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童年期遺忘消退機制的幾種解釋

2009-08-12 10:00林琳琳秦金亮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xué)版 2009年4期
關(guān)鍵詞:自我元認知語言

林琳琳 秦金亮

【摘要】童年期遺忘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弗洛伊德認為,童年期遺忘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由于兒童的記憶與成熟的記憶形式之間存在機制上的差異。本文集中梳理了已有研究對童年期遺忘消退機制的幾種心理學(xué)解釋,包括記憶機能的發(fā)展、語言及元認知發(fā)展、自我的發(fā)展?!岸嘁蛩貏恿Πl(fā)展系統(tǒng)模型”的整合性解釋框架以及發(fā)展認知神經(jīng)科學(xué)從神經(jīng)機制上對童年期遺忘的解釋將成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關(guān)鍵詞】童年期遺忘;自傳記憶;記憶機能;語言;元認知;自我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9)04-0037-04

童年期遺忘(childhood amnesia,又稱嬰兒期遺忘)是指人們不能回憶起發(fā)生在童年早期的事,卻可以回憶起此后發(fā)生的事。童年期遺忘消退之后,自傳記憶就開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1924年,弗洛伊德率先嘗試解釋童年期遺忘現(xiàn)象,他認為童年期遺忘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它的發(fā)生是由于兒童的記憶與成熟的記憶形式之間存在機制上的差異,只有在兒童發(fā)生了認知結(jié)構(gòu)或認知過程的變化之后才能形成事件識記以及回憶所必需的心理機制。本文將梳理已有研究對童年期遺忘消退機制的幾種解釋。

一、記憶機能的發(fā)展與童年期遺忘的消退

有關(guān)兒童記憶發(fā)展的文獻指出,童年期遺忘的消退緣于與記憶相關(guān)的一些機能的發(fā)展?!?〕這些記憶機能包括信息編碼速度、記憶保持時間和記憶提取的可塑性(flexibility)。

信息編碼速度主要指探測、提取線索和目標記憶的速度。在同等編碼條件下,年齡較大的兒童比年齡較小的兒童呈現(xiàn)出更豐富的記憶表征。在同等的延遲模仿任務(wù)中,12個月、18個月和24個月的兒童只需將目標行為呈現(xiàn)3次就能完成延遲模仿任務(wù),而6個月大的兒童則需要將目標行為至少呈現(xiàn)6次才能完成?!?,3〕可見,隨年齡增長而發(fā)展的信息編碼速度影響了記憶提取的效率?!?〕

兒童記憶保持時間的長短和記憶表征的通達性也表現(xiàn)出隨年齡增長而迅速發(fā)展的趨勢。兒童對熟悉事件的即時回憶不存在年齡差異,但有關(guān)延遲回憶的研究表明,1歲兒童無法進行延遲回憶,2歲兒童的記憶保持時間為1天,3歲兒童的記憶保持時間為1周,4歲兒童的記憶能保持1個月。〔5〕而且,年齡較大的兒童能比年齡較小的兒童在更久的延遲后提取更多的記憶,而這些被提取的記憶的保持時間將更長。既然童年早期發(fā)生的事件在嬰兒的記憶中只能保持幾天,那么幾年后(甚至幾十年后)無法回憶起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記憶提取的可塑性(flexibility)主要指編碼情境與記憶提取情境的一致性。年齡較小的兒童需要有與最初信息編碼的情境高度一致的線索才能提取記憶,而年齡較大的兒童能夠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探索不同的線索以提取目標記憶。因此,隨著情境的變化,童年早期的一些事件逐漸被淡忘、從記憶中消逝了。

可見,從記憶機能發(fā)展的角度來解釋,童年期遺忘現(xiàn)象是兒童記憶發(fā)展過程中必然存在的。隨著記憶編碼、保持及提取機能的發(fā)展,童年期遺忘現(xiàn)象逐漸消退。

