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摘 要]德育,不僅是孩子的立身之本,而且決定著一個社會的未來。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德育往往會受到忽視。究其原因,是因為德育脫離實際,功利教育、形式主義的東西使德育失去了實效。因此,必須摒棄功利思想,使德育回歸到生活實際中,變一味地灌輸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變“速成”為“養(yǎng)成”,求真務實,作好表率,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以促進學生品德的發(fā)展和社會道德的進步。
[關鍵詞]德育 真實
德育不僅是實的,而且還是一個孩子的立身之本,它決定著一個社會的未來。我們經(jīng)常提到“以德育為首,以教學為中心”,但在實踐中,輕德育,重智育的做法依然盛行。對德育的認識存在誤區(qū),德育活動中的功利化色彩,做表面文章、形式主義等十分嚴重。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增強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就無從談起。因此,搞好德育,必須呼喚真實。
一、德育為什么會“失效”?
一個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行為最真實、最穩(wěn)定,只有當教育者對學生的教育回到了自然生活狀態(tài)時,德育才是最真實的,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我們過去的德育往往會陷入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的怪圈,主要是著眼點出了問題,即沒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靈感受,而是根據(jù)上級要求,宣傳形勢,用綱目性內(nèi)容開展相應的德育活動。這樣的德育,自然偏離了學生的經(jīng)驗情感和思想的實際,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在德育的途徑和方法上因循守舊,缺少創(chuàng)新,生搬硬套,照抄照搬,千人一面,難以有好的結果。另外,在日常教育中,由于種種原因,德育還失去了“誠信”和“真實”。
1.偽德育就在身邊。
(1)德育目標過于理想化,使德育常陷于抽象、空洞的說教中。目標過高,急于求成,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一味地灌輸,這在一些活動中成為了突出的問題。我們并不反對培養(yǎng)學生的崇高品德、完美人格,但這只是德育的理想境界,而不能以此作為教育追求的現(xiàn)實目標。因為我們教育的不是幾個最優(yōu)秀的學生,而是每一個學生。因此,德育一定要針對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德育目標,它不能脫離學生實際,也不能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否則,即使這些大道理被學生背得爛熟,也很難被他們的認知結構同化為內(nèi)在的道德價值觀念,這樣的德育自然就成了“空洞說教”。要真正使德育收到實效,就要把標準降下來,要讓所有學生都有可能達到這條道德的底線,即公民道德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人格健全的公民。
(2)德育形式過于簡單化,且因循守舊,缺少創(chuàng)新。最典型的德育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條:①大張旗鼓地宣傳;②聲勢浩大的活動;③勞師動眾的檢查評比;④思想品德量化達標。這些德育方式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卻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學生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馴服,也不能靠檢查之類的外力推動,否則,即使暫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而一旦外力消失,一切就會回到從前。如有的學校熱衷于開展“衛(wèi)生周”、“紀律月”等,“不求養(yǎng)成求速成”,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現(xiàn)。真正的德育應給受教育者帶來精神的洗禮、靈魂的超越、人性的回歸和情感的轉化,應該指向人的生成。正如德育教育家赫爾巴特所言,“道德教育首要的事件,絕不是發(fā)展某種外表的行為模式,而是在兒童心中發(fā)展明辨的見識以及與它在一起的相應的意志力?!倍欠N懾于某種規(guī)定和限制,為了某種企圖的所謂“道德行為”恰恰是非道德的。
2.非道德或反道德的例子屢見不鮮。
(1)德育有悖人性,漠視生命。為了搞好“六一”節(jié)活動,讓學生在炎炎烈日下暴曬幾小時;為了“教育”學生講衛(wèi)生愛勞動,讓他們赤手空拳地和垃圾“親密接觸”;為了改掉學生的身心陋習,在恨鐵不成鋼的心理驅使下,對其進行心理和生理上的體罰或變相體罰,等等。
(2)忽視言傳身教,大搞功利教育,嘲諷德育的“誠信”。最突出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到教師經(jīng)常在“作假”。為了上好公開課,預先把答案告訴他們;為了提高學科成績,對學生的作弊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為了組織學生開展座談會,更是明目張膽地面授機宜,以使他們把謊說得圓滿;為了完成鞏固率檢查,讓學生互相頂替……此外,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也影響到了純潔的校園,老師對學生不公正的態(tài)度,影響著他們價值觀的形成……諸如此類,都對學生的品德形成起著反面教育的作用。
3.在學校教育中,分數(shù)是實的,德育是虛的,一切都圍繞“指揮棒”轉。只要領會了“指揮棒”的厲害,就明白了為什么“德育首位”是虛的,只有分數(shù)才是實的道德觀,就會明白教師為什么熱衷于“智育”,而忽視了“德育”的緣由。在“指揮棒”的威逼下,“一分定終身”、“差一分就是一萬元錢”、“只有分數(shù)是硬道理”是實的、是真的、是有效益的。在這種情況下,決定學生命運的是他的品德嗎?顯然不是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看到有學生因品德問題而影響其升學的,他們高考(中考)落榜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分數(shù)不夠。既然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德育沒有太大的作用,那么,對于一些學生、家長、教師來說,杠桿向哪傾斜就很清楚了。而我們對于教師的評價,多數(shù)時候也只是把分數(shù)作為判斷的標準,只要“平均分”高、“升學率”高,不管教育方法是否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教育原則,不管是否因大搞“題海戰(zhàn)術”,而加重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不管是否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壓抑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發(fā)展,“只有分數(shù)和升學率是硬道理”,在這樣的情況下,高分數(shù)就掩蓋了“好教師”的師德問題。
二、如何使德育富有實效?
