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義
近日,北京畫院推出了“實者慧——鄒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贈李可染作品展”,展出李可染中國畫作品108幅、水彩畫作品13幅,此外還有書法作品122件、速寫9冊,李可染生前與鄒佩珠的收藏作品44件也一并捐贈給國家。展覽涵蓋了李可染自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的經(jīng)典作品,既有早年創(chuàng)作的《天王送子圖》《執(zhí)扇仕女圖》《賣唱圖》《鐘馗送妹圖》等經(jīng)典人物畫作品,也有奠定其山水畫巨匠地位的代表作品《夕照中的重慶山城》《山頂梯田》《雨中漓江》《萬山紅遍》等,比較全面地展示了李可染藝術(shù)風格的變化和形成過程。雖曾無數(shù)次觀摩、學習李可染的書畫藝術(shù),但此次大規(guī)模的集中展示依然令人心情激蕩。
在中國畫領(lǐng)域,李可染被公認為是承前啟后的現(xiàn)代山水畫大師,在中國畫的繼承與發(fā)展問題上花費了畢生精力。李可染先生認為“不繼承就失民族特色,不發(fā)展就沒有時代精神”,如其夫人鄒佩珠先生所說,他的一生“歷盡艱辛闖四難,只為弘揚民族魂”。此次北京畫院展覽題目“實者慧”出自李可染一枚印章的印文“實者慧,學不輟”,可染先生解釋為:“天下學問唯老實而勤奮,強毅力者得之,機巧不能得也。”這三個字是可染先生為人為藝的真實寫照。他倡導書畫創(chuàng)作要深入生活、珍視傳統(tǒng)、推陳出新,反對脫離實際、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他繼承傳統(tǒng)、改革創(chuàng)新、自出機杼,無論書法還是繪畫,也都突出一個“實”字。
以最典型的“李家山水”為例,布局謀篇的最大特點是密、實,構(gòu)圖飽滿、緊湊,無論畫的中心還是邊際,往往滿紙皆墨,極少空白。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留白除少數(shù)用于表現(xiàn)云、瀑布、江河、梯田等景物之外,極為少見。而筆墨特點則突出表現(xiàn)為扎實、充實,下筆如千斤杵,力透紙背,其師黃賓虹的五筆法“平、圓、重、留、變”,依稀可辨。用墨則濃淡干濕等“七法”并擅,尤其長于積墨,有出藍之功,將墨法控制到“渾化如鑄”,墨可勝色、墨可勝彩的境地。只有最好的筆墨才能充分表現(xiàn)客觀事物,并超越物象達到新的高度。正如李可染先生自己所說:“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自然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干筆不枯,濕筆不滑,重墨不蝕,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p>
透視和光線的獨特處理是李可染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大突破。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取平視和俯視的角度較多,采取散點透視往往不重視光線,而透視和光線恰恰是西方繪畫有別于中國繪畫最突出的特點。可染先生曾說:“學習山水畫,要做到三點:第一是學習傳統(tǒng),廣泛吸收中外藝術(shù)的長處,要有讀遍天下名跡、名著的氣概。第二是到生活中去,到祖國的壯麗河山中去寫生。第三是集中生活資料,采一煉十,反復加工,進行創(chuàng)作。三者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循序漸進,相輔相成,是逐步深化的一個全過程。絕不可偏廢,任意舍掉其中一環(huán)。如果投機取巧,學序混亂,終將一事無成?!崩羁扇鞠壬且晃粠煿湃?、師造化、得心源的藝術(shù)大家。由于曾師從林風眠、克羅多學習研究西畫,對西畫藝術(shù)長處的吸收使得他在繪畫中對視覺和光線的處理達到了豐實厚重,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山水畫多取仰視,突出了山的橫空出世和雄偉挺拔,使觀者由下而上感到大山壓頂、飛瀑直下,氣勢磅礴。而側(cè)光、逆光等多種手法的運用,則突出表現(xiàn)了山的神秘感,水的靈動性,巧奪天工,給人以很強的震撼力。