二、語言及元認知的發(fā)展與童年期遺忘的消退

對童年期遺忘消退的另一種解釋是語言和元認知的發(fā)展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者分別從三個方面尋找解釋的依據(jù):一是語言機制的發(fā)展對童年期遺忘的影響;二是社會語言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三是心理理論與元認知發(fā)展的作用。

自Allport和Schachtel開始到近年來Hayne等人的研究均強調(diào)兒童受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限制而無法敘述記憶內(nèi)容。有訪談資料顯示,父母對孩子所表現(xiàn)出的童年期遺忘現(xiàn)象的主要解釋是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不完善?!?〕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一些靈長類動物身上也表現(xiàn)出與人類童年期遺忘相同的現(xiàn)象,童年期遺忘并不為人類所特有?!?〕從這一角度也能證明語言對記憶的作用。有研究者認為,隨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兒童編碼表征信息的質(zhì)量和持久性逐漸提高,也逐漸能夠使用語言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探尋線索,提取特定的記憶。Gabrielle(2002)等人認為,由于兒童無法把早期非言語經(jīng)歷轉(zhuǎn)化成語言,因此早期經(jīng)歷無法成為其自傳記憶的一部分。

社會語言理論從語言的社會功能角度解釋了童年期遺忘現(xiàn)象的發(fā)生。隨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兒童與成人(特別是母親)之間的交流逐漸增多,這使兒童能夠在記憶中自傳式地組織(以時間順序)過去的事件。通過這種形式,兒童不僅學(xué)會如何陳述過去的事件,而且知道了談?wù)撨^去的事件所具有的社會功能。親子交流的風格影響著兒童記憶敘述的組織性和豐富性。“高詳細型”(high-elaborative)交流風格的父母通常會提供大量關(guān)于過去事件的細節(jié)信息,補充兒童不全面的記憶,還會在必要的時候糾正兒童的回憶內(nèi)容;而“低詳細型”(low-elaborative)交流風格的父母只是一遍遍重復(fù)問題或頻繁地轉(zhuǎn)換話題。高詳細型親子交流通常使兒童的自傳記憶表現(xiàn)出高詳細性。從社會語言理論擴展開來看,更廣泛的社會情境可使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個體的自傳記憶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有研究表明,在歐美文化背景下親子之間交流過去事件的次數(shù)是亞洲文化背景下親子之間交流過去事件次數(shù)的三倍。美國兒童談?wù)撨^去發(fā)生的事情比朝鮮兒童更多,因此美國兒童自傳記憶產(chǎn)生的時間比朝鮮兒童早?!?-10〕此外,文化不僅影響個體對回憶的敘述,還影響記憶事件的編碼??缥幕容^研究發(fā)現(xiàn),亞洲人在記憶中能比美國人更多地體驗到自我(在記憶中更多地提到第三人)。〔11,12〕

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研究強調(diào)“高詳細型”親子交流對兒童心理理論尤其是元認知發(fā)展的重要作用。Perner 和 Ruffman(1995)認為,元認知的發(fā)展促進了自傳記憶的產(chǎn)生,使兒童開始有了回憶的體驗。但Conway(1996)認為,這種體驗可能只是情景記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對自傳記憶的積累有重要作用,但不足以直接引發(fā)自傳記憶的產(chǎn)生。

