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明
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率代表團第二次訪問蘇聯(lián),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紀念活動,并出席12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及68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史稱“莫斯科會議”。這是毛澤東第二次出國,也是最后一次出國。
蘇聯(lián)邀請毛澤東出席莫斯科會議
朝鮮停戰(zhàn)后,中國由軍事斗爭轉入了以孤立分化美國和發(fā)展國際和平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主要內容的外交斗爭。1954年7月8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全國政協(xié)常委會上決定調整外交方針,提出新的局勢“需要我們走出去”。50年代下半期,中國以特殊的外交風格在國際舞臺上獨樹一幟,且成果顯著。
與這一總體狀況相適應,中國的對蘇外交也突破了以往只同蘇聯(lián)討論雙邊關系或中國相關問題的界限,上升到與蘇聯(lián)平起平坐地討論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事務和國際共運的共同性問題。
這一變化來自蘇共二十大造成的蘇聯(lián)影響力的下降。1956年2月蘇共召開二十大,赫魯曉夫在會上做了秘密報告,揭露了所謂斯大林問題。它的文本傳出后震驚了世界。斯大林在各國共產黨人和群眾心中享有極高的神話般的威望,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打破了這個迷信,在世界各國共產黨當中都造成了一些思想混亂。又由于蘇聯(lián)在各方面的偉大成就都與斯大林的名字分不開,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在損害斯大林威信的同時也損害了蘇聯(lián)的威信。針對這種情況,3月12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對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作出了“揭蓋子”和“捅漏子”的兩點論斷。4月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的《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在國際上首次樹起一面理論旗幟。毛澤東主持了此文的寫作過程。他指示要支持蘇共二十大反對個人迷信,同時補救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的失誤,對斯大林既保護又批評,用中國的歷史經驗正面闡述中共的觀點。6月30日蘇共中央做出《關于克服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決議》,為秘密報告糾偏。決議引述了《人民日報》文章對蘇共的勸告:“蘇聯(lián)共產黨有必要在肯定斯大林的偉大功績的同時,又尖銳地揭露斯大林所犯的錯誤的實質,號召全黨以此為戒,堅決地消除這種錯誤所造成的不良后果?!?/p>
波匈事件是蘇聯(lián)影響力下滑的必然結果。事件發(fā)生后,赫魯曉夫和蘇共中央深感指揮棒不靈,自信不足,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xiàn)了大問題,因此非常需要中國黨的支持和幫助。整個事件從頭至尾,赫魯曉夫一直把中共中央當作最重要的咨詢伙伴。這使得調停蘇聯(lián)同其他兄弟黨的關系就成為中國對蘇外交的一項新內容。
1957年1月,周恩來應邀訪問蘇聯(lián),同布爾加寧、赫魯曉夫、米高揚等蘇共領導人進行了多次會談。從目前透露出來的資料看,這實際上是中共中央與蘇共中央的首次交鋒。周恩來嚴厲批評了蘇聯(lián)在世界戰(zhàn)略方針和大國主義問題上的觀點和做法,建議他們采納毛澤東提出的“世界講和,長期防御”的方針,說這個方針有利于爭取更多的國家,推動反殖民主義的斗爭。他還闡述了毛澤東的中間地帶理論,說第三陣營國家反對帝國主義,可以成為我們的同盟軍,但是他們害怕社會主義,“所以我們強調反對大國主義,使他們安心”。
1月24日,周恩來向中共中央報告了這次訪問的情況。他說:“中蘇兩國可以平等地坐在一起開始討論問題了?!?/p>
恰在這次訪蘇期間,周恩來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提出了召開社會主義各國黨和政府代表會議的建議。他約見南斯拉夫駐蘇大使米丘諾維奇,并打電話給正在南斯拉夫訪問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彭真,要他們向鐵托轉達這個建議。周恩來希望知道鐵托對這個建議的態(tài)度,南斯拉夫是否愿意出席會議,是否愿意同中國共同提出這個建議。當米丘諾維奇問起這是誰的倡議時,周恩來答復說,這是中國提出的。