李可染先生的書法在70年代末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由過去的輕靈優(yōu)美變?yōu)槌翆嵑裰?。他曾說:“字體削瘦容易,豐厚難。就像人的肢體,要有骨力、有彈性,蒼而潤?!彼牡湫蜁w“醬當體”,融會了篆、隸、楷、草各體,又從民間汲取營養(yǎng),形成粗實剛猛、凝重老練的書風,筆筆如錐畫沙、屋漏痕,可與其沉雄渾厚的山水畫爭相媲美、珠聯(lián)璧合。
李可染的書畫藝術(shù)深邃厚重、沉雄剛健而又清新壯美、鮮活靈動,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的一種化境。什么是化境呢?那就是藝術(shù)家的思想、生活,通過反復的意匠加工、長期的錘煉揉合,因而成為渾然一體,這樣的作品處處是生活的真實,處處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化身。藝術(shù)家的表現(xiàn)手段到了這個境地,就能最充分的傳達他的思想感情,就能最完美的反映生活,就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這樣的藝術(shù)使人一見動心,甚至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具有一種不容置辯的潛移默化之功。如杜甫稱贊李白的詩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藝術(shù)到了這樣的境界,它還能不發(fā)生最大的感人力量嗎?從李可染的書畫藝術(shù)中我們時常能感受到這種力量,體會到這種出神入化的境界。
李可染的夫人鄒佩珠也是一位藝術(shù)家。鄒佩珠與李可染共同度過了四十五個春秋,患難與共,幫助李可染改革、發(fā)展中國山水畫,保存了可染先生各個時期重要的作品及資料。可染先生逝世后,鄒佩珠懷著對先生的深厚感情,不知疲倦地主持出版了幾十種李可染畫集和書刊,多次舉辦大型國內(nèi)外展覽,為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及籌建李可染藝術(shù)基金會盡心盡力。在當前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李可染書畫藝術(shù)的劃時代學術(shù)價值已被廣泛認知,他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供不應(yīng)求,屢創(chuàng)高價,一般畫作幾十萬、幾百萬已司空見慣,過千萬的作品亦不少見。如2007年李可染《萬山紅遍》在香港佳士得以3504萬港幣成交,剛結(jié)束的北京誠軒春拍李可染《韶山》以1624萬元人民幣成交。以此作參照,鄒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此次捐贈的作品,如果進入市場,總價值超過數(shù)億萬元人民幣當不為過。由于可染先生作畫認真,“采一煉十”,“廢畫三千”,所以存世作品數(shù)量較少。此次鄒佩珠先生攜家人集中捐贈如此數(shù)量的精品力作,胸懷和境界實在令人贊嘆。
鄒佩珠先生并非富翁,年近九旬,仍與家人一起居住在80年代的舊樓,生活儉樸、豁達樂觀、無私無畏。問及此次集中捐贈,鄒佩珠說:“這些作品雖是我名下的,但我從未想私自占有??扇疽簧非蟆疄樽鎳胶恿鳎熬膶⑺鱾€時期的代表作留了下來,是為了日后完整地交給國家。我不能屈了他的一片愛國之心。使這些作品有個好歸宿,一直是我最大的愿望。李可染的藝術(shù)不光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把他的作品集中交給國家放在美術(shù)館,能讓后人不斷深入了解李可染的藝術(shù),了解20世紀中國的民族文化。李可染的后人們看到在藝術(shù)圣殿中珍藏的這些作品時,也會感到榮耀?!编u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與李可染先生一樣以赤誠的愛國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使中華民族的書畫藝術(shù)薪火相傳、發(fā)揚光大所作的不懈努力,既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又是信念信仰層面的檢驗與思考。正所謂:實者可染大智慧,畫史留名樹豐碑。夫人佩珠仁者壽,大德大愛共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