三、自我的發(fā)展與童年期遺忘的消退

Howe和Courage從自我發(fā)展的角度解釋了自傳記憶的產(chǎn)生與童年期遺忘的消退。

許多研究者運用鏡像自我認知研究范式,考察兒童自我概念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研究表明,兒童從3個月大開始能夠明確注意到鏡中的自我形象,并逐漸能夠區(qū)分自己和其他兒童的面部特征及身體其他部位?!?3,14〕8個月大的兒童能夠注意到自己的連續(xù)動作并模仿連續(xù)動作。18個月大的兒童鏡像自我認知已發(fā)展完善。此時兒童在面對鏡子中出現(xiàn)的紅鼻頭時會去觸摸自己的鼻子。隨著標記導(dǎo)向行為的發(fā)生,兒童在面對鏡中自己的形象時會表現(xiàn)出難為情(害羞的笑、目光轉(zhuǎn)移和自我觸摸)。到22~24個月大時,兒童能夠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對鏡中出現(xiàn)紅鼻頭的不自在感受?!?5,16〕鏡像自我認知的出現(xiàn)是“客我”(me)發(fā)展的標志。這種自我具有唯一性和可認知性,是兒童構(gòu)建自我概念的基礎(chǔ)。自我概念的發(fā)展為個體自傳記憶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使個體把“過去我”和“現(xiàn)在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自傳記憶則不斷地提供事件記憶,保證了自我發(fā)展的連續(xù)性?!?7〕大多數(shù)理論家認為,鏡像自我認知的發(fā)生是兒童將自我表征為客體知識的重要一步,在兒童發(fā)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大約30個月大時開始發(fā)展評價性自我意識(evaluative self-awareness),能夠使用評價性詞語(如“很臟”),也逐漸能夠評價自身的能力(如“我能行”)?!?8〕評價性自我意識為兒童的親身經(jīng)歷和對事件的主觀態(tài)度提供了一種自我參照模式,使兒童能夠通過“自我” 將互不關(guān)聯(lián)的事件建構(gòu)起個體意義上的關(guān)聯(lián)?!?9〕兒童18個月大時,自我的發(fā)展為他們所體驗到的事物提供了新的組織規(guī)則。此后,隨著認知的發(fā)展和情境化信息的擴展,兒童的記憶逐漸背景化。到了兒童2歲時,由于自我的發(fā)展,自我特征被記憶提取的可能性增強。自我作為信息和經(jīng)驗的新的組織者,使組塊化和個體化的事件記憶最終成為自傳記憶?!?0,21〕

跨領(lǐng)域的縱向研究結(jié)果顯示,雖然15~23個月大的兒童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現(xiàn)出自我認知,但在幾個月后對自我認知測驗情境的回憶中,沒有一名兒童能夠口頭敘述自傳事件,只有一些兒童出現(xiàn)了非言語的自傳回憶。可見,自我認知在發(fā)展上早于語言尤其是與自我相關(guān)的語言的發(fā)展,也早于自傳記憶的產(chǎn)生。自我的發(fā)展為自傳記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但并不能保證自傳記憶在自我發(fā)生的年齡段就一定會出現(xiàn),也就是說自我的發(fā)展是自傳記憶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自我的發(fā)展是童年期遺忘消退的必要條件。

四、評價與展望

綜上所述,記憶機能的發(fā)展、早期語言與元認知的發(fā)展以及自我的發(fā)展是已有研究中解釋童年期遺忘消退機制的主要視角,然而這些研究都未能揭示各因素的動態(tài)發(fā)展機制。

事實上,童年期遺忘的消退是兒童早期發(fā)展中一個在多因素影響之下逐漸變化的過程,在這一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各影響因素在偶合性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發(fā)揮作用。目前,社會文化發(fā)展理論學(xué)者提出了對童年期遺忘消退機制進行整合性解釋的理論框架,并建立了“多因素動力發(fā)展系統(tǒng)模型”。這是一個更具解釋力的理論模型,它將指引今后的研究從方法上重視影響因素的動態(tài)偶合效應(yīng),從實驗設(shè)計上關(guān)注被試的文化情境性和個體差異,從研究手段上重視多學(xué)科的立體交叉。新興的發(fā)展認知神經(jīng)科學(xué)則可將神經(jīng)水平、細胞分子水平與已有的行為水平上的研究形成合力,多角度揭示童年期遺忘消退機制的復(fù)雜性。

參考文獻:

〔1〕HARLENE HAYNE.Infant memory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hildhood amnesia〔J〕.Developmental Review,2004,(24):33-73.

〔2〕BARR R,HAYNE H. The effect of event structure on imitation in infancy:Practice makes perfact〔J〕.Infant Bahavior and Dvelopment,1996,(19):253-257.

