以中國古代劍俠般的豪氣在踐行正義、解決糾物權紛時,難以保證客觀公允,很容易導致正義觀念的主觀化,在解構正統(tǒng)秩序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社會的和諧有序的局面。誠如梁慧星先生所言:“因私力救濟,易生流弊,弱者無從實行,強者每易仗勢欺人,影響社會秩序。故國家愈進步,私力救濟的范圍愈益縮小,至于現(xiàn)代法律遂以禁止私力救濟為原則,私力救濟往往在民法上構成侵權行為,在刑事上成為犯罪行為”。豛這也正如私人決斗會導致法律無政府狀態(tài),如果法律無限制地默認個人可以通過暴力來化解糾紛、實現(xiàn)個人權利,那么對這種個別正義的推崇,必將置社會秩序于無序。豜所以,在一般意義下,“所有國家無一例外都是社會權力的壟斷者,其首要行為都是禁止人們實施私力救濟”。豝當然,在國家倡導公力救濟,禁止私力救濟的場景下,有限地承認物權私力救濟的合理性、正當性、合法性,對物權的保護及和諧社會地建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