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君平
街邊的理發(fā)店多了,寫著“某某美容美發(fā)”、“某某發(fā)屋”,或者“某某發(fā)廊”,名兒新潮,勾人遐想。我從不涉足其間,而是一味貪戀著過去剃頭店的情景:灰暗墻壁上的小人書與畫冊,油膩膩的長椅,像魚簍蓋子的發(fā)型,還有斜倚在墻角旮旯的窗板……
舊時的理發(fā)店,習(xí)慣上叫“剃頭店”,口語化,大眾色彩,瑯瑯上口。店里有一扇大窗子,像現(xiàn)時的落地窗,窗沿上鐫一道深深的槽,日落時分收工了,剃頭匠在槽里嵌入一片片大小相同的木板,待到窗子被木板封起來后,方才看見碼成一面的木板上寫著“某某理發(fā)”,字跡潦草,但蒼勁有力,一筆一畫,像剃頭刀在頭殼上的走勢。
常常在日薄時分,攥著五分錢,手心的汗?jié)n濡濕了紙幣,走入灰暗的剃頭店。而那時,店里的長凳上早已坐滿了人,他們的手里拿著小人書,或者畫冊,無論哪一本,都顯出頹廢之態(tài),松松垮垮的皺邊,缺頁,封面封底去向不明的,是常有的事兒。想剃頭的人,往往先默數(shù)有多少人在等剃頭,然后也從墻上取下一本,找塊空地蹲下,就看開了??吹贸錾窳?忘了排的次序,被人竄位,這時,剃頭匠會出來制止,像足球場上的裁判,對越位的球員吹響了哨子。竄位的人自然有一番辯解,說趕時間去做什么事,旁邊的人這時就停下看著的書說,誰不趕時間啊!那個正在艱難找尋由頭辯解的人,只好訥訥地噤聲。其實每個人都閑著,只是心里容不得不勞而獲,晚到卻要早剃。時間在剃頭店里,無足輕重,只待有人要竄位了,時間才以其漫長的秉性,引起等待者的注目,等到違規(guī)者又退回去繼續(xù)等,時間又以其不疾不緩的姿態(tài)向前行走。
小時候理發(fā),父親總是樂意停下手里忙的活兒,陪我去,有時他自己需要理,會約我一道去,哪怕那時我的頭發(fā)還沒有長到非理不可的樣子。我想他是擔(dān)心被人搶了位,非得看到我坐到那把寬大的理發(fā)椅子上才罷休。這里,我還得稍費(fèi)些筆墨描述一下那把理發(fā)椅——鐵質(zhì)的身,很高,又大,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zhuǎn),像太師椅,或者廟里神佛的仙座,日子久了,扶手上抹了一層黑黝黝的油膩,那是客人手上的汗?jié)n吧。因為個矮,爬上這把椅子,我常常要費(fèi)好大的勁。
有時去得遲了,我們父子倆就要呆在剃頭店里無事可做,只好去翻翻那些過期的畫冊,或者破得像爛菜葉的小人書。父親除了百無聊賴地翻那些書外,還會加入大人們的談話圈子。村野趣事,狐怪貍仙,皆可入題,泛泛而談。有的老人還會講經(jīng)說古。我很小的時候耳熟能詳?shù)摹镀邆b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以及《水滸傳》等,大多來自那些善講古的村中老人。待到成年后再讀原著時,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與腦海里殘留的記憶,有較大的出入。究竟是我的記憶出錯了,還是彼時的老人在講述中添了油加了醋?不得而知。但是總算讓我明白了野史的由來,往往就緣于民間的這種憑空臆想與口耳相授。