鑒于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蘇共中央新領導班子已不同于斯大林時代,再加上他們當時的處境和對中國黨的期盼,中共中央越來越相信,赫魯曉夫和蘇共中央盡管有缺點錯誤,但卻是可以被說服的,召開這次會議必能推動社會主義陣營的體制朝理想方向發(fā)展,也必能推動社會主義陣營的廣泛團結。
蘇共中央對這次會議的態(tài)度應當說更為急切。當中共的建議被南斯拉夫拒絕后,蘇共中央選擇了邀請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派代表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并在慶典活動之后召開國際會議的方案。這個方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爭取毛澤東到會。
波匈事件后,蘇聯(lián)領導人為爭取中國最大限度的支持,多次表示希望毛澤東親自來蘇一趟。毛澤東早就應允了,但堅持要蘇聯(lián)國家元首伏羅希洛夫回訪中國之后他再訪蘇。為排除這一障礙,爭取毛澤東出席莫斯科會議,蘇聯(lián)政府提前半年,于1957年4月派遣伏羅希洛夫對中國進行禮節(jié)性回訪。伏羅希洛夫離開北京時再次邀請毛澤東訪蘇,毛澤東留有余地地接受了邀請。
但是不到一個月,又出現(xiàn)了新的障礙。6月間,蘇共中央發(fā)生黨內斗爭,赫魯曉夫差點下臺,反對派莫洛托夫等被打成反黨集團。這件事非同小可。蘇共領導班子是一個非常不穩(wěn)定的集體。斯大林逝世后不久便發(fā)生過清除貝利亞的事件。這次斗爭是第二次政局變動,而且發(fā)生在波匈事件之后不到一年。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怎么看這件事?殊難預料。赫魯曉夫最擔心中國共產黨的反應,于是急派米高揚于7月5日來華向毛澤東當面解釋,希望中共中央再次支持以他為首的蘇共中央的立場。
當時,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這件事的是非曲直頗為懷疑,認為赫魯曉夫的勝利,以力壓人多于以理服人,對莫洛托夫等人的處理太粗暴,但為顧全大局,還是對他們表示了支持,公開發(fā)了支持電。毛澤東還向米高揚表示,他將出席莫斯科會議。
恐怕毛澤東本人也沒有想到,赫魯曉夫把這次中共中央對他的支持和毛澤東的到會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主動向中國提出增加對華的援助項目,并一口答應幫助中國發(fā)展核技術,甚至提供一枚原子彈樣品。
既維護團結,又堅持原則
11月2日,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抵達莫斯科。蘇聯(lián)黨政主要負責人赫魯曉夫、布爾加寧、伏羅希洛夫等到機場迎接。毛澤東在機場發(fā)表簡短講話,對蘇聯(lián)的熱情邀請表示感謝。最后說:“以偉大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是保證世界和平的堅強堡壘,是一切不愿受帝國主義壓迫和奴役的人民的忠實朋友。”
11月5日,毛澤東率中國代表團,拜謁了坐落在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和斯大林墓,6日,出席紀念俄國十月革命40周年大會,并發(fā)表熱情洋溢的講話。毛澤東說:“蘇聯(lián)的道路,十月革命的道路,從根本上說來,是全人類發(fā)展的光明大道。”之后,還特別講到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問題:“在我們勝利前進的時候,我們時刻也不能忘記,繼續(xù)努力,保護和增強社會主義各國的團結,保護和增強全世界勞動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團結?!泵珴蓶|的講話,受到與會者熱烈歡迎。
莫斯科會議的任務是修復蘇共二十大以來蘇共與各兄弟黨之間受到損害的關系。對這個問題,中蘇兩黨的理解不完全一致。蘇共中央將其理解為恢復蘇聯(lián)在社會主義陣營和國際共運中的領導地位。中共中央的目標則是改造陣營體制,推動兄弟國家兄弟黨的關系向完全平等的方向發(fā)展,以增強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中共中央主張新體制仍然以蘇聯(lián)為首,但不贊同全面恢復蘇聯(lián)過去的“老子黨”地位。此外,在共同綱領方面,兩黨也有一些分歧。
蘇聯(lián)原來設定的會議議程包括三項。一是制定共同宣言,二是討論成立國際組織的問題,三是創(chuàng)辦一個指導各國運動的國際刊物。