要使學校的德育收到實效,就必須摒棄功利思想,使德育回歸到生活實際中去,以促進學生的品德發(fā)展和社會道德進步。
1.德育目標要具體化,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防止出現(xiàn)假、大、空的現(xiàn)象。韓國有一所學校在學校景點的警示牌上是這樣寫的:“請愛護這里的花草樹木吧,你這樣做,就是愛國!”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有益的啟示。愛國主義教育也好,理想主義教育也罷,都不應只是空談,而要將目標細化,并落實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一處小小的空間上,使教育找到一個著力點。德育是人性德育,所以不應回避人性中的弱點,如果德育目標過于“高、大、全”,就成了德育的“假、大、空”。因此,德育更不應回避學生天性中真實的方面,如爭強好勝、貪玩調皮等。否則,就難以得到全體學生的認可。太高、太全,看似完美,其實是空中樓閣,脫離了實際。學生跳起來也永遠摘不到的桃子,對其是沒有什么吸引力的。
2.德育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要變一味灌輸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德行的生成主要是靠養(yǎng)成,而非一蹴而就的,甚至要利用人一生的時間來思考、探索和追求。德育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事事有德育,時時有德育,因此,課堂的正面灌輸固然不可少,但更多的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德育作為轉變?nèi)说乃枷耄纬扇说氖澜缬^的教育,無疑是耐心、細致而又艱巨、復雜的工作。好的德育是不經(jīng)意的點悟,而非刻意的規(guī)范;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而非電閃雷鳴,雨過地皮濕;是未雨綢繆,防微杜漸,而非消防員的水龍頭,哪里有災就滅哪里,那樣只會“摁下葫蘆起來瓢”;是從外到內(nèi)的持久的精神熏陶,而非終端結果的速成。所以好的德育應該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自覺接受教育,“久居芝蘭之室,未聞其香”,所以一所學校要搞好德育,就應該讓墻壁說話,讓草木傳情,要既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引起他們的共鳴,又能使之積極地、不自覺地投入到其中去,以享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在日?;顒又邪淹庠诘牡赖乱?guī)范內(nèi)化為自己的血肉和德行,使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道德信念的確立成為德育所追求的目標與最終歸宿。
3.成年人,尤其是教師要切實做好道德的表率。作為教育者,我們的日常行為蘊藏了豐富的道德資源,如教師準時到校,提前候課,等等,這看似簡單,實際上不僅體現(xiàn)出了對學生的尊重,而且還體現(xiàn)了文明守時的道德作風,體現(xiàn)出了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簡單”行為中,反復向學生傳遞一些做人的重要準則,使之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些準則內(nèi)化為素養(yǎng)。教育效果比千萬句“做人要守時”的話語更有力,常有教師說,“現(xiàn)在的孩子不好教,學校一天功,社會上一陣風?!闭\然,一些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使學校教育大打折扣。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反躬自問:“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又給學生帶來了什么影響呢?”前面所說的“作假不道德”的例子,不是在多數(shù)學校都存在,而且還頗有市場嗎?一件看似很小的事,對學生的心靈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可想而知。事實上,教師就是一本無字的書,學生每時每刻都在讀,因此,教師要從“小事”上給學生做好表率。
4.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家庭、社會、學校應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學校教育要起主導作用。一方面,學校把自己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分數(shù)”上,而忽視了德育,縮小了教育的廣闊天地;另一方面,社會和家庭對學校產(chǎn)生的影響在不斷擴大。由于社會的開放性,學生與社會的接觸已越來越密切,因此,一旦對學生的管理松懈,失去了控制,他們就會迷失在外部世界中。近年來,青少年因厭學、輟學而走向犯罪的幾率逐年升高,不能不讓人痛心。此外,由于家長過度關愛孩子,束縛了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不僅使孩子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而且還造成了他們的“軟骨病”,使之缺少自立能力。因此,在當前教育中,教師的師德教育是德育的關鍵。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努力改善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風氣,這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另外,家庭和學校還要齊抓共管,以形成合力,這樣才能使德育的實效性得到落實。但學校畢竟是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主要陣地,所以學校教育應該在這三者中起主導作用,這也是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總之,德育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樣,都必須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才能制定詳實的目標措施,落實周密的計劃任務,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從而取得扎扎實實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