似曾記得村里惟一的剃頭店,是可以預(yù)約的。若去的時候,店里等的人多,而天色已晚,再枯等下去,就非得挑燈夜剃不可,這時就可以把工錢預(yù)付給剃頭匠,告訴他明天一早準(zhǔn)來剃。剃頭匠收下錢后,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回家了,次日無論何時來,都可以毫無愧色地越過別人。父親沒空陪我去時,我常常這樣做。奇怪的是,沒有多少人愿意預(yù)約,他們寧愿在店里無所事事地耗著,等到掌燈了,就回去,第二天又來,再等,不急不趕。也許他們喜歡店里那種鬧哄哄的氛圍,又是閑季,地里的活兒都忙完了,時間多得可以稱斤論兩地賣。我可沒有那么多閑工夫,預(yù)付了工錢,就可以省下許多時間,用來玩游戲。時間在我的少年時代,彌足珍貴,以致讓我找到了這樣的捷徑,走到時間的前面去。
剃頭店也有門庭冷落的時候,那是農(nóng)忙季節(jié)。剃頭匠就會拾掇起簡單的行頭,挑起剃頭擔(dān),服務(wù)到田間地頭。一只高腳凳子,擱在松軟的泥土上,大白褂子往要剃頭的人身上一披,吐一口唾沫抹一抹剃頭刀緣,頭發(fā)就簌簌地紛揚(yáng)在田疇上。勤勞的人們在剃頭的間隙,嘴巴也不閑著,指點著田里的半大小子,這里一鋤,那里一耙。在田間地頭剃頭,工錢只能先賒著,這與民風(fēng)優(yōu)劣無關(guān)。下地的村人,只需帶上耕種器具,汲滿止渴之水,就足夠了,錢,倒成了身外之物,一無是處。
無人剃頭的時候,剃頭匠便頗有幾分閑情逸致地看看天空,然后坐在椅子上磨剃頭刀,打發(fā)美好時光。而田里的人們,則撅著屁股,忙得暈頭轉(zhuǎn)向,恨不得把時間緊緊拽在腰間,不讓它輕易溜掉。陽光下,剃頭匠的皮膚很白,像新嫁娘,因為成年累月呆在房子里,人蔭得白白嫩嫩的。累死累活的村人艷羨著剃頭匠的日子,不用像牛似的下地拖磨,剃一個是一個的錢,一年到頭,不愁吃穿,不被風(fēng)吹雨淋日曬。心里就尋思著把自己不愛用功的孩子送到剃頭匠那兒,做學(xué)徒,于是就死纏硬磨,承諾孩子若不安分,打罵隨他,好話說了一籮筐,剃頭匠硬是沒有應(yīng)允。想必是擔(dān)心,學(xué)成之后,搶他的生意。這也難怪剃頭匠私心重,那個時代的手藝人,一般不輕易傳藝予人,往往立下繁瑣的規(guī)矩,約束著欲入行的人。我想,不少精妙絕倫的民間手藝,而今銷聲匿跡,可能與此有關(guān)。
但后來,剃頭匠到底還是收了一個遠(yuǎn)房親戚的孩子做學(xué)徒。生意很忙,學(xué)徒專門負(fù)責(zé)洗頭。洗了一年后,剃頭匠才允許他剃一些簡單的頭,比如小孩子與老人的,因為這兩類人不大在意中看不中看。逢有老主顧上門,剃頭匠一定要親自上馬。光頭,也由不得學(xué)徒來剃。別看光頭簡單,以為剃光了事,其實難著呢!手藝差的,剃出個像狗啃的頭蓋來,稍不留神還會把頭皮刮得鮮血淋漓。小時候剃過一回光頭,剃頭匠親手做的活兒,真?zhèn)€是好功夫。剃完一摸腦袋,光溜溜的,一點也不扎手,像個熟透的瓜,手感蠻好,有事沒事總愛伸手去摸摸,大人們遇見了也愛摸一下。我想,后來頭發(fā)一茬茬迅猛地萌芽茁壯起來,與常常受到摩挲不無關(guān)系。
如今依然喜歡去一家叫“大上海”的理發(fā)店。一說出這名兒,一些老情景就紛至沓來——漆著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綠色涂料的老墻,昏暗不清的木框鏡面,古舊的旋轉(zhuǎn)椅,一字?jǐn)[開的七八個水龍頭,掌刀的老頭老太,還有說也說不完的街坊鄰里的雞毛蒜皮事兒……一走進(jìn)去,仿若步入張愛玲的小說里,溫暖而懷舊的悠古氣息,從四面八方洇染開來。在店里呆上個把鐘頭,蓬頭垢面變得容光煥發(fā),腦袋里還裝滿了一個個有趣的逸事奇聞,推開店門,撲面而來的喧嘩俗世,一下子讓人有恍若隔世之感。
責(zé)任編輯 賈秀莉林芝