就在毛澤東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11月3日)晚上,即同赫魯曉夫等舉行會談,就這些問題交換意見。赫魯曉夫再次向毛澤東提出成立國際組織和辦國際刊物的問題。毛澤東說,這樣的刊物用處不大,也不容易辦好。評論其他國家很難,評價也不容易恰當,過去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又說,我們原則上不反對成立組織,但暫時不搞組織,可以使一些國家安心一些。毛澤東建議,用定期召開會議的方式交換意見,由蘇共作會議召集人。毛澤東的回答比較委婉,實際上不辦刊是中共中央早就定了的事項。1957年1月,周恩來向南斯拉夫建議召開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時,就已表明中國反對創(chuàng)辦國際刊物的態(tài)度,但同意將此議提交國際會議決定。在這次會議上,盡管中國表明了意見,但赫魯曉夫仍堅持辦刊。最后,這件事變成了誰想參加誰就參加,參加不參加由各黨自己決定。至于成立國際組織一事,結局更妙。由于毛澤東的謀略,各國黨把不成立國際組織當作了接受以蘇為首的條件。
蘇聯(lián)的三項議程,否了兩項,還剩一項,就是共同宣言問題。實際上,毛澤東對這個議程亦有考慮。1957年10月29日,他約見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就這個議程提出了兩種方案,要他轉告赫魯曉夫,請赫魯曉夫考慮二選一。一種是不搞宣言,搞一個簡短的公報,寫上幾點大家都接受的東西,爭取包括南斯拉夫在內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能簽字。另一種是讓大家充分討論修改宣言草案,爭取大多數國家簽字,準備一兩個國家不簽字。還要考慮如果各國黨不能取得一致,這個宣言草案以不提出為好。后來會議按第二方案執(zhí)行,除南共外,12個執(zhí)政黨在宣言上簽了字。
共同宣言是蘇聯(lián)實現(xiàn)其目標的唯一希望。會議前夕,蘇共中央起草了準備在會議上簽署的共同宣言,先拿給南共征求意見,遭到拒絕后,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在毛澤東和赫魯曉夫交換意見時,赫魯曉夫說,尤金已經把你們的意見轉告給蘇共中共,我們同意你們提出的意見,比如說,宣言中不要提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的名字,把文件搞短一點等。毛澤東則建議,由中國代表團的一些同志和蘇聯(lián)同志一起研究修改這個宣言,并指定鄧小平、陸定一、陳伯達、胡喬木參加。他還建議推遲會議召開的時間,使宣言的修改時間更加充裕。赫魯曉夫表示同意。
1957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中國代表團規(guī)定了如下工作方針:對蘇共以保為主,以批為副,盡可能去掉他們起草的宣言草案中有害的東西。采取的方法是從團結的愿望出發(fā),經過批評,達到新的團結,以斗爭求團結,協(xié)商一致,求同存異。從這個方針可以看出兩點,一是雙方的分歧相當大,二是中國希望影響這次會議。
看來,蘇聯(lián)并不刻意反對中國發(fā)揮作用。由于恢復蘇聯(lián)在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地位需要各國黨支持,更有賴于中國黨說服各國黨接受以蘇為首,赫魯曉夫寧可對中國樂觀其成,讓毛澤東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在會議期間發(fā)揮主要作用。會議期間,當出現(xiàn)意見分歧時,赫魯曉夫的態(tài)度一直比較謙和,經常做出妥協(xié),以至毛澤東深有感觸地說:“現(xiàn)在我感覺到有一種平等氣氛。不知同志們有這么一種感覺沒有?”
宣言起草與臺下協(xié)商
毛澤東和中國代表團怎樣圍繞共同宣言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今天來看,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要不要堅持把自己的意見或把多少意見寫進宣言,而在于制定宣言的過程能否體現(xiàn)平等協(xié)商的原則。早在會前準備階段,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就緊緊抓住了宣言起草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勢把起草過程變成了新體制創(chuàng)立和運作的過程。
