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明
校本教研作為提升教師業(yè)務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越來越被教學管理者和實施者認同。但在以前,由于以校為本組織實施,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和操作程序,所以就我校進行的校本教研活動來言,老師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有的甚至感到是一種負擔。組織者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收效甚微。
面對這種情況,學校領導班子多次反復進行分析研究,確定了校本教研以教師實際教學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來切入,從教師們認為最需要的具體教學應對策略人手進行活動的思路。
為此,學校領導認真地分析研究了學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深入到教師中去,與教師一起座談交流。了解他們在教學中遇到的難題。通過匯總分析,找出了帶有普遍性的且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不能很好的解決的問題:例如,語文教學中學生讀寫能力差;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計算準確率不高以及英語教學中學生單詞的返生率高等等。
找到了問題之后,學校就以這些問題分別組織教師進行討論。老師的積極性一下被調(diào)動了起來。
大家各抒己見:有自己的失敗教訓,也不乏有智慧的構想。
通過討論,以加強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量,從而改變學生語文教學中學生讀寫能力差的問題;以每日布置安排學生訓練一定數(shù)量的口算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以每日半小時的聽錄音磁帶來解決學生英語聽記差的問題,這些都成了學校老師的共識。學校在充分聽取老師們的建議和意見的基礎上,制訂安排了具體的校本教研活動內(nèi)容并認真組織實施。
至此,學校教研活動的開展,由以前那種主任逼組長、組長追組員搞研究的尷尬局面變成了現(xiàn)在一到教研活動的時間。大家都自覺的聚攏到一起。爭先恐后的談自己的做法或專注地聽別人的介紹。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也是積極地嘗試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形成了課堂上教師創(chuàng)新實踐,課堂下教師討論研究的氛圍。大家不再為教研活動而為難和冷漠,都覺得自己就是研究者和實施者。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教研的領頭者。例如,一年級語文老師,自覺地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識記生字,組織指導學生自制自識生字的卡片,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鞏固了前一階段的拼音教學和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還通過老師精心的收集字卡展示等活動,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從一年級開始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
又如,五年級英語教師指導家長每天早上在叫醒孩子時,按下插有英語教材配套磁帶錄音機的播放鍵,讓學生不經(jīng)意間提高了英語聽力能力。
以上幾例,證明了校本教研活動只有植根于教師教學實際,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才能達到校本教研的實效性。同時,通過一個階段的活動,也使學校真正的認識到以校為本開展教學研究的目的,那就是根據(jù)學校的具體實際,針對教學的具體問題,使校本教研真正能夠滿足教師教學的要求,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那樣,校本教研才能真正吸引教師主動參與,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和潛能,才能對提高教師業(yè)務能力,促進教師個人專業(yè)成長,使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由自發(fā)行為變成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