〔3〕HAYNEH, BONIFACEJ, BARRR. The development of declarative memory in human infants:Age-related changes in deferred imitation〔J〕.BehavioralNeuroscience, 2000,114:77-83.

〔4〕HAYNE H, GROSSJ, HILDRETH K, etal. Repeated reminders increase the speed of memory retrieval by 3-month-old infants〔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0,(3):312-318.

〔5〕MORGAN K,HAYNE H. Age-related changes in visual recognition memory from infancy through early childhood〔R〕.Toronto: 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Infant Studies,2002.

〔6〕KATHERINE NELSON,ROBYN FIVUSH.The emergence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A social cultural developmental theory〔J〕.Psychological Review,2004,111: 486-511.

〔7〕BACHEVALIER J. Ontogenetic development of habit and memory formation in primates〔M〕//A DIAMOND.(eds.) The development and neural bases of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s. New York: New York Academic of Science,1990:457-477.

〔8〕PERNER J,RUFFMAN T. Episodic memory and autonoetic consciousness:Developmental evidence and a theory of childhood amnesia〔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95,59:516-548.

〔9〕HAN J J, LEITCHMAN M D,WANG Q.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Korean, Chinese, and American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34):701-713.

〔10〕MULLEN M K.Earliest recollections of childhood: A demographic analysis〔J〕.Cognition,1994,52:55-79.

〔11〕MULLEN M K,YI S.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alk about the pas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J〕.Cognitive Development,1995,(10):407-419.

〔12〕COHEN D,GUNA A.As seen by the other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in the memories and emotional perceptions of easterners and westerner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3):55-59.

〔13〕HOWE M L,COURAGE M L,EDISON S C.Whe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begins〔J〕.Developmental Review,2003,(23):471-494.

〔14〕BAHRICKL, MOSS L, FADILC.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self-recognition in infancy〔J〕. Ecological Psychology,1996,(8):189-208.

〔15〕LEGERSTEE M,ANDERSON D,SCHAFFER A.Five-and eight-month-old infants recognize their faces and voices as familiar and social stimuli〔J〕.Child Development,1998,69:37-50.

〔16〕BULLOCK M,LUTKENHAUS P.Who am I:Self-understanding in toddlers〔J〕.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90,(36):217-238.

〔17〕LEWIS M,SULLIVAN M,STANGER C,et al. Self-development and self conscious emotions〔J〕.Child Development,1989,60:146-156.

〔18〕QI W.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lf-knowledge〔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15):182-187.

〔19〕STIPEK D J,GRALINSKI J H,KOPP C B.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in the toddler year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0,(26):972-977.

〔20〕WELCH-ROS M. Personalizing the temporally extended self: Evaluative self-aware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M〕//C MOORE, K LEMON. (eds.) The self in tim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97-120.

〔21〕KOPP C B, BROWNELL C A.The development of self:The first three years (Special Issue) 〔J〕. Developmental Review,1991,(11):256-281.

〔22〕HOWE M L,COURAGE M L. The emergence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7,104:499-523.

猜你喜歡
自我元認知語言
基于元認知的數(shù)學(xué)焦慮研究
語言是刀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元認知策略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真實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討私小說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與自我
成長中的“自我”
元認知在大學(xué)英語教改中的應(yīng)用
中山市| 东乌珠穆沁旗| 陇南市| 敖汉旗| 同仁县| 稻城县| 福州市| 清镇市| 青浦区| 措勤县| 东宁县| 湘阴县| 屏边| 石楼县| 宁都县| 武义县| 宁波市| 禹州市| 利川市| 林州市| 保德县| 敦煌市| 永顺县| 西青区| 竹山县| 宁德市| 抚远县| 通海县| 万载县| 马边| 汤阴县| 图木舒克市| 万州区| 乌兰浩特市| 格尔木市| 林口县| 临沂市| 平阴县| 济南市| 清流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