共同宣言產生的基礎是協(xié)商一致,而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要做到這一點,中國黨需要首先爭取宣言修改的主動權。當蘇共中央將事先擬定的草案于10月25日交中國黨征求意見時,毛澤東不甚滿意,但他沒有像南斯拉夫那樣簡單否定這個草案,而是在肯定草案大部分內容的同時提出不同意見,并指定胡喬木對草案進行修改。10月29日毛澤東在約見尤金時請他先把中方意見帶給蘇共中央。中共代表團到達莫斯科后在毛澤東主持下審定了胡喬木(3日到5日)的修改稿。11月5日蘇共也拿出了他們修改后的第二稿,它與第一稿差不多。6日,中蘇兩黨各出幾人,中方以鄧小平為首,蘇方以蘇斯洛夫為首,共同研究雙方的稿子。經協(xié)商,蘇聯(lián)同意接受中方的修改草案。10日下午3時,蘇方代表蘇斯洛夫等六人到我方住處協(xié)商,8時達成共同意見,決定以兩黨名義提交會議討論。至此,宣言修改的主動權已由蘇共手上轉到了中共之手。接下來的工作是擴大協(xié)商范圍。11日,修改后的草案印發(fā)各執(zhí)政黨征求意見,各兄弟黨協(xié)商開始。14日,12個執(zhí)政黨會議正式開幕,決定成立各黨參加的宣言起草委員會。16日會議結束時達成基本一致的意見,但還沒有完全消除分歧。這一天,60多家執(zhí)政黨和在野黨會議開幕,起草委員會繼續(xù)工作,直到19日下午會議閉幕時,宣言才最后定稿,交12個執(zhí)政黨表決和簽字。
在程序上,宣言產生的路子類似于中共中央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即會前反復醞釀,充分討論,廣泛征求意見,達成一致后再正式開會表決。蘇共中央非常不適應這種做法,按照他們的習慣,所有重大分歧都應拿到正式會議上爭論表決。毛澤東關注宣言修改,就抓臺下協(xié)商一條,抓住不放,直到最后一刻。毛澤東先后同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哥穆爾卡、意大利共產黨總書記陶里亞蒂以及法國共產黨、英國共產黨領導人談話,交換意見,做了許多工作。于是會議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臺上,蘇共主持大會,臺下,毛澤東主持宣言修改。吳冷西后來談到,離會議正式開始前還有幾天,蘇共就不耐煩了,“從12日起各兄弟黨開始協(xié)商。在協(xié)商過程中間各種各樣的意見都有。還沒有協(xié)商好,蘇共提出要開會。我們建議:一邊開大會,依次發(fā)言,各自念預先準備好的稿子;一邊開小會即起草委員會,討論宣言草案,以取得一致意見”。就整個會議來說,宣言的修改主要靠臺下協(xié)商醞釀。具體做法是在起草委員會(最初是中蘇兩黨的起草小組)和各黨之間幾上幾下反復磋商,交換意見。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兄弟黨提出意見,起草委員會研究反饋,各黨雙邊磋商,中方代表向毛澤東請示匯報,中國代表團還要與國內中央保持溝通。其他黨亦如此??梢哉f,各黨之間的重大意見分歧,都是在這個層次利用這個機制解決的。大會干什么?一是起草委員會向大會報告修改情況,二是各黨代表就宣言目前情況表明態(tài)度,三是決定繼續(xù)協(xié)商下去,還是原則通過或正式通過。14日、16日和18日毛澤東利用開大會的時候就宣言內容發(fā)表了三次重要講話。臺下的協(xié)商基礎,再加上毛澤東的大會動員和說服,會議終于取得了圓滿的成果。
在協(xié)商中怎樣達到一致?宣言修改以中國文本為基礎,毛澤東作為宣言起草方采取的策略是求同存異。所謂求同,是指在原則問題上說服各黨贊同或不反對。會議期間,波蘭、南斯拉夫、意共反對我黨提出的以蘇為首,其他黨也不高興這么提。毛澤東專門講了為首并不是蘇聯(lián)說了算,而是只要它召集會議,還解釋了這個為首只能是蘇聯(lián)而不能是別的國家。他說,蘇聯(lián)有40年經驗,大部分是正確的,有一部分是錯誤的,這兩部分都是有益的。我們的敵人是全副武裝的,我們只有一個蘇聯(lián)有全副武裝。要把資本主義世界拋在后面,這首先要依靠蘇聯(lián)。這就是大局。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毛澤東這么講是非常實際的。因為蘇聯(lián)的力量超出社會主義陣營其他各國的總和,各國都離不開蘇聯(lián)的援助,蘇聯(lián)為首是符合實際的。其實,各黨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們害怕蘇聯(lián)干涉內政。經毛澤東解釋,加上蘇共代表在這個氛圍的壓力下表示決不成立國際組織,大家才接受了以蘇為首的提法。
所謂存異,是指在形成共同綱領時,一方面要爭取文字表述能夠被不同意見者接受,另一方面也要說服后者顧全大局而保留自己的意見。如波蘭不愿意宣言提美帝國主義,反對把它說成是世界反動勢力的中心。毛澤東通過與哥穆爾卡協(xié)商,多次修改宣言文字,直到后者接受。毛澤東說:“這次共同宣言實際就是我們的綱領,它不涉及具體事,提的都是原則問題,并不管波蘭和中國怎么做法?!本驼麄€宣言來說,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大部分原則都堅持住了。其中包括九條共同規(guī)律,辯證唯物論問題,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干部群眾,在反對教條主義的同時,強調在目前條件下主要危險是修正主義或右傾機會主義等。只是在和平過渡等個別問題的表述上,中國黨做了必要的妥協(xié)。
妥協(xié)與共贏
蘇共中央在這次會議上十分低調,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愿意妥協(xié),愿意聽取或接受不同意見,并放棄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但是有一點,他們始終堅持,就是要求會議宣言肯定蘇共二十大,說它做出了“歷史性決議”,“開辟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階段,促進了它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
按照中國的理解,宣言作為共同綱領,講的是普遍原則,不妨礙各國黨的具體做法。但對蘇聯(lián)來說,這有一個悖論。作為“為首黨”,蘇共到底執(zhí)行自己代表大會的決議,還是貫徹各國黨協(xié)商一致的綱領?這個問題對其他黨也存在。但是,在蘇聯(lián),這個問題最為尖銳。原來,蘇聯(lián)還是把“為首黨”理解成對社會主義陣營負有全面責任的領導黨。就是說,它不僅要管自己的事,還要管各黨的共同事務,只要宣言肯定了二十大,蘇聯(lián)就能用其二十大的精神解釋宣言。中國卻認為,宣言根本不同于蘇共二十大,組織上它由各國黨協(xié)商產生,高于二十大,內容上它糾正了二十大的一些錯誤。盡管如此,由于蘇聯(lián)在大部分問題上都同意采納中國和其他兄弟黨的意見,中國也就不堅持了,同意滿足蘇共這個愿望。
關于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中蘇之間也存在分歧。宣言講了和平與非和平兩種可能性。中國認為不夠明確,建議寫上用什么方式過渡取決于資產階級,而不是無產階級。中國的意圖很明顯:宣言應當否定蘇共二十大的觀點。蘇聯(lián)竭力反對,理由還是那個,要求中國照顧蘇共二十大的提法。中國也妥協(xié)了,表示可以保留意見,并將把意見寫成備忘錄,提交蘇共中央備案。
宣言是一個令各方滿意的共贏文件。蘇聯(lián)收獲了“以蘇為首”和對二十大的肯定,也就等于獲得了它最需要的東西:恢復領導地位。
各兄弟黨也很滿意,不僅因為宣言在提法上盡可能地照顧了他們的意見,而且會議本身,蘇共的謙和低調,不再板老子黨面孔,中共的公正與通融,尤其毛澤東的魅力、智慧以及他在各方面所起的決定作用,使大家看到了希望。
當然,最滿意的還是中國。毛澤東在11月16日會議上發(fā)言說,這次會議的成功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成功,是集中和民主相結合的成功??梢赃@么說,會議近乎完美地實現(xiàn)了中國黨的想法:各國一律平等,一切問題都要協(xié)商一致,為首者不再具有發(fā)號施令的權力,有理有德者的意見才能占上風。中國的最大收獲是在陣營內樹立了崇高的道義形象,這使中國黨產生了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國際主義使命感:當蘇聯(lián)出現(xiàn)偏差時,中國黨有責任推動蘇聯(lián)回歸正確道路。
1957年莫斯科會議,是共產國際解散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事件,顯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和力量,也是中蘇關系達到頂峰的一次國際會議,是中國起重要作用的一次會議。它真正實現(xiàn)了各國黨一律平等和協(xié)商一致的原則。這次會議所以能夠召開,從根本上講是蘇聯(lián)軟實力的下降和中國國際威信的上升這兩種因素促成的。赫魯曉夫需要借助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力量恢復蘇聯(lián)在社會主義陣營和國際共運中的領導地位。而中國則想抓住這一機會把社會主義陣營的舊體制改造成各國各黨一律平等的新體制。目標雖然不同,但是中蘇雙方都把維護相互團結看作大局,并在必要時作出妥協(xié),這是會議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11月16日社會主義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結束的那一天,召開了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64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團出席了會議。會議共開了三天,19日結束。在18日的會議上,毛澤東發(fā)表長篇講話,集中論述國際形勢和團結這兩個問題。他的精彩發(fā)言一結束,立即爆發(fā)出長時間的熱烈的掌聲。會議期間,11月17日,毛澤東看望了在蘇聯(lián)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并發(fā)表著名的和青年留學生的談話。
11月21日,在圓滿完成出訪任務后,毛澤東率中國代表團乘專機回到北京。
(責編 肖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